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以其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符号",而对孔子的悼念以及祭祀活动的演变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内涵与身份认同意识.当今社会在举办祭孔这一传统活动时,应使其具体形式更加符合文化美学和社会教育学的原则,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2.
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记忆叙事的建构与形塑,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是基于精神信仰与图腾崇拜之上的“仪式性”身体活动。仪式性身体活动所形成的精神信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文化意识与制度规范上的一种族群记忆;同时又在这种文化传承中塑造了族群性格,构成了族群身份认同的内核,为族群得以稳定、延续,提供了智慧源泉与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4.
源自于特定时间、空间中记忆的滋养,马金莲的小说创作不仅以记忆来展现人物关系图谱和西北回民的民族气质,也表现出她对处于文化交融中的这一群体的伦理关怀和身份认同,并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小说《白鹿原》以主人公白嘉轩和七个女人的婚嫁过程作为开篇,这种讲述方式有其独特的意义。文章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对小说开篇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这种开篇方式对于推动小说后来的情节所起到的作用,包括时间、空间的架构,人物性格的铺垫,主要人物的内在联系,思想高度的建设,人物命运的预示等等,为解读这样一部优秀的小说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6.
随着东西方化交流的加剧,学的世界性认同倾向中在迅速发展。陕西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与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其听《百年孤独》应该说是代表各自民族特色的好作品。从两共有的全景式写法、群体意识、梦幻与真实相通的世界、被打破的大同世界、真爱的控诉、不屈的原始生命力等六个方面加以比较,得出了两无论在探讨人类命运、人类苦难的严肃主题上,还是表现各自民族的特点上才极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白鹿原》中朱先生和白嘉轩两个人物生命轨迹的分析,反映出人物中所承载的传统儒家文化,揭示了《白鹿原》作者的思想主张——吸取传统儒家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中国由来以久的两种文化——农业文化与商业文化斗争的析射。在历史的天平上,两种文化孰轻轻重?从总体上看,作者对农业文化是褒大于贬,但又暗示只有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太平盛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小说《微笑的狼》描写一对少男少女的短期旅行,他们在旅行中进行自我身份的建构,追寻记忆中的家园.在非现实与现实相交织的叙事时空中,展现了日本战后特殊时期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特殊人群对于身份与记忆的建构,通过建构想象的流变身份,体现人物的创伤与成长.小说的记忆描写具有不确定性,并且与具体的场所相结合、与梦和幻想相结合,通过记忆对象来激发创伤记忆,呈现出小说独特的记忆书写风格,刻画了个人和群体的时代创伤.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坛对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千万别让我走》评论颇多,其大多数建立在文本解读、道德批评上。试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解析作品中主人公凯丝的身份认同之路,探讨石黑一雄对克隆人身份认同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具有浓重的传统文化涵量.作者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同时.作者对诸子百家的思想采取了兼容和分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现代本土文化的变迁与外来强势或非强势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些国人对传统文化日益忽视或遗忘甚至否定,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面临缺失的危机,对此,迫切要求时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精髓,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是振兴中华民族之源.  相似文献   

13.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认为面对不同族裔、不同肤色群体的身份认同应该采取更包容的态度,单纯从肤色上来界定族裔身份的情况在当下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已经不适用,提出少数族裔文化身份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观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任碧莲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的文本分析,探讨任碧莲提出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文化身份具有流变性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4.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成为电影创作生产关注的焦点。主旋律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对国家历史和集体记忆的建构,有意识地对观众主体进行内在情感召唤,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众心理进行缝合,无论在票房还是口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集体记忆理论为切入点,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通过分析道具符号的代入,仪式符号的重复,事件符号的联动等建构集体记忆的电影范式,来探讨主旋律电影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所带来的情感联动与身份认同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主旋律献礼作品创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抉择和确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出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激烈冲突与融合的19世纪末,其思想意识、文化心理等有着典型传统中国文人的特点。在绝笔《多余的话》和几首狱中诗词中,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在瞿秋白文化心理上打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甚至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金庸小说中被有机地熔于一炉。这些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在金庸的不同创作时期和不同作品中各有侧重地表现出来。《神雕侠侣》提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著名观点,传达了儒家“入世”的侠义精神。《天龙八部》透过萧峰的命运阐释的是民族平等、众生平等、济世利人的佛教“慈悲”理论。《笑傲江湖》通过对令狐冲和岳不群的比较,表达了对道家的“自然人性论”的推崇和时人性自由、个性解放的赞赏。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布菜姆·斯托克在《德拉库拉》中借用吸血鬼和疯子反映传统文化和社会成规对异类的压制和迫害,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了文本中自我对异类文化的拒绝和认同以及其对人类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应对、化解这些矛盾,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了一个文化认同空间,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不仅有助于社会合力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国际形象塑造。只不过,在现实的媒介呈现与传播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也恰是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典型人物看《红楼梦》,我们除了看到封建文化腐朽落后的一面,更看到民族传统文化有价值的一面。典型人物的服饰体现了古代高度的服饰文明;典型人物的人文生活反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典型人物所具有的谦和、孤傲、慈善等性格集中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典型人物之间有礼有序又不失亲切温和的伦序关系是人情美的体现,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