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采用有机蒙脱土(OMMT)、聚酰胺6(PA6)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A6/ABS/OMMT共混物。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动态热力学分析仪(DMA)研究了OMMT在PA6/ABS(70/30)合金体系中的分布和分散状况,以及PA6/ABS/OMMT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和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OMMT片层主要分散于PA6相中,PA6与ABS的两相界面处亦存在少量OMMT片层。OMMT的加入降低了PA6/ABS共混体系的结晶温度,使PA6的结晶结构发生改变,说明OMMT具有一定的增容作用。引入OMMT后,PA6/ABS共混体系的储能模量有所提升,玻璃化转变温度则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有机蒙脱土(OMMT)对尼龙6(PA6)/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合金体系聚集态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OMMT的加入提高了PA6/ABS合金体系的强度及模量,但加入OMMT后共混物的韧性有所下降。TEM的分析结果表明:对PA6/ABS/SMA/OMMT共混物,OMMT用量小于2份时,PA6/ABS/SMA/OMMT共混物中OMMT基本以剥离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3.
张武英  徐国敏 《塑料》2014,(3):33-37
采用熔融共混法,以PA6/PET(30/70)和PA6/PET(70/30)合金为研究对象,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探讨纳米有机OMMT对PA6/PET共混物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6/PET共混物中,PA6相和PET相均能各自结晶,且PA6相阻碍PET相的结晶,而PET相对PA6相的结晶性能没有影响。引入纳米OMMT后,体系中PA6相和PET相的结晶温度均降低,并缩短半结晶时间,加剧两组分结晶温度对降温速率的依赖性。用莫志深方法处理纯PA6/PET共混物和PA6/PET/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在PA6/PET(30/70)共混体系中引入纳米OMMT后,F(T)值均增大,而在PA6/PET(70/30)共混体系中引入纳米OMMT,F(T)值减小。  相似文献   

4.
相容剂种类对PA6/ABS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SMA)、苯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SAMAH)和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SAMAA)三种共聚物增容尼龙6/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A6/ABS)共混物,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出PA6/ABS合金,对其结构及其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探讨。结果表明,三种相容剂均可有效地增容PA6/ABS合金,改善ABS在PA6中的分散,大幅度提高了缺口冲击强度;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发现PA6/ABS的结晶度降低,结晶速率变慢;同时通过流变实验发现PA6/ABS共混物为假塑性流体,三种相容剂均提高了其表观黏度。  相似文献   

