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和核心环节。制度安排的适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败。从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及其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入手,剖析了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的层次结构,并构建了节水型社会的一般制度矩阵,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的三大支撑性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评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制度制定的过程不科学、执行力度较差、效果无从衡量等.指出我国节水型社会制度评估所存在的问题是:评估主体单一使结果缺乏可信度、评估手段落后、未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等.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评估的发展方向是:应构建多元化主体参与制度评估的机制和规范化的制度评估技术体系、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评估基准等.  相似文献   

3.
甘利光  孙小琴 《人民长江》2012,43(19):12-15
为了探讨应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方法,在分析国际国内水资源形势以及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探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节水法规体系,加强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以经济杠杆为主要手段的节水制度,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建立节水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和以政府指导为主的节水宣传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全方位支撑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靖娟  秦大庸  张占庞 《人民黄河》2007,29(1):45-46,52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传统的“重工程轻管理”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方式,随着先进的节水型社会生产力基础的奠定,已不再适应现阶段节水型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上层建筑调整的需要。因此,当前应当围绕制度建设,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构建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综合运用制度、法律、经济、科技、工程等多种措施,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以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5.
任波 《山西水利科技》2007,(4):73-74,77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节水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技术体系来支撑。文中根据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特殊的水资源及用水背景,提出了五大技术体系来支撑山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五大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体系、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满足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的水资源调配与综合信息管理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与技术体系和与全面节水管理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淮北市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调查淮北市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现状和分析部分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找出目前淮北市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淮北市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框架,包含已经建立的制度、需要完善的制度以及需要强化执行的制度和新建的制度4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广东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广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十二五"广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以及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工业节水、农业节水、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等重点工作领域的工作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已提上议事日程,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农业节水等工作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对如何构筑新农村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进行设想。文中提出由水权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总量和定额管理双控制制度三项主要制度构成基础层面的水资源利用/节约体系,并统筹考虑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供水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户协会三者在节水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纵向的水务管理体系,形成较为统一的农村节水型社会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9.
桑连海  黄薇 《中国水利》2007,(17):18-20
节水型社会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不同的流域或区域因水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和用水习惯的差异,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也不相同。基于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在明确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特点、经济发展要求,提出了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工程作用下的河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国内特别是河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部分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完善工程建设体系、完善经济结构体系、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即“四个完善”。结合河南省的具体实际,考虑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作用,阐述了在河南省如何做到“四个完善”以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节水型社会建设后评价在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长沙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例,结合改进的逻辑框架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其效果进行后评价,评价结果为:试点建设基本实现了目标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得分为85.10分,达到了良好水平。对长沙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后评价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能够相互印证;而且经过3 a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长沙市的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和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也已基本建立,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工程技术基本完善。然而,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继续进行深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存荣 《中国水利》2005,(13):200-203
安徽水资源较为紧缺,建设节水型社会十分必要而且紧迫.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做好规划,突出解决好体制与机制问题,完善工程体系,严格水资源保护,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3.
关于重庆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金扬 《中国水利》2005,(13):207-209
在认真分析重庆市水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广泛借鉴国内其他试点城市的经验,提出了重庆市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运行机制、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制度体系和法规体系、制定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规划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节水工程体系建设以及以舆论宣传教育、加强政府统筹领导的保障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后,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已经建成四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数百个省级试点.各城市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过程中,已取得了卓越成效,并获得一系列特色经验.重点介绍了西北内陆地区水权分配和流转、南方丰水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沿海发达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华北地区提补水价和产业调整以及中部地区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  相似文献   

15.
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涌涌  李立 《中国水利》2005,(15):18-19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流域管理机构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流域综合规划为基础,以明晰和分配初始水权为核心,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为重点,将流域控制性工程纳入流域统一管理,建立流域水法规体系,充分发挥流域管理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权转换是黄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宁夏和内蒙古水权转换试点实践丰富了黄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容。本文提出了构建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水管理体制;通过宏观调控和经济手段,建立与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建立节水工程投资长效保障机制,促进节水工程和节水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加强水权转换制度的技术支撑系统建设,为黄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我国在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2000年,水利部党组推出了水权和水市场的理论框架;2001年,正式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2003年,张掖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实践经验直接推动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念的发展,试点建设经验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节水型社会建设多元化筹资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有赖于资金的稳定投入。目前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投资机制不完善导致资金缺口很大,制约着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在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投资机制问题和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利部门节水型社会建设多元化的筹资途径:公共财政支出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投资的主渠道,应保证财政资金的稳定投入并保持适度增长;挖掘财政投资潜力,用好用活水资源费,解决节水型社会建设资金瓶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元化筹措节水型社会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