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统乡村景观是一种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的典型文化景观,是具体地域文化的空间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乡村景观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以无锡市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景观破碎化分析为切入点,通过乡村区域景观分类及破碎度评价体系构建对该区域内的传统乡村景观破碎化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予以生态化解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乡村景观人文生态网络与自然生态网络为核心的复合网络规划对无锡市西部地区的传统乡村景观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与保护,以期为区域传统乡村景观空间的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苏南乡村地区一直是中国乡村建设的先行区域,特殊的纵横交错的水网结构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呈现出其他地区不具有的复杂性和生态特殊性。随着城镇的扩张,乡村的发展建设使其水网空间的平衡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单一静态的规划方法逐渐显示出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等发展要求的缺陷。苏南乡村地区以水为核心,从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视角下探究水网乡村的适应性规划策略更加适应当前的乡村现状和需求。以传统水网乡村空间形态转译为基础,建立水生态系统供需服务评估体系,在评估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能力的基础上,分析供需分异模式及供需矛盾。从构建乡村水域空间生态格局、乡村水域空间功能分区规划,以及乡村水域空间多情景预判3个方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的适应性规划策略,并为水网乡村的生态实践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途径和共同愿景,而识别与评价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关键在于其表征体系的构建.基于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认知,以...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研究苏南地区水网乡村弹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景观更新的迫切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并结合苏州小陶村案例,提出弹性理念下水网乡村景观更新规划策略,从乡村生态弹性、工程弹性和社会管理弹性三方面入手,结合整合性规划思想、复合情境思维和适应性技术等手段对乡村景观更新规划展开探讨,以期为复杂社会环境下乡村景观更新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生 态系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城市发展与生 态保护之间亟待一个平衡。所以生态格局的 构建对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城市可持 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同时也是景观生态学 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文中以太原市城六区 生态修复实践为例,通过生态特征与问题识 别、生态敏感性分析以及生态干扰度分析, 得出生态风险评价结果,阐述融合生态本 底、生态过程构建生态格局从而划分生态空 间控制线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6)
文章在研究苏南地区水网乡村弹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景观更新的迫切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并结合苏州小陶村案例,提出弹性理念下水网乡村景观更新规划策略,从乡村生态弹性、工程弹性和社会管理弹性三方面入手,结合整合性规划思想、复合情境思维和适应性技术等手段对乡村景观更新规划展开探讨,以期为复杂社会环境下乡村景观更新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吕飞  王帅 《南方建筑》2024,(3):58-67
乡村风景道具有串联区域资源带动旅游发展的双重价值,其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风景道既有研究依赖空间遥感数据,侧重空间层面分析,缺乏对乡村现实环境复杂情况的综合考虑。为此,利用景观资源评价的方法对乡村人文和生态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再借助图像语义识别技术分析道路周边实际情况,构建了兼顾宏观空间和微观建成环境的乡村风景道选线方法。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开展苏南水网乡村地区乡村风景道选线实证研究,以期为乡村风景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传统江南水网空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人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其韧性构建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柯林斯等人提出的压力—冲击动态(PPD)模型,以平江府为典型代表,研究传统江南水网空间如何通过生态系统服务的桥梁搭建水网物质空间与人类社区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厘清社会—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如何培育、优化和提升江南水网空间韧性。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角度提出社会—生态韧性构建的生态智慧,并倡导以恢复力、适应力与变革力韧性机制培育为导向的、江南地区构建现代社区实践的若干启示,旨在引导江南水网空间实现具有韧性的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现状及生态特征入手,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进行了功能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构建的原则及途径,并对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构建拥有高稳定性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系统,同时将景观韧性这一理念实践于城市景观营造中,针对崇明地区道路绿化,从韧性角度探讨其景观营造策略,结合崇明地区生态规划情况,调研分析现状道路绿化的整体情况。基于调研结果,搭建韧性模块,以韧性城市的理念为核心,采用三大策略构建适宜崇明地区的生态道路。构建适合于崇明地区生态道路绿化韧性景观,以期为同类型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倪畅  周凯  郑曦 《风景园林》2021,28(5):80-85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相似文献   