5.
熔融挤出制备了有机蒙脱土(OMMT)含量不同的ABS/OMMT,PA6/OMMT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研究OMMT分别在ABS、PA6基体中的分布情况及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BS/OMMT复合材料中,OMMT主要为插层结构,大部分OMMT片层以聚集状态存在;而对PA6/OMMT复合材料,OMMT片层主要以剥离形态分布在PA6基体相中;随着OMMT含量增加,ABS/OMMT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强度及弯曲模量都先上升后下降,且当OMMT含量在3份时性能较好,其缺口冲击强度呈下降趋势;PA6/OMMT复合材料在OMMT含量为3份时,其拉伸、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都出现极值现象,而缺口冲击强度线性降低.由于OMMT与PA6有较好的亲和力,在PA6中分散性较好,使PA6/OMMT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比ABS/OMMT复合材料的优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H)对尼龙(PA)6/(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合金的增容作用。运用红外光谱仪、毛细管流变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SMAH增容的PA6/ABS合金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A6和ABS的简单共混体系的分散相容易聚集,断裂面呈岩石层状的脆性断裂形貌。而加入少量SMAH后的合金呈典型的"海-岛"结构,分散相分布均匀,断面呈现大量塑性变形的韧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马来酸酐接枝(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EPDM-g-MAH)增容的尼龙6/(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A6/ABS)合金,考察了PA6/ABS配比和EPDM-g-MAH用量对PA6/ABS合金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及吸湿状态的影响;观察了PA6/ABS合金表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EPDM-g-MAH是PA6/ABS合金的有效增容剂,当PA6/ABS/EPDM-g-MAH质量比为90/10/10时合金综合性能最好,尤其能显著地改善材料的冲击韧性、耐热性,降低吸水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环氧化合物(EP)表面处理蒙脱石(MMT),制备的有机蒙脱石(OMMT)层片间距增加到5.13 nm,热降解温度高达380.3℃。研究了苯乙烯与马来酸酐(MAH)的共聚物(SMA)对PA6/ABS合金的增容效果,当增容剂用量为4%,合金的综合性能最好。制备了PA6/ABS/OMMT复合材料,随着SMA含量的增加,PA6/ABS/OMMT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热温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PA6为基体相、ABS为分散相的共混合金。并利用电子束辐照加工技术改性PA6/ABS共混合金,研究了辐照剂量对PA6/ABS共混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辐照剂量范围内,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PA6/ABS共混合金的界面相容性逐渐得到有效的改善;力学强度也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在辐照剂量达到30 kGy时,具有较好相容性的PA6/ABS共混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强度26.8 MPa,弯曲强度34.3 MPa,冲击强度13.7 kJ/m~2;电子束辐照对PA6/ABS共混合金的晶型结构无明显的影响,但熔融结晶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到辐照的破坏。通过电子束辐照加工,解决了半晶PA6和非晶ABS共混合金制备过程中相容性差的难题,是高性能高分子共混合金制备与结构性能调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ABS/PVC共混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了在ABS/PVC共混体系中PVC用量、相容剂用量和复合阻燃剂用量对ABS/PVC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开发的Z11.7号共混合金已达到PA76 6号共混合金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有机蒙脱土(OMMT)在PVC、ABS、PA1212基体和PVC/ABS/OMMT、PVC/PA1212/OMMT纳米复合体系中的剥离程度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OMMT以剥离的形式分散在PVC、PA1212基体中,分布比较均匀;以部分剥离插层结构呈粗大的团聚体形式分散在ABS基体中,且分布不均衡;OMMT在聚合物合金中的分布存在选择性,在PVC/ABS/OMMT纳米复合体系中,OMMT从分散相ABS迁移至两相界面和基体相PVC,最终选择性分布在基体相PVC和两相界面,在分散相ABS中只有很少的分布;在PVC/PA1212/OMMT纳米复合体系中,OMMT选择性分布在分散相PA1212中,在基体相PVC中,几乎看不到OMMT片层.  相似文献   

12.
以纳米有机蒙脱土(OMMT)作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C)/无卤阻燃共聚聚酯(P-PET)共混物的改性剂,采用熔融挤出共混法制备了EVAC/P-PET共混合金。通过力学性能、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熔体流动速率(MFR)、极限氧指数(LOI)、热失重分析(TGA)等手段,研究了OMMT对共混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MMT提高了共混合金的综合性能,当EVAC/P-PET/OMMT配比为70/30/3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比不含OMMT的体系分别提高了63.7%和38.1%,同时改善了共混合金的结晶性能。MFR分析表明,OMMT的加入降低了共混合金的熔体流动性能。LOI和TGA表明,OMMT的加入提高了共混合金的阻燃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一系列尼龙1012(PA1012)/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共混物,利用冲击试验仪、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探究增容剂SMA和ABS的添加量对PA1012/ABS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MA含量为5%且ABS含量为50%时,PA1012/ABS/SMA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最优,为669 J/m;随着SMA含量增加,结晶温度有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并且与纯PA1012相比,PA1012/ABS/SMA共混物结晶温度升高了10℃,促进PA1012结晶;SMA加入后,ABS分散相粒子尺寸减小,PA1012和ABS间界面黏结作用增强,证实SMA对PA1012/ABS有明显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不同配比的聚酰胺6/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A6/ABS)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同时研究了冷却速率对PA6/ABS(80/20)共混物结晶行为的影响,对其数据分别采用Jeziorny法和Mo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共混物中ABS含量由0提高到30%时,Avrami指数n从4.55增大至7.04,结晶峰温由174.2℃提高到183.3℃;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PA6/ABS(80/20)共混物结晶度降低,结晶峰值温度降低,半结晶时间减小。  相似文献   

