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蔓延以及现代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建筑地域性语言正在慢慢弱化。文章主要从中国建筑学面对的境况和地域建筑创作的不同思潮的角度,探究全球化、现代化、地域化之间的关系。全球化包含现代化与地域化,世界各地的建筑形式不该朝着单一的现代化方向进行,应该融合不同的地域文化向多方向发展。这三者是相互冲突但不是对立的,只有利用全球化带来的便利,积极主动融入到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使现代建筑与地域建筑协调发展,才能将地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
刘昌忠 《四川建筑》2004,24(Z1):50-52
文章结合建筑的功能、艺术,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建筑的发展,就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问题提出看法.认为古代建筑有地域文化特色,现代建筑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努力创造中国优秀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中国优秀的"时代建筑"和"世界建筑".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1997,(1)
建筑是塑造“实用、经济、美观”的文态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同其它许多艺术的评价一样,也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尤其应当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中国的”。只要全世界及全中国存在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并且分布着不同的民族,品评文化价值的这一基本原理就会长期存在下去。这一基本原理,其实并非出之于古人,而恰恰是今人在现代进程中总结出来的。很多人在骂,现在我们的城市风貌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缺少特色,很多大中城市和一些小城市几乎全被所谓国际式的“方盒子”和钢筋水泥塔林建筑所笼罩。这个问题反映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在建筑领域里是存在的。无根则枯,无源则竭,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建筑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纵然能够在工程技术上,在材料与设备上,攀上了现代化的高峰,可是在文化上毕  相似文献   

4.
为我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探索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形成郑孝燮建筑是塑造“实用、经济、美观”的文态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同其它许多艺术的评价一样,也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尤其应当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中国的”。只要全世界及全中国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5.
建筑界有着许多的体系体系的“规则”,其中一条似乎是:建筑艺术更多时候是建筑师的事情。而当大批规划师、建筑师埋头于处理国内蜂拥而至的建筑案子的时候、同样有大批建筑物源源不断地相继被“生产”矗立起来。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谁对建筑的艺术或“建筑意”(梁思成先生根据画意而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概念.用以描述“建筑的精神”)或更广泛层面二的建筑文化负责任?尤其在面对中国目前极大的土地开发量的现实下。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有各种道路的建筑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建筑现代化,应该既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又是追求“超工业时代”理想的。要实现这样的建筑现代化,除了正确的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要大力提高艺术水平,以先进的创作方法,正确的表现方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来表现今天鲜明的时代特点。从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7.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在”现代化”建筑中居住、工作.享受着日益发达的“现代科技”给予人的种种方便。人们驾驭着现代科技.力求让生活更加快捷、直线化。不只如此.现代化科技更加令人类能够实现种种奇思妙想。这种发展给了人们独自的个人世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所有事物都在被迫呈现出一条条直线与一个“迅速“的表情.人类对情感的需求愈加强烈。作为情感呈现的“艺术”无疑理应发挥与担当起抚慰心理情绪与精神情感的作用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昆明的“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其建筑的装饰设计,承载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昆明海晏村“一颗印”民居建筑保存完好,通过对保存较好的海晏村及周边民居建筑的实地调研,收集整理资料,从海晏村“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材料、色彩、装饰文化等方面进行探析,探寻海晏村民居的装饰类型,研究传统建筑装饰对当代艺术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导语:中国建筑一局集团(简称中建一局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建筑房地产综合企业集团、世界五百强第八十位企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子企业.从1953年的建筑处女作“长春一汽”起步,以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先锋”精神,艰辛创业、发展壮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收获了诸多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褒奖和成果,在建筑史上树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相似文献   

