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物导致中毒或死亡事件在全球频发,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鉴于此,本刊特组织"食源性致病菌"专题,由扬州大学黄金林教授担任专题主编,主要围绕食源性致病菌新型快速检测技术,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与检测、毒力与耐药性,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控制与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物导致中毒或死亡事件在全球频发,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鉴于此,本刊特组织"食源性致病菌"专题,由扬州大学黄金林教授担任专题主编,主要围绕食源性致病菌新型快速检测技术,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与检测、毒力与耐药性,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控制与监测分析,食源性致病菌防控与风险评估等展开论述和研究。本专题计划在2018年3月出版。  相似文献   

3.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其中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频发,对公众健康和财产造成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呈显著增强趋势,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纳米材料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便携性和低成本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逐渐能够取代传统的检测方式。因此,本文结合近些年国内外的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综述了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用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原理及其应用。此外,本文讨论了该领域中的研究挑战和前景,以期为今后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及时发现不合格、不健康、不安全的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正>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物导致中毒或死亡事件在全球频发,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鉴于此,本刊特组织"食源性致病菌"专题,由扬州大学黄金林教授担任专题主编,主要围绕食源性致病  相似文献   

5.
<正>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物导致中毒或死亡事件在全球频发,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鉴于此,本刊特组织"食源性致病菌"专题,由扬州大学黄金林教授担任专题主编,主要围绕食源性致病  相似文献   

6.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被报道,因此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控制至关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方法周期较长、检测步骤繁琐,不适用于快速检测,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从生化鉴定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技术、代谢技术以及噬菌体鉴定技术等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用于食品致病菌检测的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被报道, 因此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控制至关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方法周期较长、检测步骤繁琐, 不适用于快速检测, 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从生化鉴定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技术、代谢技术以及噬菌体鉴定技术等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用于食品致病菌检测的技术, 并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物导致中毒或死亡事件在全球频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已成为国际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快速检测技术。但是,在快速检测中,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需要增菌过程,如何缩短前增菌时间和提高增菌效果,是快速检测研发解决的难题。本文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志贺氏菌的爆发案例进行了简述,重点综述了前四种菌的前增菌的研究现状,以便了解到现有的快速检测的前增菌培养的研究情况,在更短时间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肉类制品极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近年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消费者对所摄入食品中所含有的致病菌及其食源性疾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肉类食品市场需求大,肉制品的卫生安全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也一直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肉制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基础上,主要从现代检测技术入手,重点综述了基于PCR的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法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并在分析现代检测技术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对肉制品今后的发展以及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希望未来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事件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造成群体性中毒、食源性疾病、大规模食品货物召回等的重要原因。食源性致病菌可能在食品加工或流通的任何一个环节进入到食品中,因而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整个环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都至关重要。近年来,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型荧光探针由于其高效的荧光效率和光稳定性、分子结构设计多样、检测模式灵活,在食品安全领域致病菌快速检测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为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鉴别、鉴定等提供了一个优异的解决方案。本文从AIE探针的设计、检测效率、检测模式等方面综述了AIE型荧光探针在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场景下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其中,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尤为常见。目前常用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常需借助大型仪器完成,操作步骤繁琐,不利于现场检测。因此,建立一种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方法尤为重要。试纸条检测方法因其便携、灵敏度高、快速高效及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针对新型试纸条检测方法进行综述,阐明了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鲜食农产品营养损失少,食用方便,已成为健康饮食新食材和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在运输、贮藏等环节中易受到环境条件影响导致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从而引发腐败变质和食品安全事件,因此,针对鲜食农产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开发出操作简单、可视化的快速检测技术至关重要。量子点是一类能够产生荧光的纳米级半导体颗粒,具有稳定性好、可视性强、灵敏度高、量子产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呈数量级增长。文章在总结了量子点的理化性质、合成制备的基础上,综述了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量子点在鲜食农产品快速检测的主要挑战和应用前景进行阐述,以期为基于量子点的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借鉴,为食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是全球卫生保健系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受污染的食品基质复杂且早期致病菌浓度低,干扰了现有检测手段的灵敏度。通常使用传统的增菌培养能提高致病菌的浓度以满足检测需求,但其过程耗时、费力,不能满足市场监管部门快速检测的需要。为了准确检测前期污染食品中的致病菌,保障食品安全,迫切需要食源性致病菌分离富集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被广泛研究,通过在其表面修饰能特异性结合致病菌的识别元件,能够对复杂食品基质中的致病菌进行有效的分离富集,结合现有的高灵敏度检测手段,可快速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早期检测。本文主要综述了磁性纳米分离技术、磁性纳米粒子与识别元件的偶联方式、识别元件的种类及结合检测手段的应用情况,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危害食品安全。传统的致病菌检测方法费时耗力,难以应对现代食品安全检测快速、简便的需求。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温核酸扩增法以及基于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的核酸检测技术等,已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为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联用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和免疫层析技术成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核酸扩增和侧流层析试纸联用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其优缺点,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近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抽检出5种不合格食品,并在流通领域采取停止销售措施。目前正值春夏交替之季,气温在逐步升高,各类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快,政府卫生部门因此对食品的微生物检测高度重视。中国食品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已经十分严重,生物性危害往往通过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食品微生物事件频繁爆  相似文献   

16.
对餐饮食品及餐饮具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的目的是监测酒店餐饮食品和餐饮具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预测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酒店食客的饮食安全。选取酒店作为监测对象,对酒店餐饮食品和餐饮具采样检测,检测指标包括6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结果显示:酒店餐饮食品和餐饮具存在一定程度致病菌污染风险。结论: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存在一定风险,建议政府部门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研究工作,预防和控制酒店餐饮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7.
食源性疾病多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威胁个人健康及全球食品安全,因此寻找有效、可靠的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检测技术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食用致病菌检测领域越来越广泛,本文在普及食用性致病菌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多重荧光PCR技术原理及在食用性致病菌检测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由食用性致病菌引发的食品安全隐患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污染一直是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检测方法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需培养及生化实验,耗费时间长且操作较复杂,开发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一些新方法、新技术逐渐被运用,比传统培养法检测时间更短、效率更高、特异性更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综述了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纸片法、流式细胞术、阻抗法、腺苷三磷酸荧光法、光谱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法及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等,着重论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应用状况及发展方向,为致病菌和腐败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上转发光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不断发生,1996年日本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历时3个月、波及40多个都府县、涉及上万人的大肠杆菌O157食物中毒事件;2001年因发生"疯牛病"导致德国卫生部部长和农业部部长辞职;2005年遍及整个东南亚的禽流感更为各国的食品安全部门敲响警钟;2011美国23个州爆发了活禽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造成将近  相似文献   

20.
正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物导致中毒或死亡事件在全球频发,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