15.
张宇  胡佳旭  诸泉  蒋文真 《广州化工》2011,39(20):69-70
分别以接枝ABS、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物(SMA)和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为相容剂,考察了它们对PA6/ABS共混体系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PA6/ABS共混体系中PA6、ABS树脂的选择对共混物冲击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接枝ABS、SMA和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都是PA6/ABS共混体系的有效增容剂,能显著改善PA6/ABS共混物的相容性并提高共混物的机械力学性能。选用高粘度的PA6树脂有利于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韧性,提高高胶含量ABS用量有助于获得高低温冲击性能优异的PA6/ABS合金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以马来酸酐(MAH)接枝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SEBS-g-MAH)为增韧剂,有机蒙脱土(OMMT)为增强填料,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相容剂,采用熔融挤出方法制备了PA6/SEBS-gMAH/OMMT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毛细管流变性能测试,考察了SEBS-g-MAH、OMMT和GMA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材料能在保持基本强度及模量稳定的情况下提高冲击强度,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PA6及其共混物均为假塑性流体,在230~260℃共混材料的非牛顿指数为0.603~0.931,表观黏度随着剪切应力的增加而降低;加入SEBS-g-MAH、OMMT和/或GMA使得PA6的表观黏度增大,黏流活化能降低;在恒定剪切应力下PA6共混物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成型加工.  相似文献   

17.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改性剂,采用超速离心分离方法,分离出ABS改性剂中的游离SAN链段。采用熔融共混技术,将ABS改性剂与聚己内酰胺(PA6)进行共混,研究了ABS改性剂中游离的SAN链段对PA6/ABS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ABS改性剂中的游离SAN链段后,对PA6/ABS共混体系的加工流动性影响不大。除去ABS改性剂中的游离链,对共混物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影响不大,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提高。动态力学分析仪(DMA)测试发现PA6/ABS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有所改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态表明,分离游离链后核壳粒子更加均匀地分散在共混物中。  相似文献   

18.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增容的聚酰胺6/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A6/ABS)共混物,用扫描电镜(SEM)对PA6/ABS共混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SMA含量的增加,PA6/ABS共混体系的橡胶相粒径减小.橡胶颗粒的多分散系数保持不变,基体层厚度逐渐减小;PA6/ABS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温度随SMA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  相似文献   

19.
超韧PA6/ABS合金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超  李光吉  王志 《塑料工业》2005,33(9):22-24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SMA)共聚物为增容剂,考察了ABS及SMA的含量对PA6/AB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SEM研究了PA6/ABS冲击断面的相结构。研究表明:SMA是PA6/ABS共混体系的有效增容剂。随着其含量的增加,分散相ABS粒子的尺寸减小,分散更加均匀,能显著地改善PA6/ABS共混物的冲击、拉伸和弯曲性能。在该共混体系中,ABS含量的增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PA6/ABS共混物的冲击韧性;但当ABS含量超过10%时,将使PA6/ABS共混物的拉伸和弯曲性能明显下降。SMA的添加量为0.5%,且质量比为90/10的PA6/ABS共混体系能保持较好的加工性能,制备的PA6/ABS合金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超高韧性.Izod缺口冲击强度高达1200J/m。  相似文献   

20.
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了尼龙1212 (PA1212)/聚丙烯(PP)(质量比70/30)/有机蒙脱土(OMMT)共混物.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了OMMT在PA1212/PP共混物中的分布状态及其对PA1212/PP共混物形态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1212/PP/OMMT共混体系中,OMMT用量较低时,主要为剥离形态分布,当OMMT用量为7 phr时,OMMT片层主要为插层结构;随OMMT用量的增加,PP分散相尺寸逐渐减小,PA1212/PP/OMMT共混体系的强度逐渐提高,缺口冲击强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