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芹  刘灵 《四川建筑》2012,32(3):19-21
对四川省阿坝州境内的松茂古道沿线历史文化背景、建筑、聚落3个方面的分析,说明古道聚落具有独到的特色,以及古道建筑、聚落的形态特色的形成与其历史文化是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建筑、聚落是从属于人与社会的。  相似文献   

2.
赵逵  杨雪枫 《建筑与环境》2007,1(1):139-144
川盐对鄂、渝、湘、黔交汇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的经济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盐道上的交通和贸易促进了当地聚落的形成与建筑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川盐古道角度对这条文化线路上的传统聚落展开研究,深层次揭示了这一地区城镇居民点的成因及其建筑文化的传承轨迹。  相似文献   

3.
西京古道历史悠久且历史遗迹较多,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但乡村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落后,存在严重的“空心村”现象。文章在西京古道周边地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西京古道开发利用对其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总结了西京古道开发利用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机制,为南粤古驿道沿线周边乡村把握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契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5.
潘莹  方逸真  施瑛 《风景园林》2020,27(1):83-89
粤北古驿道沿线传统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已开展沿线传统聚落的研究,但未从景观视角确立聚落中的观测指征。结合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以及实地调研,对粤北古驿道中的连州丰阳-东陂古道、西京古道、梅岭古道沿线的传统聚落进行定点采样和定量分析。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其宏观层面的聚落高程、聚落规模,中观层面的聚落景观格局、居住地内部肌理、坑塘布局特点以及微观层面的民居平面形制。结合移民史和地方志等史料进行环境作用机制分析,得出不同层面的聚落景观差异分别受不同的主导因子影响,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影响其宏观层面,民族民系与移民文化主要作用于中观、微观层面。通过对比研究,明确粤北不同古驿道沿线聚落景观资源的差异,以期为各条古驿道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贵州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特色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屯堡是我国汉族传统聚落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分支,具有选址布局重视风水、防御体系层次严密、空间结构严整有序以及空间形态主次分明等鲜明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源自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和聚落性质,并因文化交融而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屯堡聚落对屯堡文化的保存和弘扬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浙江山地以丘陵为主,盆地错落,植被丰茂,聚落资源丰富。以浙江山地聚落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从山地聚落的山水形态、街巷形态、建筑形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山地聚落空间的构成规律、组织规律和演化规律,探求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内在动力。以期获得先民的生存哲学,并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备受关注."川盐古道"作为一条潜在的文化线路.在巴国控制上千年的时间中逐步被开辟出来,它以川东产盐地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空间范围极大,覆盖中国华中、西南大片地区.历代的兴建和维护使得古道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通过分布其上的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体现. "川盐古道"在时间上几乎纵贯该地区人类的发展史,对中国内陆各民族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纽带,促成了我国重要的文化沉积带的形成. "川盐古道"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文化特征以及功能和目的性.符合马德里会议制定的文化线路的四个基本判别标准.古道拥有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它展开系统研究,将会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赵一  张萍  陈华 《建筑与文化》2022,(10):203-205
近年来,陇蜀古道沿线聚落研究颇受学界关注,但主要集中在聚落空间形态方面,从传统人文视角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文章主要从传统聚落文化景观视角入手,并结合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对郇家村风水塔的历史沿革和建造技法展开了深入分析,通过研究这一区域的传统山地聚落人文遗存和传统地域风水文化理念,提出了陇蜀古道沿线传统聚落风水塔景观保护对策,并希望对传统聚落文明保护继承和发扬提出新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粤古驿道是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和活化发展。从研学旅行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南粤古驿道研学现状,构建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互动机制模型,探讨二者内部互动机制与外部动力机制的因素及规律。依据互动关系模型以西京古道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构建线性文化遗产研学空间体系、建立特色研学主题功能单元、开设“承旧引新”的研学体验形式3个方面提出南粤古驿道的活化保护路径,以增强南粤古驿道与研学旅行的互动融合。以研学旅行触发古驿道遗产活化,为南粤古驿道文化传承及沿线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1.
鲍志勇  何俊萍 《华中建筑》2014,(5):152-154,159
文化生态学是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全新理念,也是生态文明必然产物。该文运用文化生态学共生互补、多样平衡、动态开放、层次结构理论观点,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次构成完整文化生态系统,以此为理论构架基础,分析传统聚落自然环境的适应、经济环境变异、社会环境整合的演化轨迹,分析并总结聚落演进中的内部、外部动力机制,最后总结传统聚落外"适"内"合"的有机更新策略,为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燕增学 《城市建筑》2014,(32):268-268
随着道路桥梁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路桥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问题。但是,现在我国道路桥过渡段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研究路桥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及防治措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桐 《风景园林》2019,26(11):13-19
在中国文物保护体系下,古道等遗产线路类的文物保护工作尚未能完全对接国际文化线路的保护理念,文化线路的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国际保护视野面临无法衔接的困境。以国际文化线路物质线路和衍生要素的分析视野,将具有申遗背景同时需要对接文物保护工作的米仓道(巴中段)作为对象,通过梳理其时空范畴和价值认知,分别辨析作为国内文物保护体系的交通遗产构成框架,以及对接申遗工作的文化线路衍生遗产要素。基于此,遗产线路衔接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文化线路申遗保护要求的工作框架得以厘清,可为国内面临类似研究需求的文化线路类遗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孝娟 《城市建筑》2014,(20):380-380
在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组成中,传统产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应用产业网络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就如何在产业网络的视角下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组成中,传统产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应用产业网络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就如何在产业网络的视角下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是各方在话语竞争后推导出的结果,因此对城市规划各参与者进行分析话语,能了解各方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方如何商讨、解决争议,推动规划从草案走向定稿。以深圳市湖贝村所在片区的城市更新规划争议为例,分析了由初步方案爆发争议到争议平息的过程中,增长联盟、反增长联盟、公共媒体三方面的话语。研究发现,由于公众参与的机制尚不健全,各方难以相互了解并进行充分的讨论,最终争议虽然平息,但问题并未解决。在此过程中,增长联盟采用了模糊表达、回避争议的话语表达;反增长联盟由于不受关注和话语主题分散,逐渐走向沉默;公共媒体由于视角单一,未能起到公共讨论平台的作用。认为,话语分析理论对城市规划争议甚至整个公众参与过程具有较强解释力,在实践中,应加强对公众参与的话语分析与合理引导,打通话语沟通的障碍,促进城乡空间共建共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