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六棱同步转子密炼机,配方采用全钢子午胎胎面胶,通过对六棱同步转子密炼机在不同填充系数、冷却水温度、上顶栓压力、转子转速的条件下的实验,具体分析了混炼胶各种物理机械性能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找出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填充系数0.6,冷却水温度40℃,上顶栓压力0.5MPa,转子转速160r/min。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六棱同步转子密炼机,配方采用全钢子午胎胎面胶,通过对六棱同步转子密炼机在不同填充系数、冷却水温度、上顶栓压力、转子转速的条件下的实验,具体分析了混炼胶各种物理机械性能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找出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填充系数O.6,冷却水温度40℃,上顶栓压力O.5 MPa,转子转速160 r/min.  相似文献   

3.
精馏过程中转子对旋转填料床传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栗秀萍  刘有智  刘连杰 《化工进展》2005,24(3):303-306,314
以甲醇水溶液为介质,在全回流、常压操作条件下,对3种转子的旋转填料床进行精馏实验。结果表明:旋转填料床的理论塔板数随超重力因子、气相动能因子和回流量的增大出现峰值,等板高度最小为9.5mm。转子Ⅲ的传质效率高于转子Ⅰ,低于转子Ⅱ。在实验基础上应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转子Ⅰ的传质关联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内置叶片开槽间断型转子换热管的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雷诺数为15000~45000范围内对光管进行了验证性实验,得出努塞尔数Nu和阻力系数f误差分别在-3.0%~+3.5%和9.0%以内。在实验条件下,内置叶片开槽间断型转子的换热管与光管相比,努塞尔数Nu和阻力系数f分别平均提高了70.03%和83.88%。通过综合性能评价得出PEC值在1.38~1.40之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的强化传热和自清洁原理,通过实验研究了传热和阻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雷诺数条件下,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明显高于光管的努塞尔数,说明具有良好的强化传热效果;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阻力系数显著高于光管阻力系数,说明在强化传热的同时,使得管内阻力随之增加。此外,作者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与阻力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6.
内置转子套管式换热器强化传热实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震  丁玉梅  阎华  杨卫民 《化工学报》2012,63(3):728-732
概述了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的强化传热和自清洁原理,通过实验研究了内置螺旋叶片转子及叶片间断型转子换热管的传热和阻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Re条件下,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管内的Nusselt数高于内置叶片间断型转子换热管,阻力系数低于内置叶片间断型转子换热管,同时PEC值明显高于叶片间断型转子的PEC值,说明内置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综合性能优于叶片间断型转子。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配方采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通过用同步转子密炼机在不同填充系数、冷却水温度、上顶栓压力、转子转速的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具体分析了硫化胶各种物理机械性能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找出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填充系数0.6、冷却水温度40℃、上顶栓压力0.5MPa和转子转速160rpm。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美国 MR-11 型编织机中实现梭子在转子间传递的理论条件进行了分析、推导,导出了满足梭子在转子间传递的理论条件,建立了实现梭子在转子间传递的行星齿轮系统的齿轮齿数比及其主要参数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9.
