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挝南涧水电站为高水头引水式电站.枢纽布置经设计优化,南库采用粘土心墙堆石坝和右岸开敞式溢洪道,北库采用泄洪冲砂闸和自由溢流坝,南北库采用隧洞连通,引水发电系统采用左岸引水、地面厂房.枢纽布置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水文和施工条件,布置紧凑;建筑物型式选择充分考虑当地天然建筑材料.枢纽布置合理,节省了投资,缩短了工期. 相似文献
2.
受地形地质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制约,老挝南梦3水电站压力管道施工采取了回填埋管的形式,不但节省了隧洞施工成本、减少了施工难度、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约了工程造价,而且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经过近10年的运行,本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经济性、适应性、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4.
高水头、长距离引水的水电站压力管道采用回填管形式可明显地降低工程造价,加快施工进度;同时,回填管回填土石后,能够恢复原来植被,保护生态环境,且较适于地形坡度小于20°地面布置。南梦3水电站压力管道属国内设计的首例水电站高水头回填管,其设计、施工及运行的成功实践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银盘水电站不仅具有对彭水电站进行反调节的作用,同时具有发电、渠化航道的功能,开发条件好,是河段规划推荐的重要开发梯级工程.根据坝址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工程的开发任务并发挥建筑物功能的作用,结合施工导流方式,经过技术经济分析和综合比较,提出了经济合理的枢纽布置方案为:电站建筑物布置在河床靠左侧,泄洪建筑物布置在河床靠右侧,船闸在右岸.施工采取三期导流方式,导流明渠在右岸,利用导流明渠作为通航渠道.大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227.50 m,最大坝高78.50 m,坝顶总长600.10 m. 相似文献
6.
魏林坚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6,42(2):161-162
江口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和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的低水头日调节径流式水电站枢纽工程。正常蓄水位90.0 m,相应库容855.3万m3,电站装机容量12 MW。拦河水闸最大过闸流量4 060 m3/s。本工程枢纽建筑物主要包括拦河闸坝、电站厂房、船闸、两岸连接段和防护堤等。电站的建成,为当地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能源保证,对促进当地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湖北五峰锁金山水电站,是利用湾潭河附近多条小河流的水量,通过引、蓄、调等工程措施,将水量集中汇入到湾潭河,经长约10 km的主引水隧洞和长2 240 m的电站引水压力钢管,形成约600 m的天然落差,修建的高水头引水式水电站.电站装机总容量45 MW,年发电量191 GW*h.该电站自1994年第1台机组运行,1996年一期工程建成以来,枢纽建筑物运行正常,各项性能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它的建成,为我国开发山区小流域的小水电建设,提高水能利用率,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简要介绍了锁金山水电站的枢纽布置设计. 相似文献
8.
9.
甘溪是临安市境内的一条小溪流,上游修建有龙头调节水库,通过3级开发,使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甘溪三级水电站是一座典型的引水式小型水电站。阐述了甘溪三级水电站的枢纽布置、方案选择及建筑物设计。 相似文献
10.
苏只水电站枢纽布置考虑充分利用公伯峡水电站资源优势,枢纽布置因地制宜、简洁实用,主要建筑物特点突出,设计优化成果效益显著,首台机组发电工期居国内同等规模先进水平,体现了"以大带小"建设优势. 相似文献
11.
12.
阿海水电站工程枢纽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左岸溢流表孔、左岸泄洪冲沙底孔、右岸冲沙底孔、坝后主副厂房等组成,枢纽布置合理紧凑。碾压混凝土坝置于横向谷、砂岩与板岩互层状坝基岩体,横向谷互层基岩状对坝基防渗、坝肩边坡稳定有利。X型宽尾墩+跌坎+消力池的消能方式,能减小冲击和脉动,提高消能效率。 相似文献
13.
14.
乐滩工程为低水头、大流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600MW。坝轴线全长586.3m。挡水厂房最大高度82.62m。水电站枢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根据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特征、施工导流及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主要建筑物的功能与特点进行枢纽总体布置。溢流堰面采用台阶式结构,高低戽结合消能,满足溢流坝单宽泄洪量大的特点;主河槽溢流坝采用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变态混凝土创新技术加快施工进度;安装间左边墙与船闸右闸墙相结合以及厂房机组段间进行并缝灌浆满足厂房稳定、应力要求,江缩短坝轴线长度14m等,从而使整个枢纽布置紧凑、合理、新颖,体现了低水头、大流量、河床式水电站特有的风格和独特的创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漫湾水电站设计阶段对水工枢纽布置及泄洪消能、施工导流等方面,曾作了深入研究。提出的有关建议,比较符合坝址区的自然条件。其要领是:“扬长避短”,即发扬右岸及其滩地地形地质之长,解决辅助泄洪及施工导流问题;避开左岸不利的地形地质之短,不布置任何泄水建筑物。其特点是:各部分建筑物相互协调、泄洪消能较为安全可靠、明渠导流适逢其位、电站进水口“门前清”问题解决的较为理想、国内有关先进技术都尽可能地得到体现,技术经济指标优越,曾得到部级批文的肯定,及院内专家们的赞同。憾因种种原因,未被采纳,然而实践已经证明:如果该建议被采纳,那么建设初期左岸3次大塌方,以及由此造成工期、投资等一系列巨大损失,是可以避免的。三十年后,重温该建议的价值所在,值得相关同仁们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