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压铸法制备Al2O(3f)/ZL109复合材料,研究了恢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磨损量与滑动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磨损失效的临界值远高于其基体合金.同一时刻对应的耐磨性也明显高于基体合金。借助SEM及EPMA等手段对磨损表面及亚表面和粘着磨损的材料转移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对磨损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硅酸铝短纤维/铝合金复合材料的断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EM观察了硅酸铝短纤维/铝合金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发现陶瓷增强相主要有三种破坏形式;当纤维沿拉伸方向的有较长径比超过临界值时纤维以断裂破坏为主;(近似)垂直于拉抻载荷的纤维因承受横向拉伸导致界面或纤维开裂而发生脱附;机械损伤及不均匀热收缩在陶瓷颗粒内产生的应力导致大颗粒发生开裂。纤维断裂能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纤维脱附及颗粒开裂对材料的强度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利用国内现有的原料制备出了氧化铝短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能与纤维体积率、基体合金的关系并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做了扫描观察。实验表明: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氧化铝短纤维与基体合金复合良好;氧化铝短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能均随纤维体积率的增加而提高;在基体中加入适当的合金元素还可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电瓷坯料为基体,以含锆硅酸铝纤维为增强体,分别在1240℃、1250℃、1260℃及1270℃下制备了纤维加入量不同的电瓷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抗折强度较基体瓷坯均有一定的提高;1250℃烧成的纤维含量为4%的试样平均抗折强度最高达168MPa,强度提高了68%。利用SEM等测试方法对纤维增强机理及纤维引入量与抗折强度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用挤压铸造法制出不同体积分数的氧化铝和碳短纤维混杂增强ZL109复合材料(简记为Al2O3t Cf/ZL109),探讨了混杂纤维对Al2O3f Cf/ZL109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在混杂纤维体积分数为8%时(氧化铝与碳纤维混合经为9:1)出现峰值;在混杂纤维体积分数不变是,复合材料 伸强度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随混杂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加,热膨胀系数在各温度区间都随混杂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用硬质合金YG6和高速钢W18Cr4V为切削刀具,研究了碳化硅颗粒增强ZL201复合材料中的碳化硅颗粒含量及其尺寸等参数对切削加工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碳化硅颗粒尺寸越大、碳化硅含量越多,对刀具的磨损速度越快;在相同材料、相同切削条件下,高速钢比硬质合金刀具磨损速度快;碳化硅颗粒粗大,加工工件表面粗糙度大,且随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碳化硅颗粒细小时,加工表面粗糙度较小,且随着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探讨了刀具磨损机理,认为复合材料对刀具的磨损属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7.
基于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理论模型,提出了弹性模量临界值的定义,并建立了可用于预测计算的纤维临界长径比和材料参数之间的解析函数。将与曲线拐点切线和最大值水平直线交点相对应的长径比值定义为纤维临界长径比,将与此相对应的函数值定义为弹性模量临界值。计算结果表明,纤维临界长径比随纤维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基体弹性模量和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传统力学基础上建立了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模型,研究了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损伤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短纤维与载荷方向之间的夹角对复合材料的强度影响很大;在复合材料的损伤过程中,纤维/基体的界面可阻滞裂纹扩展,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硅酸铝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偶联剂类型和处理方法对性能的影响。通过SEM、DTA、TG,氧指数和力学性能测试的结果说明,该材料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耐热性和难燃性,其热分解温度在410℃左右,氧指数达43。经偶联剂处理后,机械强度和湿热强度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半固态挤压铸造工艺制备了SiC_p/ZA22复合材料,并测定了其高温条件下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及冲击韧性,同时,分析了复合材料高温性能提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优化的碳化硅颗粒尺寸和加入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短竹纤维与苯酚-淀粉树脂混合、捏合、辊炼、粉碎、模压成型,制备复合材料,研究了短竹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吸水性的影响,确定了复合材料典型原料配方、辊炼与模压工艺参数,并对复合材料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短竹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较大;按文中典型原料配方和工艺,能够制备综合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特别是具有很高的耐热性(热变形温度172℃),优良的阻燃性能、电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流变铸造法制备的 SiCp/LY12和 SiCp/5083Al 复合材料中SiC 颗粒的分布情况,发现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只有当 SiC 颗粒的体积分数处在一定的范围内。复合材料才能获得良好的 SiC 颗粒分布均匀性:另外,加工工艺对SiC 颗粒的分布也将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体积分数的 SiC 颗粒均使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得到提高,除时效态 SiCp/LY12复合材料外,其余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也得到提高,但复合材科的冲击韧性却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14.
原位自生成陶瓷相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粉末冶金法成功制备了原位生成陶瓷相增强AI基复合材料。应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了物相组成测试,发现含10%-20%(重量百分比) SiO2复合材料的最终物相均为MgAI2O4、MgO、Mg2Si、Si和AI。研究了SiO2含量对复合材料硬度、密度、电导率、抗压强度、磨擦磨损等性能的影响表明,随SiO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密度增加,电导率、抗压强度和体积磨损量减小,而磨擦系数却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增强效果,通过控制玄武岩纤维的掺量并引入其它种类的纤维设计了玄武岩纤维增强水泥砂浆、浸胶玄武岩纤维与合成纤维混杂纤维增强水泥砂浆、浸胶玄武岩纤维与单丝玄武岩短切纱混杂纤维增强水泥砂浆等3组水泥砂浆试件。根据抗压及抗折强度指标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及其它纤维混杂对水泥基体材料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纤维的摻入,尤其是浸胶玄武岩纤维的掺入能够有效地提高水泥基体的强度,其抗压及抗折强度提高率分别为19.2%和35.6%。该试验可为推广运用玄武岩纤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选用挤压铸造法制备mullite/Al-4.5Cu复合材料,采用硬度测试(HB)、差示扫描量热DSC、透射电镜(TEM)等手段研究了mullite/Al-4.5Cu复合材料的时效特性。结果表明:莫来石纤维的引入明显提高了基体合金的时效硬度,加速了基体合金的时效硬化速度,对GP区的形成有抑作用,但没有改变基体合金的时效析出序列。复合材料具有和基体合金相似的时效硬化曲线。温度对两类材料时效硬化行为的影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对随机取向的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分析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分别对二维及三维随机取向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做了预测,分析了纤维含量的影响,并与有关文献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从FRP复合材料加固施工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入手.依据限制状态设计原则,提出FRP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加固抗拉性能计算公式,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该公式.为实际工程提出理论依据和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低碳聚丙烯纤维超高强石渣混凝土是利用地方原材料自主研发的强度高达134.9MPa、水泥消耗量低至350kgm-3且具有优异抗火性能的新型环境友好型混凝土。文章进行了11组立方体试件和8组棱柱体试件的抗压试验、9组劈拉试验和8组抗折试验,初步研究了聚丙烯纤维超高强石渣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聚丙烯纤维超高强石渣混凝土与超高强石渣混凝土的力学特性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受压变形过程中,泊桑比几乎保持不变,由于聚丙烯纤维的阻裂效应,泊桑比小于超高强石渣混凝土,为0.244;拉压比在1/10.3—1/17.8之间;折压比为1/9.9—1/15.5;变形模量与超高强石渣混凝土相近,在14461MPa-16339MPa之间,小于超高强混凝土数值。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water/binder ratio (w/b) on the toughness behavior,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flexural strength of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ECC) were investigated. The w/b ratios of 0.25, 0.31, 0.33 and 0.37 were selected and the specimens were tested at the ages of 7 d and 28 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first cracking strength, modulus of ruptur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flexural strength with the decrease of w/b. Within the w/b range of 0.25-0.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