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某660 MW超超临界锅炉,投产后再热蒸汽温度明显偏低,引起经济性下降。基于试验和统计数据,分析大型超超临界锅炉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原因,找到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根源。给出了提高再热蒸汽温度的解决方案,改造效果表明增加再热器受热面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再热汽温偏低问题,分析了改造后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南昌发电厂针对采用浓淡燃烧器之后出现的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问题,对喷口、喷燃器运行角度进行改造,提高了锅炉运行稳定性和锅炉热效率。  相似文献   

3.
郑丽蓉 《广西电力》2000,23(1):7-10
分析了柳州1号炉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根据锅炉存在的设计问题及其实际运行情况,经过现场测试和理论模拟计算,采用覆盖部分水冷壁蒸发受热面,相对提高过热、再热受热面比率的热量重新分配的技改措施。实际运行情况表明锅炉经技术改造后,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分别提高了12℃和20℃,均达到了设计值540℃,大大改善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柳州1号炉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根据锅炉存在的设计问题及其实际运行情况,经过现场测试和理论模拟计算,采用覆盖部分水冷壁蒸发受热面,相对提高过热、再热受热面比率的热量重新分配的技改措施。实际运行情况表明:锅炉经技术改造后,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分别提高了12℃和20℃,均达到了设计值540℃,大大改善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郑丽蓉 《广西电力》2003,26(1):102-104
分析了柳州1号炉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根据锅炉存在的设计问题及其实际运行情况,经过现场测试和理论模拟计算,采用覆盖部分水冷壁蒸发受热面,相对提高过热、再热受热面比率的热量重新分配的技改措施.实际运行情况表明锅炉经技术改造后,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分别提高了12℃和20℃,均达到了设计值540℃,大大改善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柳州1号炉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根据锅炉存在的设计问题及其实际运行情况,经过现场测试和理论模拟计算,采用覆盖部分水冷壁蒸发受热面,相对提高过热、再热受热面比率的热量重新分配的技改措施,实际运行情况表明,锅炉经技术改造后,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分别提高了12℃和20℃,均达到了设计值540℃,大大改善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柳州电厂670t/h锅炉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新国  高文 《中国电力》1998,31(8):16-18
针对柳州电厂1号锅炉(670t/h)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问题,与有关单位通过科学的分析手段(模拟实际运行情况、校核热力计算、仿真模拟计算)分析汽温偏低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采用炉膛上部敷设隔热层、减少炉膛吸热量提高炉膛出口烟温的办法解决了武汉锅炉厂生产的670t/h锅炉在柳州电厂运行中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长期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700 MW锅炉低氮运行主、再热蒸汽温度偏低、再热器壁面易超温以及高负荷下升负荷过程中再热蒸汽温度波动大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降低运行氧量,减小AA风摆角偏差,和燃烧器上摆角度基准值,调整升、降负荷APC过程的热工系数的优化控制方法。优化后,锅炉高负荷下主蒸汽温度达到设计值,两侧偏差基本消除,再热器壁面13点超温次数减少;中低负荷下,再热蒸汽温度明显升高,偏差减小;高负荷下升降负荷过程中,再热蒸汽温度波动减小。同时,由于降低了氧量,排烟损失减小,锅炉效率有所提高,NOx排放量也降低。这些有效地提高了锅炉机组的安全、经济和环保性能。  相似文献   

