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开展的东湖绿道规划公众参与工作是互联网时期规划工作参与的一次创新探索,该工作充分重视公众意愿,组建众规工作小组,建设众规公众参与平台,众筹公众规划智慧。创新参与途径方法,合理设计公众参与方案,实现公众参与最大范围的覆盖。将公众参与工作贯穿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及时与公众进行反馈互动,深化公众参与的层次,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观念滞后、法律体制不完善、公众意识欠缺等原因,浦东新区公众参与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法律依据缺失、公众参与面和有效性保障不足、公众无规划决定权等问题.规划编制与公众参与和谐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应从加强公众规划知识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公开规划信息、开展公众参与规划研究及构建公众参与的有效保障机制等方面对该模式进行支撑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吴人韦  杨继梅 《规划师》2005,21(11):5-7
公众参与可分为积极参与,消极参与、不参与三种选择方式。公众个体参与城市规划的行为受到公众对于规划事件的敏感性、规划项目替代品的可求程度、规划决策的改进对于公众的边际效用的影响、公众对于参与规划的效力预期等四方面因素的影响。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度应当从完善法制体系、确立形式保障内容,培育公众参与的忠诚感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阳光规划”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炳红 《规划师》2005,21(4):57-59
“阳光规划”是浙江省率先在全省城乡规划领域推行的一项新的规划公众参与制度。通过建章立制.注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监督等措施,将规划公众参与机制落到实处,提出了赋予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拓展公众参与规划的层次及探索新型的公众参与方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武汉:若干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武汉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公众的开放态势,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听取公众意见和要求,不断提升公民参与的程度和形式.一方面积极探索了公众参与规划的多种形式,先后组织了南岸嘴地区规划公众展评、法定图则社区参与和公示、城市色彩规划公众作品竞赛、城市战略规划公众调查、总体规划市民"金点子"和公众论坛等,初步形成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机制;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规范化,赋予更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范围和内容,包括规划前期的公众意愿调查、规划中期的公众论坛、规划成果的公众评议和审查、以及规划实施过程的公众听证等内容,努力为从宏观到微观各类规划的公众参与提供多种机会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到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越来越注重规划的实效性,有效的公众参与政策则是增强村庄规划建设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公众参与应渗透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但在实际规划中,公众参与方式、方法存在诸多弊端,降低了村庄规划实效性。城乡结合地带是村庄规划的重点区域,但由于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也增大了公众参与的难度。本文从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现状问题出发,围绕村庄规划实施与村庄发展建设两方面阐述现状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村庄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构建从村庄规划准备阶段、调研阶段、编制阶段到最后的审批阶段中公众参与的重点方式与方法,最后以辽宁省铁岭县东孤家子村为例进行了实践应用,增加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公主岭市城市色彩与风貌规划》推行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对我国中小型城市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工作进程中,政府部门保证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以此建立多方规划共识。公众参与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历经前期目标确立阶段、多方案选择阶段以及成果公示阶段,从公众参与形式化、公众决策规划的能力两个方面提出了公众参与规划的思考,从而倡导城市规划全过程实质性的公众参与,规划出真正意义的"市民城市"。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规划领域中公众参与缺乏具体的方法和相应的措施,结合太原市规划实践从规划编制层面探讨公众参与的具体做法,提出公众参与平台、咨询服务渠道,由多部门、多领域组成固定的公众参与团队,建立健全的公众参与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郑卫 《城市规划》2013,(8):66-71,78
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的公众参与进行剖析,指出困境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目的、公众参与主体、公众参与程度和公众参与形式四个方面,技术理性的城市规划传统、政府集权制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规划实施机制过度行政化、邻避设施规划涉及利益的复杂性和公众参与主体能力建设不足是公众参与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军 《城乡建设》2014,(3):36-38
正2010年起我国新一轮城镇化规划启动,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必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而我国现有的公众参与制度仅处在象征性参与阶段,由此制定的规划很难体现公众利益及多元利益的兼顾。因此,为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目标,有必要增加公众参与的深度,并对不同的规划在不同阶段实行多样的民主参与形式,建立多元化的组织机制,从而构建全面、有效、系统的城镇化规划公众参与制度。一、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制度的具体原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兴起于20世纪中叶,经过50多年的发展,西方城乡规划领域提出了许多公众参与的理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