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式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满足人才市场的新需求以及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宽基础、高技能、适应性强的营销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高品质、高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国际国内形势出发,阐述了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进而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引入该专业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对毕业生的要求。再谈到高职类学生的特殊性、高职类设计教育中碰到的问题,最后提出高职类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跨界——包装设计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 《包装世界》2010,(5):84-86
通过分析包装设计新的专业内涵与综合的专业素质要求,提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应从变化中的问题入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开发,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以"设计对象——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人"这一系统的最大和谐为目的,以跨界设计教育——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教育方式。实现包装设计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图案设计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校外设计项目或横向课题于课程教学中,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艺术个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贯穿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行业企业培养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5.
黄丹  陈达强  李丽  刘毅 《中国包装》2023,(12):94-97
针对湖南省优势产业集群对应用型人才高标准和产品包装多元化的需求,本文从包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以体现设计价值、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通项目全称是"教育部·电通高级广告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旨在推动中国高校设计教育高水平和国际化改革和发展。文章以电通公司入职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参考,研究电通模式对我国高校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国内设计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电通公司员工入职和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依托电通设计教育理念推动高校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对推动我国设计教育改革、培养高水平商业设计人才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进程、教学保障与学生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组织与方法 4个方面,阐述了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型的构建。在该模型下,以"满足企业对人的需求,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为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重视顶层设计,其次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其后让"企业角色"深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王小康 《上海包装》2023,(11):217-219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在环境设计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更需要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基础。以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为例,概述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湖南工业大学设计学科发展现状,提出了协同创新视角下环境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为提高环境设计艺术类人才的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设计教育问题的凸显,教育改革的步伐速度不断加快,推动了设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电通模式是以电通广告公司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对电通新入职以及各部门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对国内高校的设计教育改革形成启发,将之融入高校的设计教育,助力设计人才培养。文章从教学目标与任务着手,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而达到推动教学改革的目的,对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和实践型设计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新时期对实用型、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卫生毒理学实验教学为例提出了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讨了人机匹配的工效学设计结合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以及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等教改措施,旨在提高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工业设计双创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遵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反向设计原则,通过分析国家、用人单位和学校等多方需求,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构建为达成目标的毕业要求以及两者之间各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搭建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是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本文在界定了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回顾梳理了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从宏观上构建了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体系。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应该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合提升的胜任力为基础,以多方联动、多层互补、互惠共赢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在职教育和在校教育相结合为培养途径,以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为平台,以培养适合行业需求与实践发展的标准化人才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艺术高校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艺术教育改革的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赋予设计教育的时代使命。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的设计人才。艺术专业的包装设计教学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必须加快改革步伐。高校包装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为提升高校设计专业的影响力,对于包装设计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探索就显得十分重要,是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洋 《包装世界》2014,(5):70-72
以文化和知识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创意产业人才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下显得十分重要,高校作为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我国培育有创新思想、能创造产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如何在这种大发展形式下创办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提高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水平,发展我国创意经济,是广大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化的进程,才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制冷》2015,(2)
"卓越计划"是我国加快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以土建类建环专业为例,分析了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及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研究制订了基于素质教育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将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置于同等地位,强化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陈洁 《包装世界》2014,(3):57-57
高职艺术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项目设计"课程的改革依据职业岗位能力,以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室项目为载体,从企业项目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把这些教学改革经验应用到了其他核心课程中去。  相似文献   

17.
刘宇 《上海包装》2023,(11):199-201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相关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对高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路径,包括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优化创意设计课程体系、创意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等内容。旨在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意设计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孙诚 《包装世界》2011,(4):38-40,3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把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天津职业大学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为例,介绍了"校企合作,教学做于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应用型高校数字化刺绣工艺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分析国内外传统工艺以及数字化刺绣技艺教学的现状,探索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产出的症结及解决方法。通过对高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匠人精神"的培养,突破高校人才输出与市场设计需求之间的壁垒,着力高校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与现代工艺手段的互补性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互联网产品和服务需求日渐增长,在此背景下对于界面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升级。但目前多数院校的交互界面人才培养模式依循着平面设计在传统媒体上的设计法则所展开,设计美感与视觉效果等因素往往被放到了优先的位置。而交互界面设计的重中之重在于探索人机交互体验,交互功能是否完备与易用是决定产品最终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此提出工匠精神的复兴之路,因为工匠精神的复兴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谋而合。对于交互界面设计人才的培养应该脚踏实地,以过程为导向,在注重视觉呈现的基础上,增强逻辑推演、发散思维、用户研究等个人能力的培养。从工匠精神给我们三个层面的启发演变为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培养模式,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探求交互界面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