转子构型对炭黑分散性及胶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不同转子构型对炭黑分散性及胶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相同混炼条件下,6棱同步转子混炼的胶料获得最好的炭黑分散性,4棱转子的次之,在3组2棱同步转子中,2棱功能转子的混炼效果最好。说明通过改变转子构型,可有效地改善混炼胶中炭黑的分散性,提高胶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串联式混炼下游转子类型对不同白炭黑填充量混炼胶的串联式混炼过程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本文详细介绍了下游啮合转子、下游共流转子的连续混炼特点。进行了两种转子类型在不同白炭黑填充量情况下的混炼实验。分析对比实验数据,获得了串联式混炼不同下游转子类型对白炭黑填充量变化的适应性,以及白炭黑填充量对能耗、功率和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对新开发的同步转子密炼机与异步转子密炼机的混炼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同步转子密炼机的主要性能,包括混炼胶的物理性能、混炼单位能耗、产量、混炼时间、排胶温度等方面,均优于异步转子密炼机,是目前剪切型密炼机中最先进的机型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串联式密炼机中下游转子分别采用自行研发的新型共流转子和啮合型转子,对比两种不同转子构型的混炼机理以及混炼过程,利用传统全钢子午胎胎面胶配方,设计正交试验得到不同的工艺参数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胶料性能测试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探究新型共流转子相对于啮合转子在串联式混炼恒温反应式下混炼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双转子连续混炼机结构与混炼原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双转子连续混炼机,是一种新型橡塑连续混炼机械。本文介绍了该机器的主要结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影响剪切速率、剪应力大小的因素,提出最大剪应力出现在转子混炼段螺校的顶部,其大小与转子的结构、操作条件有关,适当降低转子混炼段螺棱宽度和转子与机筒的间隙,提高转子转速,可以有效地增强转子对物料的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管内组合转子的转动特性是研究其强化传热及防垢阻垢特性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搭建转速测定实验台,采用光电式转速测定装置对螺旋两叶片转子、大导程螺旋两叶片转子、小外径螺旋两叶片转子及螺旋三叶片转子在管内不同流量条件下以及不同轴向位置处的转速进行了测量,分析了转子的转动特性。测量结果表明:转子转速是由转子在管内所处轴向位置、管内流量、转子的导程、转子的外径以及转子的叶片数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转子转速均随管内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近似地呈线性变化;转子转速均沿管轴向的深入而递减;转子导程越大,转子转速越低;转子外径越小,转子转速越低;转子叶片数的增多只能在管前端很小的范围内使转速增大。最后,获得了4种转子在管内不同流量条件下以及不同轴向位置处的转速拟合关联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氮气-水脱氧体系,在转子转速为300~1450 r·min-1、水流量为0.75~2.0 m3·h-1、氮气流量为1.5~4.0 m3·h-1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定-转子反应器(RSR)的气液传质特性,初步考察了操作参数及结构参数对RSR气液传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液体出口氧含量随转子转速(N)、气体流量(Gv)的增加而降低,随液体流量(GL)的增加而升高,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xa) 随N,GL和GV的增加而增大.结构参数对定-转子反应器的气液传质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定-转子反应器内部的转子层数越多,传质单元数NTU越大,传质效果越好.最后采用因次分析法推导出了定-转子反应器液相体积传质系数关联式,且进行了统计检验,所得关联式与实验数据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反击式破碎机由于长期在恶劣条件下工作,加剧了转子轴承的磨损。转子轴承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更换十分困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反击式破碎机轴承的使用寿命,是制造厂家和生产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提高转子轴承寿命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由内外转子通过中介轴承连接而成,由于中介轴承的耦合作用,双转子系统不平衡响应较为复杂。有些时候航空发动机内外单转子动平衡合格,但安装试车后仍发生整机不平衡振动故障问题,为此开展了双转子耦合系统低速动平衡实验研究。实验对比了针对双转子系统的两种低速动平衡方式:(1)在硬支撑平衡机上分别对内、外转子进行单独低速动平衡,将内、外转子装配成双转子结构后不再做动平衡;(2)不对内、外转子分别做单独低速动平衡,在双转子耦合状态下对内转子做低速动平衡。实验结果表明,双转子耦合低速动平衡效果比内、外转子分别单独做低速动平衡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通过对MTBE螺杆压缩机阴阳转子碰磨故障的检查过程,从螺杆压缩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工艺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转子进行打磨修复,对隐患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了机组的及时开车和长周期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9.
选粉机转子动平衡测试是转子制造及使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艺过程,转子经动平衡后可以延长设备的寿命,改善其性能,得到平衡无振动的运转,同时也为节约能源创造了条件。本文着重介绍了一种大型转子动平衡机的开发与应用,该平衡机可承受最大转子质量为30t,最大回转直径7.5m,可满足不同规格转子的动平衡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介质,每组转子对组合转子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光管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加装L1,L3,L5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分别为加装L0型组合转子换热管努塞尔数的0.82倍、0.87倍以及0.73倍左右,阻力系数为0.88倍、0.9倍以及0.9倍左右。而对于综合评价因子PEC而言,加装L3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PEC大于加装L1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PEC,加装L5型组合转子换热管PEC最小。由此可得,相较于第1组转子,第5组转子对组合转子传热性能的影响最大,第3组转子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