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阳信洼陷沙四段上亚段油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利 《河南石油》2005,19(6):13-15
通过对阳信洼陷构造和地层特征的研究,从油气源、储层特征与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油气成藏特征。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油气源、油气运移方向、构造和岩性等因素控制,沙四段上亚段充足的油气源是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油气运移以层内侧向运移方式为主,位于油气运移指向的圈闭有利于成藏,大型的背斜构造和断裂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和岩性因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刘庄地区沙一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通过对工区内储层和构造特征的精细研究,解剖了沙一段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成藏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工区油气聚集成藏的四种控制因素:构造发育史及构造格局控制着油气富集区的分布、II级和III级断层控制油气的运移、构造位置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储层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总结了沙一段主要油气聚集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即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正向地垒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和断节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刘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6):40-43,48,145,146
在对榆树林东部地区扶杨油层层序地层、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成藏条件、油藏类型、成藏模式和油水分布规律。充足的油源、良好的砂体、丰富的圈闭、良好的输导体系和稳定的区域性盖层为研究区创造了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断层和岩性组合形成的圈闭类型是本区最有利的成藏圈闭;源内垂向运移成藏和源外侧向运移成藏是本区主要的两种成藏模式。考虑了砂体分布、构造特征、油气分布规律、油源方向等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两个有利油气富集区和一个风险区。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空间匹配的研究方法,对BZ28-2油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渤南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油源、断裂、砂地比和构造等4个主要因素控制,即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砂地比大小控制着油气侧向分流聚集层位,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断裂后期活动破坏了早期断层的封闭性,不利于油气保存;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覆明下段运移,由于受到明上段区域性盖层阻挡,向砂地比大的明下段侧向分流,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上的断背斜、断块和断层—岩性油藏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二段及其以上层段,圈闭类型以构造为主;沙河街组三段及其以下地层,主要发育岩性、构造-岩性等隐蔽圈闭。地层压力的分布与油气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即正常压力带发育构造油气藏,而异常高压带多发育岩性等油气藏。异常高压为深层岩性油气藏油气的运移提供了动力。凡压力系数曲线呈现“3”字形,则相对低压油层含油性较好。根据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建立了“源外断裂输导成藏”和“源内高压充注成藏”两种成藏模式。油源断层是浅部源外常压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及沙河街组一段生成的油气,主要沿断层经垂向输导进入沙河街组二段及其以上地层,直接在断块、滚动背斜等构造圈闭中充注成藏,或经横向运移在构造圈闭中充注成藏。油气成藏动力是深部源内高压成藏的主控因素,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直接向其紧邻的砂岩体及构造-岩性圈闭中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6.
受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的控制,断陷盆地在纵向上会发育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压力系统的成藏条件、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明确该类盆地的压力分布与油气成藏特征,对沾化凹陷孤南洼陷进行剖析。根据实测及测井计算数据可知,孤南洼陷埋深3 000 m之上(Es2及其以上地层)古近系的压力系数主要为1.0~1.2,为常压系统;3 000 m之下(Es3以下地层)压力系数大于1.2,为高压系统。根据地层压力及油气分布,将研究区古近系划分为源外常压和源内高压2个油气成藏体系,前者位于烃源岩之上,以断块等构造圈闭为主,其油气成藏模式为源外断裂输导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至沙二段及其以上地层,或直接在断块、滚动背斜等圈闭中成藏,或改为横向运移在合适圈闭中成藏,油气主要分布在油源断裂附近;后者位于烃源岩之内,以岩性、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油气成藏模式是源内高压充注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直接向紧邻的砂岩体、构造-岩性圈闭侧向运移成藏,油气在高压区岩性体内聚集成藏,油藏分布受压力及岩性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有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新北油田新近系馆陶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已发现的油气藏成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提出了新北油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新北油田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与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宏观上,沟梁相间的构造格局控制油气的整体运聚特征,河道砂体的发育使油气运聚路径复杂化。微观上,断鼻构造高带控制油气聚集成藏,断裂的发育制约着断鼻构造油气的富集;河道砂体影响断鼻构造内部油气的运移与富集,同一断鼻构造带上储集砂体的发育控制油气的富集分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堡凹陷1号构造成藏条件、油气分布规律以及控藏因素系统分析认为:中浅层油气藏为源上油气藏,油气来自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油气分布表现为平面上集中于构造主体部位,油源断层两侧相对富集,远离构造主体,油气分散;纵向上含油层位多,出油井段长,含油层段相对集中,距离烃源岩层越远,油气富集越少,油气主要聚集在区域性巨厚火山岩盖层之下的东一段和馆四段。油气分布特征与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多种因素密切相关:(1)继承性正向构造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与输导体系匹配的圈闭易于成藏;(2)油源断层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它与骨架砂体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将油气输送到中浅层有利圈闭中;(3)局部低幅度构造、火山岩侧向封堵与直接封盖层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因素;(4)良好的储集砂体类型和相带有助于油气富集,优先成藏。  相似文献   

