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对空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矿料级配曲线与理论最大密度线的相似性即关联度决定了空隙率的大小;而两者间距离对空隙率的影响是通过曲线的相似性体现出来的,关联度越大,空隙率越小.同时阐明,单以直观判断的级配曲线与理论最大密度线的距离作为调整空隙率或矿料间隙率大小的依据是不完全可靠的,甚至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压实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等体积特性,考虑集料吸收沥青的情况,提出了“有效油石体积比”的概念,依据最佳有效油石体积比,分析研究了同类级配矿料的最佳油石比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式,并与新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提供的预估公式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研究了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与透水性能,得出了不同集料级配和油石比对空隙率及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为道路工程铺设透水性路面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与矿料级配曲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对空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矿料级配曲线与理论最大密度线的相似性即关联度决定了空隙率的大小;而两者间距离对空隙率的影响是通过曲线的相似性体现出来的,关联度越大,空隙率越小.同时阐明,单以直观判断的级配曲线与理论最大密度线的距离作为调整空隙率或矿料间隙率大小的依据是不完全可靠的,甚至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类似级配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压实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等体积特性,考虑集料吸收沥青的情况,提出了“有效油石体积比”的概念,依据最佳有效油石体积比,分析研究了同类级配矿料的最佳油石比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式,并与新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提供的预估公式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AC-13改性沥青混合料劈裂强度影响因素与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混凝土路面强度不足是导致早期损坏的主要形式之一.应用马歇尔正交试验设计,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AC-13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15℃劈裂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性,以及与密度、空隙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36mm,4.75 mm和0.075 mm筛孔通过率对劈裂强度影响显著,其中2.36 mm筛孔通过率对劈裂强度的影响接近高度显著,而油石比和9.5 mm筛孔通过率对劈裂强度影响不显著;0.075 mm和9.5 mm筛孔通过率是劈裂强度变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劈裂强度与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空隙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68.同时给出了材料组成设计和质量控制措施的建议,对提高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由马歇尔设计法得到AC 13与AC 20的沥青混合料,搅拌后将混合料依次通过孔径为16 mm、13.2 mm、4.75 mm的方孔筛进行筛分;对筛分得到的四档沥青混合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重新分配得到新的AC 13(n)与AC 20(n).通过燃烧法试验测定AC 13(n)与AC 20(n)的沥青含量及其矿料级配曲线.分别对比AC 13(n)、AC 20(n)与AC 13、AC 20的沥青含量和矿料级配曲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热拌沥青混合料筛分得到的沥青混合料,在沥青含量和矿料级配曲线方面均符合规范规定的范围,且偏离最初的设计很小,因此,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筛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13三维离散元模型,研究了SMA-13的矿料骨架构成及其接触特性。利用PFC3D中的FISH语言编制用户子程序,提取了不同粒径集料(2.36mm)之间的接触力。在统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粒径集料在SMA-13中的作用和各粒径集料自身之间以及与其他粒径集料之间的接触特点。研究表明:在SMA-13中,13.2、9.5和4.75mm集料相互接触构成骨架,承担大部分荷载,而2.36mm集料主要填充骨架的空隙,承担小部分荷载;并且9.5mm集料和4.75mm集料是构成集料骨架的主体,承担60%左右的荷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多孔沥青混合料(PAC)的主骨架结构和矿料间隙率,针对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多空隙特点,将所有矿料划分为较大粒径集料(LSA)、主集料(DASR)、干涉集料(PDA)和间隙集料(ICA)四部分,分析主集料形成的主骨架空隙结构,确定各部分集料的粒径范围,并提出了主骨架空隙率的计算方法.基于体积法,考虑ICA的填充作用、P...  相似文献   

10.
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集料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建立了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集料体积分形维数与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回归模型。验证了集料体积参数与混合料空隙率的强相关性,空隙率随着矿料级配分维值D的增加而减小。与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对应的级配范围集料粒径分维值D范围为2.54~2.59。间断级配JAC-16适用于二重分形评价,采用二重分形计算的相关系数较高,说明该级配的实际组成与级配分形理想模型拟合的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AC-13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成型温度下的马歇尔试验,模拟沥青路面在不同压实温度下的碾压施工,分析压实温度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矿料间隙率、稳定度、流值等体积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实温度的升高,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矿料间隙率以及流值不断降低而沥青饱和度和稳定度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到旧灰土含量、二灰含量以及二灰比对二灰稳定旧路面材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二灰稳定旧路面材料的抗压、劈裂和回弹模量进行了试验,并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结合二灰稳定旧路面材料的强度形成机理,说明了其强度发展规律,试验结果验证了二灰稳定旧路面材料属于广义半刚性材料范畴,同时对其作高等级公路的底基层或二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的可行性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沥青路面压实度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路面结构参数的变异性尤其是压实度的变异性是影响路面修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文中以大量试验及检测数据为基础,对影响沥青路面施工压实度变异性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减小变异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中的一些主要设计参数都是定值,事实上,大部分设计参数是随机变量.为了掌握路面使用性能的变化,引入路面结构使用性能可靠度的概念,运用统计与概率的方法,利用ANSYS可靠性分析工具—Probabilistic Design,分析结构参数的变异性并结合蒙特卡罗法,得出了可靠度的计算方便且有足够的精度,符合实际工程需要,也是确保道路整体使用性能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5.
均匀设计在不同添加剂的冷再生混合料配比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用冷再生混合料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等性质,本试验在冷再生混合料中掺入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添加剂,研究其对不同龄期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长龄期抗压回弹模量等性能的影响.鉴于影响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因素很多,采用均匀设计法安排试验,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确定了影响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主要因素,并确定了其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6.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是现行道路运行及修复所采用的基础性数据.对沥青路面从路面功能、结构和安全三方面介绍了目前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常用的指标及指标计算方法和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向量形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法国透水性沥青路面和日本透水沥青路面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这种路面的材料及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橡胶沥青混合料老化及再生后的路用性能,采用热氧老化的方法,研究了老化时间对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及水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热拌再生研究了再生后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橡胶沥青老化后低温抗裂性能发生严重衰减,间断级配的橡胶沥青混合料比连续级配的橡胶沥青混合料耐老化。老化后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得到增强,低温抗裂性下降,抗水损害能力降低。橡胶沥青混合料老化再生后,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现状。通过沥青再生机理的分析,为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可行性和再生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进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沥青路面再生工程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旧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再生沥青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通过介绍不同施工工艺的特点和应用实例,为沥青路面再生工程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提供了有利参考,期望对我国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路面结构是目前国际沥青路面界的研究热点,其中旧路回弹模量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取值变化范围很大,对路面结构力学有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取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选用标准荷载,建立三维有限元路面结构模型,分析旧路回弹模量参数变化时的力学响应.分析结果为设计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提供了力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