10.
现代建筑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现代建筑空间架构的建筑美学探索;本文力求通过笔者具体工程案例设计,探索西部贵州地方现代建筑的创作方向。响应"北京宪章"精神,走地域建筑现代化和现代建筑地域化道路;探索中国、特别是西部贵州地区建筑师的创作之路;在理性与浪漫之间找到创作的平衡点和支撑点;走出一条中国西部贵州建筑师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1.
张磊  黄欣 《华中建筑》2014,(11):24-27
以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现代建筑"观念的形成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立场的"空间"理论分析、直线进化时间观、杰弗逊"第三世界批评"三种理论为研究框架,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独特逻辑。认为"传统"遭遇了西方"他者"文化的碰撞,价值系统发生转型是中国现代建筑对待"传统"问题发生价值转移的重要?因。"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峙及赶超关系是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中国现代建筑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2.
赖德霖 《建筑师》2012,(4):10-16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1929年)、杨廷宝(1901—1982年)、林徽因(1904—1955年)、梁思成(1901一1972年)、童寯(1900—1983年)、刘敦桢(1897—1968年),以及冯纪忠(1915—2009年)。  相似文献   

13.
与西方现代建筑不同,中国现代建筑的引进与发展,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抵抗、交融有关,又与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有关。在现代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对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成为中国社会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化、进而为未来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经验与教训的重要途径,在DOCOMOM0理念正式进入中国的背景下,2013西安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大会的召开对推进我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从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新进展、现代主义东渐和现代建筑遗产的界定、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多元视角、不同进程共同遗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会议学术综述。  相似文献   

14.
王欣  金秋野 《建筑师》2014,(3):100-114
本文采用对谈的体裁,探讨王澍在"水岸山居"设计中追寻的自然意象及其建筑表达。文章指出设计师弱化实体表现而专注于空间化的屋面和变化标高的经营,颠覆现代建筑美学对清晰无装饰的抽象形体的偏爱,从山水画和传统建筑中化出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用建筑追摩自然,表达"土木精神"。  相似文献   

15.
童明 《建筑师》2020,6(6):108-115
童寯先生是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中国近代造园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他的一生见证了中 国近现代建筑的兴起与发展历程。本文以世界主义与个人主义为线索,梳理了童寯先生独特的事业成就与学术人 生,阐述了他如何以开放的世界眼光与慎独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吸纳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传播,另一方面坚守于 本土传统文化的延承,从而形成一种立足于文化视野之上的建筑观,以应对存在于世界与个体、普遍与独特之间 的时代张力。  相似文献   

16.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中国古代“五行”观念对建筑方位、物质属性、建筑色彩及季节变化都有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建筑中的五行观念的分析,阐释了五行与城市规划、建筑群体及建筑单体的文化意义,尤其阐述了建筑形态、色彩、建筑材料选择中蕴藏的“五行”涵义。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世界多元建筑文化的格局下,中国现代建筑正经受痛苦的反思与抉择。传统建筑文化的割裂以及对西方建筑思想的盲从使中国当代建筑变得越来越不被认知。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在走入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建筑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从而探讨中国当代建筑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涛  ;滕军红 《新建筑》2014,(4):94-96
1840年以来,中国建筑受西方Archjteeiure的影响颇深,既未彻底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问题,又缺失对西方Architecture观念的甄别与质疑。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要在现代中国探索出真正的“中国现代建筑”——既不是传统,也不是Architecture,更不是两者的“混搭”。在传统与西方道路上走不通的150年中国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恰恰表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探索该“破题”了,“中国现代建筑”该“破土而出”了。  相似文献   

19.
邹惠萍 《山西建筑》2005,31(13):32-33
对建筑的传统、民族性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应重视地方传统特点和现代技术、时代精神的结合,从而创造出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层次又有鲜明时代感的建筑。  相似文献   

20.
曾经的胡同文化等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式住宅令国人难以忘怀,将现代设计理念融汇传统风韵,是民众多年来内心深处所真正寻觅的居住感受。然而,这种传统居住空间的创新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传统符号重现,而更在于从中汲取中国古建筑的设计灵魂及象征精神;同时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简约设计手法,创造出符合当代居住生活方式的新中式住宅。作为首都,北京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建筑设计上更应追求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该文以位于北京望京地区著名京茂府住宅设计为对象。研究“传统中轴线布局——院落式围合——新中式建筑风格”的整体设计方式,探索当代富于中国特色,本土、本真的新中式风格住宅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