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土地开发与再开发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为系统总结土地再开发研究现状,针对中国知网的中文核心、CSSCI、CSCD数据库,基于CiteSpace对国内城市土地再开发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①研究方法上,从量化分析到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介入;②模式转型上,从“房地产化”到城市竞争力提升;③动力机制上,从房屋、地块开发动力到成片开发动力转变;④利益博弈上,从地方政府主导到多元利益主体合作转变。现有研究仍存在部分西方“舶来”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认识不够深刻、成片土地再开发的博弈关系及机制挖掘亟待深入、对地方政府在土地再开发中的角色认知的关注度不足等问题。未来土地再开发研究可关注以下方向:一是结合中国语境深化理论研究,二是深入挖掘土地再开发背后的空间生产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再开发的政府角色认知等。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是土地再开发的最基本角色,呈现城市企业主义的运作特征。研究从分析地方政府角色演变入手,探索地方政府在多方主体博弈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剖析土地再开发的运行逻辑与内在机制。通过梳理广州市土地再开发历程,总结地方政府角色影响下的土地再开发模式,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政府主导下的激励模式、政府监管下的协调模式、以及政府运营下的联合模式。相应地,地方政府的城市企业主义行动路径表现为3个趋势,分别是由发展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以及由管制型向合作型转变。研究通过总结地方政府角色对土地再开发成效的作用规律,在提升土地再开发的空间治理成效方面提供实证借鉴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益博弈视角下的城市土地再开发与规划调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辉  丁金华 《规划师》2013,29(7):85-89,100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土地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基础已经趋紧,面向存量建设用地的城市土地再开发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但由此引发的土地空间利益冲突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规划作为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应更有效地发挥平衡各方利益的职能。研究从利益博弈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土地再开发中利益主体行为范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冲突焦点,剖析规划调控中存在的公众参与泛化、再开发路径单一、土地开发机制束缚等问题,重点从规划的组织、运作与管理等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与资本的三级循环理论,文章在中国语境下对其提出了批判性思考,并结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实发展历程实证分析了开发区工业生产主导、建成环境生产主导、科创生产主导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博弈关系出发提出了中国开发区空间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由增量开发逐步向存量更新转变的城镇化"下半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资本市场以及原权利人在开发区空间再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会更加复杂,以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代表的规划治理制度如何更好地协调土地利益分配格局,重构开发区空间秩序,是未来实现开发区高效、有序和创新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沈静  魏成 《规划师》2009,25(3):65-69
大都市边缘区在由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大都市的拉力与自身发展诉求的推力,形成了地方政府(镇政府)、开发商、村委会和村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由于各利益主体在空间开发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建设无序、高层次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及忽略公共空间等问题.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空间演变方式的转变,各利益主体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由地方政府(市政府)、开发商、市民组成的新多元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6.
传统城市更新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土地再开发行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保证了强制性产权变更更新模式的推行,并因其在公益界定、程序规范和补偿机制方面的缺陷造成城市更新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在《拆迁条例》修订的背景下,结合城市更新运行机制,探讨城市更新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点,包括公益限定、程序正义和公平补偿等基本原则。进而指出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更新过程中利益的分配与还原,应围绕城市更新政策制定和执行建构一个平等博弈的平台,使得政府、市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能够通过多方反复博弈实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推进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转型,在全球化、分权化、市场化等政策和发展环境的嬗变中,中国地方政府的角色日趋向更加企业化的利益主体转变,即“地方政府企业化”.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城建设大量涌现,地方政府作为新城建设的实施主体,其企业化转型必然会影响到新城的空间开发,并反映在新城空间的形成上.现以地方政府作为新城公共物品供给方作为出发点,分析地方政府企业化对新城空间开发的影响机制,并以武进新城区为实证案例,从极具政府企业化色彩的板块开发模式入手,探讨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新城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8.
赵义湘 《住宅科技》1994,(12):41-41
土地收入分配体现公众利益 美国城市土地开发建设,由政府指导,私人开发,共同协商,使城市建设符合公众利益,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城市政府成立官方或半官方的开发机构,负责土地的开发规划和设计,制定开发政策,然后将具体的开发项目承包给开发商,城市土地开发一般由私人企业承担。如果成片开发,政府一般同开发商打交道。 使用利益多方分,超额利润难独占 目前,美国土地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是土地收入如何转化为公众所有,体现公众利益。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追求政绩,常常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违背中央的土地政策。这使得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难以发挥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等作用,从而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博弈。在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政策博弈现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博弈双方的利益,建立了激励相容机制,即通过委托代理模型来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利益分配。并根据博弈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下的城市开发公司要从项目公司模式向综合城市开发和运营模式转变,在设计管理方面必须适应多元角色转换.在设计管理方法上从以实现蓝图为目标向综合开发协调转变,从组织技术性工作组向搭建项目管理平台转变,从设计管理向全生命周期规划与策划转变.在工作机制上应根据项目特点灵活制定工作架构,积极创造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11.