9.
通过生油、储层、运移条件、油藏类型、成藏因素等研究的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分布规律表明:该区源岩处于低熟、未熟状态,生烃能力有限,其扶余油层的原油来自三肇凹陷、宾县一王府凹陷2个生烃凹陷;分流河道砂体构成该区砂岩骨架的主体,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储集体;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了疏导通道,超压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扶余油层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构造-岩性等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沉积及源储压差控制。依据研究成果预测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奥连特盆地主要生烃灶位于盆地西南部,但目前已发现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地区,油气成藏特征独特。以盆地油气运移及成藏特征为基础,分析了T区已发现油田的油藏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认为油源断层控制着有利成藏区的分布,构造和沉积体系联合控制着油气成藏的有利位置,断层、构造及沉积体系展布为T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指出了该地区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北部盆地受控于周边多个造山带的多期活动,区内多组构造叠加与复合,纵向上发育了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研究区输导体系可以分为断层型、储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面型4种。针对四川盆地北部川西北和川东北地区地质特点及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分析影响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为:首先是古隆起控制油气的分布,其次是隐伏断裂在纵向上的沟通为油气的输导提供了条件,再次之是前陆盆地中油气的分布受储层发育的控制,最后是晚期构造的叠加使得油气进行二次调整成藏。  相似文献   

12.
王集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集地区主要油藏类型为断层+岩性和断鼻断块油藏,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不同区块或同一区块不同部位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继承性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汇集的有利场所;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砂体与烃源岩的配置控制着油气的富集;叠合连片的储集相带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姰����ſڹ��졪��������ģ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气分异聚集原理,一般来说,在同一构造内是气在构造高部位,油在构造低部位富集,而桥口构造则与之相反,呈“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状态。为搞清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建立了油气运移模式,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该区下第三沙三段,沙四上段为主要生油层,东邻的葛岩集洼陷为主要生油气区;早期洼陷中生成的油气在泥岩欠压实作用产生的压差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形成沙三段油气藏,后期由于断裂活动强烈,油气沿断  相似文献   

14.
沙南凹陷是渤海西部海域潜在的富生烃凹陷,但油气的发现量与生烃量差距甚远,成藏特征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文中在综合研究该地区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作用通过控制凹陷的构造格局来影响烃源岩的演化和分布,同时又控制和影响圈闭的形成、砂体的发育,源-圈-砂共同决定油气的聚集成藏。近源找砂,"自生自储型"砂体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勘探方向。依靠油气初次运移近源成藏,沿断层面侧向及垂向复合输导是该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成藏综合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油气成藏规律。珠三坳陷主要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中、深湖-浅湖相烃源岩;恩平组发育湖相储盖组合、珠海组-珠江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储盖组合。珠三坳陷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烃源和运移的控制,差异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油气成藏,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控制了油气差异分布,近凹断裂带和两条大型构造脊控制了油气富集。构建了4种成藏模式:①中、深湖相源岩供烃、构造控藏、有利储盖控富集;②浅湖相源岩供烃、断裂高效运移、甜点储层控富集;③浅湖相源岩供烃、构造脊-盖层控运、复合圈闭控藏;④多洼供烃、长距离侧向运移、晚期断层垂向调整。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珠三南断裂西段、六号断裂带和南断裂东段、神狐隆起北缘和琼海凸起及周缘隐蔽圈闭领域是下步滚动勘探、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钻探证实南断裂西段X构造、南断裂东段Y构造以及六号断裂带Z构造3个商业性发现。  相似文献   

16.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然而实际勘探中许多直井无法获得工业产能。以束鹿凹陷车城油田沙河街组“牙刷状”油藏为研究对象,从储层特征、隔夹层特征、盖层特征、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综合分析了“牙刷状”油藏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并总结了其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牙刷状”油藏富集于优势砂地比储层中,油藏间被盖层分隔成不同的压力系统,油藏内被相对致密的砂岩隔夹层分隔成一系列压力系统相同的储集单元;断层是“牙刷状”油藏成藏的平面运移及垂向运移主要通道。该地区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原油充注是“牙刷状”油藏的主要油气来源,且该期充注的油气沿同期发育的断层运移至地表浅层并散失,使得油气层厚度随深度变浅逐渐减小;油气运移方向与优质储层展布方向大致垂直,导致油藏集中发育在油气运移方向上的断层圈闭中,形成了一系列“牙刷状”油藏。文章系统论述了“牙刷状”油藏的成因机制,为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支东明  李建忠  张伟  王晓辉  马强  刘俊田  杨帆 《石油学报》2022,43(10):1383-1394
2020—2022年,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双吉构造带多口井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流,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具有良好的常规油气勘探潜力。为深入研究吉木萨尔凹陷及其周缘二叠系常规油气的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双吉构造带井井子沟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双吉构造带是受SN向和EW向两组断裂控制形成的断鼻型正向构造,规模储集体发育,砂体展布受古地貌控制,具有"沟槽控砂"特征,具备形成大型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储层条件。井井子沟组发育"新生古储"型成藏组合,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生烃超压驱动下,在井井子沟组砂岩储层中聚集成藏,具有"生烃增压驱动、断裂垂向运移、岩性富集高产"的成藏模式。双吉构造带井井子沟组油气勘探突破证实优质烃源岩的下伏储层具备规模成藏的潜力,构造带北部及南部靠近主走滑断裂带,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优越,是拓展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8.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海相油气成藏的制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油气成藏。通过对扬子地块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扬子地块不同段典型油气藏的解析,显示差异的构造演化造成扬子地块不同段的主要烃流体源、保存环境和成藏演化的不同。上扬子地块的烃流体源以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为主,海相地层中整体封闭环境发育,存在古油藏-早期气藏-晚期气藏的成藏演化系列,具有早期成藏、后期转化、晚期聚气的成藏模式。中、下扬子地块的烃流体源主要为二次生烃和海相早期原生油气源,在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中均存在封闭体系,具有反复的成藏、改造、成藏、破坏的成藏演化过程,在断陷反转区具有下生上储、原生残余油气藏以及二次生烃等成藏模式,而在反转断块区可能的成藏模式包括原生残余成藏和晚期次生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