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由于叠后油气检测方法只依靠地震资料,在以往储层描述中得到了广泛关注。近几年基于频谱分解的低频伴影、流体活动性等属性技术为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提供了新的手段。GeoEast系统提供的频谱类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具有描述和评价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的砂岩储集层的功能。本文以S井区致密砂岩气预测为实例,利用GeoEast系统的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开展了储层含气性预测和分析,预测结果与钻井实测结果吻合率为100%,表明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是一项有潜力的储层描述技术,它仅依赖地震资料品质,地震资料信噪比越高,频带越宽,其预测结果就越准确。  相似文献   

2.
多地震属性同位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多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的基本原理, 提出具体研究思路: 首先提取多种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 选取地震属性组合, 拟合与井点砂体厚度的相关性, 得到砂体厚度的平面分布预测; 然后在地质建模软件中, 利用变差函数, 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 进而协同井间砂体厚度分布预测结果, 建立三维砂体骨架及属性参数模型, 以此定量表征储集层的三维空间分布特性及其非均质性。以大庆杏树岗油田杏56 井区为例, 指出将多地震属性分析结果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 可以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多方面信息, 可为充分有效地综合利用多尺度信息提供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3.
边际油田河流相储集层表征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确定边际油田储集层的分布和特征、有效开发海上边际油田,以渤海湾盆地Q33-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河流相储集层为例,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资料,研究边际油田河流相储集层表征关键技术。通过河流相砂体井震标定、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和边界精细刻画,雕刻河流相储集层砂体外部形态,描述其内部非均质性;根据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利用井点外推宽度法、变差函数分析法建立河流相储集层地质知识库;结合类比密井网油田储集层分布特征,提出了侧向相变对比模式、叠置砂体对比模式、河道下切对比模式等3种河流相储集层井间对比模式。综合以上3种储集层表征技术,确定了Q33-1油田储集层分布的最可能模式,并以此模式为依据设计油田开发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宋玲 《断块油气田》2014,21(5):597-600
对于多物源、多沉积相类型、古地貌复杂的地区,常规地震属性储集层预测技术的预测精度会明显降低。为此,文中提出了基于不同物源体系及沉积相类型分区域精确描述的储集层的预测方法,并在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进行了有效验证。春风油田沙湾组一段1砂组具有西北和西南2个物源区,主要对应发育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远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针对西南物源远源辫状河三角洲地震强反射砂体,主要采用了振幅类地震属性特征进行储集层的识别和描述;针对西北物源近源扇三角洲地震空白反射砂体,在"坡折控砂"理论约束下利用地震资料拓频处理技术,实现地震资料有效高频成分的增强,提高地震分辨率,达到追踪描述超覆带砂体边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海上油气田开发中钻井少、井网不规则且井数局部集中,导致单凭井资料难以表征砂体展布规律。为此,综合应用钻井岩心、录井、测井、生产动态及地震等多属性分析手段,建立涠洲Y油田涠三段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横向展布及纵向叠置模式,精细刻画河道砂体边界,并以沉积砂体展布模式为指导,通过分析有效反映储集层砂体分布及其物性变化的地震属性,建立地震属性与储集层的定量关系,结合已钻井应用地震属性追踪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从而对区块间砂体、已开发单元内部储集层砂体展布和储集层物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通过3口新钻井检验,储集层吻合率100%,预测储集层厚度平均准确率85.9%,表明该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指导油田滚动扩边和开发区块挖潜。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震解释砂体单元的储层数字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层层序发育特点,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创建了构造模型,并以地震解释的单个砂体为对象,确定性地创建对应于每个砂体单元的砂体结构模型;通过建立单砂体单元的层速度场,提取每个单砂体单元地震属性体,并分别应用其层速度场进行时深转换;在砂体结构模型基础之上,应用协模拟技术,雕刻砂体内部的属性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应用该思路建立储层数字地质模型,可以充分反映每个地震解释的砂体构型;为复杂油气田单砂体单元的时深转换提供了解决方法;应用进行时深转换的地震属性体和井点参数,采用随机模拟方法进行储层属性模拟,可以充分地反映储层内部非均质性,雕刻隔夹层的分布。该建模方法与思路能较好地生成等时地层格架下的地震解释砂体单元模型,并描述其内部的非均质程度。  相似文献   

7.