在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治理模式纷纷由传统的管理主义转变为企业主义,引发了城市空间演化轨迹出现新的动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分权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变迁具有鲜明的新自由主义色彩,推动了在城市土地开发中具有利益取向的企业化地方政府的形成。基于租差理论的视角,通过考察企业化地方政府作用于城市空间演化的机制及其空间效应,本文认为当前中国城市空间演化是企业化地方政府逐利的城市土地开发行为所留下的空间烙印;企业化地方政府分享租差的诉求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使其患上严重的"土地财政依赖症";在"增长优先"理念指引下,企业化地方政府倾向于引导资本流入有利于获取最大化租差的区位,而资本流入的空间不平衡,也引发了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海卉  张倩 《规划师》2013,(12):88-92
我国的土地整治被称为中国式圈地运动,其背景、动力机制和合法性与英国的圈地运动又有所不同。研究从微观层面辨析其对政府、农民、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产生的影响,从整体层面讨论其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并从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对有关土地整治政策及行动的认知提出"三大批判",包括不应简单地对政府引领的土地整治运动给予对错的判断,不应停留在笼统讨论土地整治的性质、影响及成效上,更应结合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不应忽略发展的大趋势及其联动效应,包括社会中各利益体的角力格局的动态变化以及乡村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吕晓东  夏南凯 《规划师》2012,28(10):105-10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城市开发步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在实行财税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以来,城市建设土地出让金更是成为了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分散化的今天,利益相关者围绕着城市开发中的空间发展权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博弈,最直接的结果是政府通  相似文献   

14.
叶磊  马学广 《规划师》2010,26(10):103-107
在日趋严格的国家土地政策调控下,我国城市增量土地的供应必将趋紧,以旧城更新和城中村改造为代表的面向存量建设用地的城市土地再开发将是地方政府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解决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而目前我国学术界大多立足于实践层面介绍空间更新方式或引介国外经验,缺乏理论拓展和对现行运作方式的深层反思。因此,有必要在对现行城市土地再开发模式进行总结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经验,从组织、运作和管理三个层面探索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土地再开发协同治理机制,以减少此过程中的利益失衡、社会冲突问题,维护安定和谐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两规"都是对空间资源及其隐喻利益的一次再分配过程,"两规"协调本质是利益协调,技术理性不是"两规"协调的根本出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上的冲突是"两规"间矛盾的焦点,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圈地行为,"两规"矛盾不会被真正化解。地方政府圈地是折射上下级政府关系、政府和农民关系的一面镜子,其中,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为地方政府圈地提供内在激励,而土地制度内在缺陷和自上而下监控失效是地方政府圈地的两大外在诱因。遏制地方政府圈地,化解"两规"矛盾的根本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目前,"两规"协调亟需在上下级政府间、政府与农民间构建通达程序正义的利益博弈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体制改革大环境下加剧的城市间竞争,企业化管治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地方政府采用.城市夜景对于拉动城市消费增长、树立和宣传城市形象有着极为明显的效果,已成为地方政府争相开发的"新蓝海",而逐利驱使下的夜景照明呈现出明显的企业化特征.首先关注地方政府角色、行为模式的转变,阐述中国式的政府企业化现象,再探...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的现实任务是解决社会共同面临的城市问题,而后者经历中国数十年城镇化的强劲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与此同时,规划师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这意味着其工作方法和内容必然的革新。当前中国城市规划所进行的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已然成为城市中最大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在城市更新语境下规划工作如何体现其公共作用,容纳公众意见、建立公共部门与社区、市场的伙伴关系,从较多关注空间效率、美学和设计创新转向在空间资源的再分配中保障公共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协调社会冲突,同时促进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基于治理视角,研究发现在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中,地方政府角色从传统认知的“企业型”转换为“公益型”,表现出倾向于放权让利于市场主体和社区、以规避风险为目的形成“政府—国企联盟”,以及培育差异化增长联盟等行为特征。结合租差理论,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效益及其机制。并进一步以广州市琶洲村改造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角色转变对时间、经济和社会效益所带来的具体影响。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对地方政府角色转变进行了批判性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在土地使用收益分配上的博弈 据林家彬介绍,1989年财政部颁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管理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城市土地出让收益的20%留给地方政府,用作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费用,其余80%按四六分成,中央政府占40%,地方政府占60%。中央政府共可获得出让收入的32%.地方政府共可获得出让收入的68%。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棕色用地"引发的土地污染问题层出不穷,昂贵的污染治理费用使得政府财政渐感力不从心,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开发模式成为城市建设的新选择。本文从"棕色用地"的涵义出发,剖析其成因,揭示其再开发的必要性,并突破以往政府全面承担污染治理的思维定式,根据棕地治理过程涉及的利益联动方确定了政府、污染企业、开发商、环评组织、社会公众五大利益主体,分析利益主体间合作开发的博弈关系,建立起多样化的再开发引导模式,最后提出合作开发的"三化"管理准则,以期为棕地合作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