9.
某电厂300 MW亚临界锅炉在汽轮机经过通流改造后,出现了低负荷时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现象,通过对再热蒸汽温度调整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到再热蒸汽入口温度与其设计值偏差较大是导致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根据锅炉热平衡计算的结果,提出了再热器增容改造的3种方案,通过分析对比,选出了最优方案并进行改造。由锅炉改造后的性能试验看出改造效果良好,再热蒸汽温度有了明显的升高,达到了再热汽温541 ℃的要求。与此同时,电厂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某电厂300 MW四角切圆燃烧锅炉投运后一直存在着再热蒸汽温度偏低问题,经分析,认为炉膛出口烟温偏低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在水冷壁上敷设耐火材料、调整燃烧器喷口角度等技术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问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电厂四角切圆锅炉由于燃用煤质下降,炉内出现燃烧不稳定以及过热、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等问题,提出在主燃区内敷设一定数量卫燃带以稳定炉内燃烧并提高过热、再热蒸汽温度。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敷设卫燃带后,炉膛内整体温度水平有所升高,煤粉着火和燃烧较为稳定;较高的烟气温度也有利于提高过热、再热蒸汽温度;同时合理的卫燃带布置方式降低了炉内结渣的可能,有效地保证了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2.
对陡河电厂未经改造的HG670/140-9型锅炉进行热力计算,相对于原来哈尔滨锅炉厂的原设计计算在膛计算部分有3点修正:(1)改用前苏联1973年热力计算标准;(2)采用杜卜斯基一卜劳赫炉膛出口烟气湿度公式;(3)采用实测的△X数据。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工况。对原设计计算和所做的计算进行了比较,并且对200MW锅炉普遍存在的过热蒸汽超温、再热汽欠温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外高桥发电厂300 MW 机组控制循环锅炉进行的摆动燃烧器调节一、二次蒸汽温度的试验研究,论述了摆动燃烧器与汽温的动态特性、调温幅度之间的关系及负荷的适应性。提出目前摆动燃烧器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合理使用喷水减温与摆动燃烧器相结合的运行方式来提高机组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Methods for mainta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eheated steam at the TPP-110 twin-furnace boiler of the Novocherkassk GRES during operation at a lowered load are considered. It is shown taht the rated temperature of the steam superheat (545°C) can be ensured down to a boiler load of 40% of the nominal one through the redistribution of fuel and feedwater flowrates between the boiler casings and the delivery of flue gas recirculation in casing B.  相似文献   

15.
针对300 MW机组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冷态起动、汽轮机中速暖机过程中遇到的如主再热汽温无法提升,主汽压力异常升高,过热度下降,汽轮机暖机效果无法保证等问题,分别从锅炉起动初期运行调整和汽轮机运行控制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汽轮机暖机效果。  相似文献   

16.
300MW机组甩负荷试验中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控制因其热惯性较大需在试验前30min调整给煤量,保持机组在主蒸汽参数低值下运行;前10min各参数为手动控制方式;前300~30s减少给煤量,即调整一、二次风量。甩负荷后,将主、再热蒸汽温度控制在500~560℃之间。对京煤凤凰岭电厂2号300MW机组CFB锅炉进行了机组甩50%负荷和甩100%负荷的试验,试验过程中CFB锅炉控制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电厂3号炉运行煤种偏离设计煤质、设计炉膛沾污系数相对偏大造成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温、主汽温、再热汽温不能达到设计值等问题,进行了锅炉试验测定和问题原因分析,制定了最终的改造方案。实践证明,通过调整对流受热面面积,将过热器末段间连接交叉布置改为平行布置,能够提高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温、主汽温和再热汽温,降低过热器热偏差,提高锅炉效率。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和锅炉蒸汽参数的匹配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蒸汽参数和锅炉蒸汽参数间的匹配关系,与蒸汽能量损失及投资费用有关,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才能确定最佳的选择。蒸汽管道的压降造成的等焓温降和管道的散热损失,存在一个最佳分配值。对国内已运行的超临界机组和国外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的锅炉和汽轮机的蒸汽参数匹配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通过对不同锅炉过热器出口和汽轮机进口主蒸汽参数的压降数值和机炉的主蒸汽温降值的计算分析,推荐了我国超超临界机组不同蒸汽参数下,选择汽轮机与锅炉主蒸汽系统蒸汽参数匹配及再热系统蒸汽参数匹配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超临界对冲燃烧锅炉屏过汽温偏差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某超临界对冲燃烧锅炉屏式过热器两侧汽温偏差的特征,对影响汽温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查找,指出汽水系统异常是造成两侧汽温偏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使汽温偏差得到了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焦作电厂 1号炉在低负荷运行时 ,出现了再热汽温低、偏差大的现象。详细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并在运行控制和设备改进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