12.
贺洋  李倞  徐昉 《中国园林》2022,38(10):80-85
博尔塔拉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正面临着因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干扰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生态系统变化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对生态脆弱的西北干旱地区进行全面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依据。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数据,对博尔塔拉河流域进行流域划分,以子流域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单元,联用Arc GIS、Fragstats和Geo Da软件计算得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模型,对博尔塔拉河流域进行景观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内大面积草地、湿地、森林等类型的退化是造成景观生态风险恶化的直接原因,这和第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序垦荒、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干扰有极大的关系。2010—2020年,随着国家对生态治理的高度重视,多种防治手段并行,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大幅度降低,整体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值呈降低趋势。整个研究期间,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与部分退化并存,博尔塔拉河流域的景观生态安全情况不容乐观。未来建议从改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经济体系发展入手,同...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生态控制区能够有 效提升城市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 象,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对土地利用 类型中的耕地、林地、水体和草地进行网络要素组成统计和景 观格局分析,并提取耕地、林地2类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依 据斑块面积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进行重要性分级,将级别高的斑 块作为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 生态廊道,通过重力模型完成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分级。结果 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中耕地与林地面积之和占比达69.86% 且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2)应对耕地和林地斑块进行分级 规划保护,划分耕地与林地的生态控制区;3)重庆市主城区共 计构建出281条廊道,其中林地型廊道28条、耕地型廊道253 条;4)通过识别生态廊道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重要性分级结 果对生态控制区进行调整,最终识别和划定了重庆市耕地控制 区和林地控制区。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控制区的划 定、调整及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亟待破解由此带来的复杂的生态冲击以及如何平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之间关系的发展谜题。摈弃传统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途径,选取中国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敏感度评价、生态脆弱性分析、生态干扰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的生态空间区划与发展引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单元开发控制等空间管控策略,旨在探讨以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准入机制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管控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县域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及其生态风险变化情况,将高原坝区城市姚安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等方法,结合ArcGIS 10.2及Fragstats 4.2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012~2019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移态势显著增强,林地类型变化量最大,以转入转移模式为主,转入量主要来自草地和耕地;建设用地则是通过侵占耕地进行扩张,其他地类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生态风险评价及风险区分布方面来看,2012年~2019年姚安县整体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低生态风险区面积不断增加且逐渐向周边乡镇蔓延,中高生态风险区则不断向中部地区集中。  相似文献   

16.
贺鼎  郑淳之  王子瑜 《风景园林》2023,30(4):115-122
【目的】北京长城沿线区域水环境复杂,在旱涝灾害威胁下长城堡寨聚落形成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价值突出的水适应性景观。对长城堡寨聚落的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和模式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山地村镇聚落规划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启示。【方法】根据降水量、城水距离对堡寨聚落选址进行分析,提出水穿城、近水建城、旱地堡寨3种城水关系类型。【结果】归纳得出聚落为应对旱涝双重威胁、季节性干旱、季节性洪涝3种灾害条件,其水适应性景观相应形成台田模式、坑塘模式、沟渠模式3种景观模式,并总结不同景观模式下的空间模式、调蓄模式、作物类型和礼俗信仰。【结论】北京长城堡寨聚落在复杂的水环境与军事防御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多样化的水适应景观模式。在传统水适应性智慧的指引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聚落选址布局、旱涝调蓄方式和礼俗信仰。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研究结果对于长城文化带的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水适应智慧的传承与延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翅  吴培阳 《风景园林》2017,24(4):41-49
论文从产业发展类型和乡村景观建设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并指出:需要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才有利于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对北京市海淀区温泉村的自然地貌环境以及现状不同产业类型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风貌塑造的四大基本策略:1)基于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优化;2)构建整体风貌协调的三个景观层次;3)划定四个相应的景观风貌控制片区;4)连接城镇化地区通向自然地区的生态廊道。从而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全球城镇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环境逐渐破碎化.目前的自然保护地系统因行政边界限制等原因,难以确保区域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面向区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目标,构建包括风景特质识别和生态完整性评估2个阶段的风景特质评价方法,为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提供基础依据.以青海省湟水谷地为例进行风景特质评价实践,获得风景特质类型、区域...  相似文献   

19.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矿区土壤重金属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对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壤环境保护、修复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承德市隆化县韩麻营镇黑山钒钛磁铁矿所在小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验证矿区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生态环境风险做了全面评价,利用变异函数、相关性分析、金属元素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研究区重金属来源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Mn、Ti、V、Zn、Co、Cu、Mo、Cd和SOM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河北省背景值;重金属元素As、Cr、Ni、Sb、Pb的平均含量均略低于河北省背景值;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十分均匀。研究区大量土壤重金属元素为轻度污染,少量为中度污染,只在极少量的局部地区土壤重金属元素Ti、Cu、Co、Hg、Cr显示出重污染特性。研究区整体处于较清洁水平,并且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高值点主要分布在矿区周围和人类活动区域,钒钛磁铁矿矿区及其伴生矿物和人类生产活动对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