河流相储集层定量建模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胜利油田孤东油田七区中开发单元为例,从研究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地层格架、储集层特征及流体性质、储集层非均质性和单井模型等入手,探索应用综合理论和技术进行储集层随机建模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针对河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对多种建模方法进行了二维、三维对比研究和分析,认为批示模拟方法是河流相储集层定量建模的最优方法。用该方法建立了该区馆陶组上段河流相储集层的定量地质模型,经油田生产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地震分频技术的地质内涵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地震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方法,可揭示地层的纵向整体变化规律、沉积相带的空间演变模式,并能描绘与分析储集层厚度分布,定量检测单砂体级别的薄互层砂体。K油田530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主力含油层系为辫状河流相砂泥岩沉积,储集层厚度、物性变化大,地震资料品质不理想,用常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识别沉积相带与预测储集层厚度多解性强、难度大。在该区的精细储集层预测中,应用地震分频技术,揭示了沉积相单元的时空演化和物源区,建立了储集层预测模式,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
碎屑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是油田勘探和开发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综合测井资料研究了CH油田长6油层组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等的非均质性,认为利用测井资料定量化地研究储采层的非均质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分析了非均质性和产能之间的关系:岩性与产能――粒度粗、砂体均质和后生成岩作用弱,产能高,而粒度细、非均质性强烈和连通性差,产能低;物性与产能――油层内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和非均质性弱,产能高,而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和非均质性强,产能低。认为通过对油田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有效地预测油气藏和指导油气田开发,通过对非均质性研究和生产动态资料相结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发现,油气田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地震参数在泌阳凹陷白云岩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储集层预测技术的发展。提取众多的属性参数进行判断已成为地震解释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储集层预测和评价时,通常使用与储集层预测有关的各种地震属性.以各种方法从地震数据体中提取的一系列地震属性包含有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不同的地震属性值可能与某些地质参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利用地震属性参数可以有效地预测岩性和有利储集层描述油藏特征及孔隙度变化、寻找死油区。描述 了地震属性中的振幅、阻抗频率及能量衰减四种基本类型参数的特征意义。并对泌阳凹陷核二段白云岩区进行了振幅频率衰减阻抗等属性提取分析.成功地预测出白云岩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1.
油藏地球物理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技术发展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勘探、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和油藏地球物理3个阶段;主要技术也从地球物理勘探成像技术逐步发展为油藏描述、油藏模拟和油藏预测技术,并且从非地震、地震、井筒、油藏开发技术和地质理论等技术领域逐步转为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领域。为能较全面地了解从勘探地球物理到油藏地球物理的发展历程,讨论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同时介绍了东方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多年来关于油藏地球物理的研究与认识成果,希望能达到共同讨论和共同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地震属性参数在安棚深层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地震数据体中含有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 ,不同的地震属性值可能与某些地质参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利用地震属性参数可以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描述了地震属性特征参数的意义 ,并对安棚深层系核三段V和VI号砂层组进行了振幅、频率和衰减等属性提取分析。V号砂体的反射波具有连续性好 ,振幅强 ,频率低 ,能量衰减快的特点 ,预测它属于亮点型油藏 ;VI号砂体反射具有连续性差 ,振幅弱 ,频率高的特点 ,属于暗点型油藏。预测与实际钻井得到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崔晓朵 《海洋石油》2006,26(1):22-27
