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古村为例,在现场调研、测绘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保护规划方案,总结提炼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以探索对传统聚落进行科学保护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传统聚落保护的整体性和积极性原则,从宏观到微观3个层面上提出了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文化与现代人居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国军  彭刚 《山西建筑》2005,31(13):15-16
从聚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界域性与中心性等方面,阐述了传统聚落文化为自然的人文精神,并对现代人居环境作了分析,探讨了传统聚落的文化精神最终仍会回到现代人居环境中来。  相似文献   

3.
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探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业祖润 《建筑学报》2001,(12):21-24
本文运用“空间结构理论”探析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创造理念、空间结构体系、形态、结构方式及古人对居住环境创造的智慧和实践的文化积淀,为建立中国特色人居环境理论寻求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地处独特水域环境的珠江三角洲先民们在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中,营建了独特的水乡聚落营居秩序。在人地关系处理中,传统水乡聚落营建法则在顺应自然地理水文规律下,形成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塑造了趋利避害的人文审美观。文章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水乡传统聚落营居时以水为相地法则的秩序观,解析其营居择址的自然秩序、 整体布局的环境秩序、以及民俗信仰的文化秩序,归纳出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水环境与其人居环境的并行发展的营建智慧与技艺,籍以对传统聚落的生长机制提出保护与更新并行发展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是传统聚落景观的灵魂所在,它是自然、历史文化资料不断累积沉淀的结果,是地区人居环境行为文化体系中的基本构成要素,表达的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所在。传统古镇聚落景观能够揭示人居环境营建文化在地方性知识上的差异。以陕南柞水县凤凰古镇为例,以人类学领域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为基础,系统阐释古镇聚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构成体系,分析其地方性知识的生成环境、类别以及表达形式,从而为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规划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潘莹  方逸真  施瑛 《风景园林》2020,27(1):83-89
粤北古驿道沿线传统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已开展沿线传统聚落的研究,但未从景观视角确立聚落中的观测指征。结合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以及实地调研,对粤北古驿道中的连州丰阳-东陂古道、西京古道、梅岭古道沿线的传统聚落进行定点采样和定量分析。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其宏观层面的聚落高程、聚落规模,中观层面的聚落景观格局、居住地内部肌理、坑塘布局特点以及微观层面的民居平面形制。结合移民史和地方志等史料进行环境作用机制分析,得出不同层面的聚落景观差异分别受不同的主导因子影响,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影响其宏观层面,民族民系与移民文化主要作用于中观、微观层面。通过对比研究,明确粤北不同古驿道沿线聚落景观资源的差异,以期为各条古驿道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鲍志勇  何俊萍 《华中建筑》2014,(5):152-154,159
文化生态学是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全新理念,也是生态文明必然产物。该文运用文化生态学共生互补、多样平衡、动态开放、层次结构理论观点,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次构成完整文化生态系统,以此为理论构架基础,分析传统聚落自然环境的适应、经济环境变异、社会环境整合的演化轨迹,分析并总结聚落演进中的内部、外部动力机制,最后总结传统聚落外"适"内"合"的有机更新策略,为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现状 ,提出聚落生态文化的概念 ,并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建筑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景观价值、空间特性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作了进一步分析 ,指出聚落文化发展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 ,人聚环境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 ,对今天日益升温的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荣 《山西建筑》2007,33(31):43-45
通过对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基本要素的分析,提出保护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原则,进而探讨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研究思路,从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林志强 《规划师》2006,22(12):85-88
聚落的空间形态是人地关系作用的结果,是当地居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发展、扩散、整合的结果和反映,而文化的演变往往是难以逆转的.对广西传统聚落的空间意象的研究包含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环境六项元素,该研究有利于理解、保护和继承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并对协调现代的人地关系、现代城市空间设计和人居环境营造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聚落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是建筑文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民间优秀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在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传统聚落的普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抚河流域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按聚落遗存的价值来看,属于研究薄弱的地区。抚河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是连接南部武夷山地区和赣中部赣抚平原的纽带,是一条历时千载的水运通道,促进了其周边聚落的产生、发展,为沿线聚落的布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区域属临川文化圈的范畴,临川文化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良,农业发达,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明清商业贸易繁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背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产生了大量地域性特征鲜明的聚落,布局典型,类型丰富,建筑形态自成体系,是江西乃至中国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范本。本文从传统聚落产生的背景入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进行区内外对比,最后由表及里,分析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在宏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整体分布,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对传统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并从聚落群的角度分析了传统聚落群的形成模式和空间分布形态,最后分析了抚河对该地区传统聚落发展的影响。其次,在中观层面对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首先以形态学和图形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出本文采用的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聚落环境匹配、聚落整体形状、聚落空间结构、聚落街巷组织、聚落节点布置和传统建筑形态6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前5个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层次分析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契合的关系,聚落在立面和平面上的形态,空间要素之间的结构组织,街巷空间的平面肌理及界面构成,节点在聚落中的位置对聚落整体布局的影响和节点空间的形态。然后,在微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中的细胞—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抚河流域地区从北往南,由于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传统建筑在微观上呈现出片区化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建筑文化的差别,将该地区传统建筑分为两个片区,分抚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原抚州府辖区)和抚河上游地区(主要是原建昌府辖区),分别以其中特征较为鲜明的两个县域为代表,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如祠堂、官厅和民宅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该片区各类型及总体建筑特征。最后,以比较的视角、关联的角度分析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内外区域比较和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与赣东北地区徽派聚落和赣江流域吉安地区的传统聚落从生成背景、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总结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典型性,进一步确立其赣派聚落的地位。其次,以关联的角度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聚落的空间形态,从表征和背后的动力因素之间寻到其中的关联。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整体分析与比较对比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抚河流域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仕、商、儒、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地区传统聚落分布密集、以中小规模为主、空间均质化、有村堡和里外堡式两种典型模式,建筑工艺精良,是赣派聚落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建筑文化分区上,传统聚落空间北部呈现出"规矩、儒雅"的特征,南部相对来说则具有"张扬、多元"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风格。传统聚落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根,尤其在江西抚河流域地区农耕文明发育完好并且是农耕经济向小商品经济过渡得较好的地区。该地区的传统聚落呈现出与其经济形式(农耕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结合)相适应的形态,是中国"农商"结合的聚落形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连蓓 《华中建筑》2005,23(Z1):25-26
现代的城市设计特别提出了对人性化空间的注重,适宜的人居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改善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是人们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传统聚落交往空间的具体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有益于对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因素,从而在设计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四川罗城古镇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分析,提炼出有益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因素,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塑造,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蓓 《安徽建筑》2001,8(6):13-14
现代的城市设计特别提出了对人性化空间的注重,适宜的人居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改善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是人们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的具体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有益于对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因素,使在设计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5.
适应与共生:传统聚落之生态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峰 《华中建筑》1998,16(2):108-110
传统聚落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来研究。在现代生态学理论中,适应与共生论对传统聚落发展与承传问题的探讨,从观念到方法上提供了明晰的启示。文章认为“生态发展”作为一种可控的发展模式,就成为传统聚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对传统聚落中的文化仪式与空间进行类型划分,指出仪式行为通过规定人的活动对建筑空间必然产生一定的塑造作用,从而激发空间并释放意义,仪式与空间具有同构的特征。通过对当代传统聚落衰败的反思,以文化仪式的视角提出传统聚落重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霁轩 《城市建筑》2023,(10):13-15+29
面对我国人居环境中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带来的困境,基于前人对传统聚落相关领域研究的客观现状,致力于传统聚落生态价值的再发现。通过文献回顾、案例研究、逻辑推导,对我国传统聚落相关领域中气候与环境的历史经验、地域类型、技术路线、设计精神,以及北京四合院案例进行分析,基本梳理出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态”意识与实践原则,分析探讨生态价值的挖掘方向与规模,以及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以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学聚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聚落视角下提出大学聚落理念,从整体的人居环境以及宏观的城市层面下看待大学自身发展问题,并依据哲学金字塔思维方式,构建大学聚落层级理论体系,从区域、空间、实体三个层面构建大学聚落环境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山区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传统共同孕育了哈尼族极具特色的传统山地人居环境系统。选择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冈、贺回、吉坐3个哈尼村寨为典型案例,利用测绘、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其以"垂直循环"为特征的人居环境系统的构成和空间要素互动方式,总结了该垂直循环系统在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的演变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并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沿袭垂直循环特征的规划建设思路。研究为发掘哈尼传统聚落在实现人居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探讨西南少数民族维持山地人居环境系统的稳定可持续运转的传统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实证研究成果,并期望能为今后的聚落生态系统重建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传统聚落的国内研究和策略进行了回顾,指出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手段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进行量化研究是今后的研究趋向,并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古村为例,在现场调研、测绘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探索和总结了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在适应气候方面的建筑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