在储层反演中,要选择一条既能将储层与围岩区分开来又能与地震响应建立良好关系的测井曲线来重构储层、建立地质模型进行储层预测,这条曲线叫作特征曲线。根据平湖油气田开发区储层的特点,以及测井曲线的特征,提出用自然伽马曲线作为特征曲线,同时,详细叙述了选择特征曲线的理论依据和用特征曲线重构储层的过程,并用实际应用效果阐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边底水驱油藏、应力敏感油藏与高油气比油藏等复杂油藏,如果地层能量保持不适当,将会改变储层的渗流特征,显著降低油藏的采收率和开发效益。在深入研究复杂油藏生产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渗流理论阐述了边底水驱油藏水侵对储层的伤害、高油气比油藏脱气对渗流的影响、应力敏感油藏在较大应力下对渗流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其影响程度与地层能量保持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油藏能量优化控制措施:对于边底水驱油藏,可以通过控制采油速度与产量、采用合理的井型及控制地层能量,改善油藏渗流特征,促进油藏的高效开发;对于应力敏感油藏和高油气比油藏,可以通过采用合理的井型、适时注水、采用合理的开采速度、改善油藏的渗流特征,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储层特征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特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行储层特征研究,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大情字井地区西部青山口组为低渗岩性油藏,综合运用铸体薄片、岩心砂岩薄片和压汞分析等资料,对储层物性、岩性、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青山口组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低—中孔、特低渗—低渗储层,对青山口组砂岩评价分为4类,其中以Ⅲ和Ⅳ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碎屑岩储层地震识别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已经发现了多个致密-低渗透岩性气田,主要含气层位自下而上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针对岩性圈闭、致密-低渗透碎屑岩储层中存在的难点,在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开展了地震储层综合预测和描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了岩石物理、属性优化,分频成像、随机模拟反演等技术,形成了以突出低孔、低渗、致密储层为目标的完整的储层预测预测技术系列,有效地提高了预测的精度,为产能建设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白玉彬  张乾 《特种油气藏》2011,(5):56-59,138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长2储层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的中—细粒长石砂岩,平均孔隙度为16.36%,平均渗透率为9.58×10-3μm2,属中孔、中—低渗储层。根据压汞曲线、铸体薄片等分析资料及试采、录井等测试结果,对长2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认为:长2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后者发育的长石溶孔对储层物性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成岩作用类型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前两者对储层物性破坏严重,而溶蚀作用扩大了储集空间,改善储层物性;长2储层可以划分为Ⅰ、Ⅱ、Ⅲ、Ⅳ4种类型;综合评价长2储层是以Ⅰ、Ⅱ2种类型为主要构成的中—低渗透储层,优质储层多分布在分流河道沉积旋回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8.
黄57区是姬塬油田勘探、评价以及开发的主力建产区块,长8油藏是黄57区开发的重点层系之一。随着勘探评价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开发实施效果的分析,发现黄57区出现产能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从储层研究入手,分两个砂带重点开展岩矿特征、孔喉结构、物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对比研究,找出影响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下一步开展储层改造工艺技术攻关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南堡凹陷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与分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碳酸盐岩潜山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富集受地层、构造、储层等多重因素控制,优质储层发育和分布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对钻井、测井、岩心等各项资料深入分析,明确了南堡凹陷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主要储层类型为裂缝-孔洞型,裂缝是沟通孔洞的重要通道;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包括岩溶)、构造作用是碳酸盐岩潜山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其中有利沉积相带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有利的成岩后生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保障,有利的构造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通过细分地层组段开展地震地质储层综合预测,显著提高了储层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四步法"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以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的"四步法"为基础,结合储层研究的特点,阐述了地震储层学研究"四步法"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地质研究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地质基础;地震岩石物理实验及技术方法研究是地震储层学的实验基础和方法体系;储集体的表征与建模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核心;储层综合评价与建模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成果体系。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夏72井区裂隙式喷发火成岩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实例证实了"四步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所建立的储层特征模型和油藏三维模型有效指导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并对其他地区火成岩储层表征与建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