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12)
目的探讨控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a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微囊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 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以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polylactide-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de,PELA]为囊材,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外黏附rhBMP-2内包封VEGF的微囊支架。经ELSIA法检测微囊支架在PBS中释放rhBMP-2和VEGF的浓度。将微囊支架加入bMSCs,于培养后第3、7、14天,MTT法检测微囊支架对bMSCs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微囊支架对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APK通路相关蛋白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微囊支架于PBS中培养第2天rhBMP-2释放约60%,VEGF释放约3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囊支架对bMSCs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 05);培养后第14天磷酸化ERK1/2及ALP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第3和7天(P 0. 05),培养后第7天显著高于第3天(P 0. 05);培养后第3、7、14天磷酸化JNK及磷酸化p38表达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控释rhBMP-2及VEGF的微囊支架可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神经分化情况,以期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提供治疗方案。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乳鼠BMSCs,观察BMSCs的增殖情况并进行鉴定;制备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以其诱导BMSCs,观察BMSCs的神经分化情况,并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体外培养获得了较纯的BMSCs;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的环境中,诱导后72h,BMSCs胞体收缩成锥形或球形,细胞突起变细、变长,呈神经细胞的典型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部分细胞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巢蛋白(nestin)和Thy1.1阳性反应。结论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可诱导BMSCs分化成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在成软骨诱导培养条件下,细胞传代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成软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不同代MSCs成软骨诱导后,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以及通过免疫荧光,RT-PCR测定特异性软骨细胞外基质aggrecan的表达情况.结果 经成软骨诱导后,第2、4代MSCs表达aggrecan明显较第6、8代细胞高.结论 MSCs很可能由多种形态功能接近,分化潜能有略有差异的细胞组成;在成软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对此传代后成软骨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典Wnt信号通路关键节点β-catenin对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介导BMP9在C3H10T1/2细胞中过表达,联用β-catenin重组腺病毒上调β-catenin的表达,并通过RNA干扰抑制β-catenin的表达。分析C3H10T1/2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变化;RT-PCR检测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基因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茜素红S染色检测细胞的钙盐沉积。结果 BMP9单独作用能诱导C3H10T1/2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并增强细胞ALP活性;单独的β-catenin无成骨诱导作用,但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强BMP9诱导的C3H10T1/2细胞的ALP活性,并促进BMP9诱导的细胞OPN和OC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钙盐沉积;抑制β-catenin表达可显著降低BMP9诱导的C3H1OT1/2细胞的ALP活性(P0.05),下调OPN和OC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并抑制钙盐沉积。结论经典Wnt信号通路可能通过β-catenin协同BMP9诱导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且BMP9诱导的成骨分化可能需要通过Wnt/β-catenin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SD大鼠股骨骨髓,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BM-MSCs,并体外传代,流式细胞术和成骨诱导对其进行鉴定。取第3代BM-MSCs,分为2组:实验组用HGF(20 ng/ml)和bFGF(10 ng/ml)进行诱导,阴性对照组不加诱导剂,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和白蛋白(Albumin,ALB)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的AFP和ALB蛋白的表达。结果第3代BM-MSCs表型标志和功能特性均符合MSCs的特点。BM-MSCs经HGF和bFGF诱导后呈肝样细胞形态。实验组细胞可检测出AFP和ALB基因mRNA的表达。实验组细胞诱导后第7天,AFP蛋白开始表达,第14天时表达降低,第21天时不表达;ALB于诱导后第14天出现表达,并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加。结论 HGF和bFGF具有体外诱导BM-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系分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BMSCs与C6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C6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6细胞的细胞周期;免疫荧光与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 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生化法检测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的活性。结果 BMSCs对C6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与BMSCs进行双层培养72h的C6细胞出现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双层培养组的C6细胞GFAP表达明显增强,同时vimentin表达减弱,并且这两种分化标志物在细胞内的分布及排列发生了改变;双层培养组C6细胞内GS活性升高。结论 BMSCs能诱导C6细胞向成熟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可能与BMSCs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bFGF促增殖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体外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后,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的情况。方法从鼠骨髓中获得MSCs,培养传代,用MTT法检测bFGF对骨髓MSCs生长的影响。10 ng/ml bFGF作用2 d后,通过IBMX、细胞因子bFGF、GDNFI、L-1β、中脑神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和中脑神经细胞膜碎片等分组联合诱导骨髓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特异标志NSE、MAP-2a,b和TH的表达。结果在一定范围内,bFGF对骨髓MSCs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SE、MAP-2a,b和TH,联合应用GDNFI、L-1β、中脑条件培养基和中脑神经细胞膜碎片诱导7 d后,NSE阳性率为(27.774±2.747)%,MAP-2a,b为(28.006±3.080)%,TH为(3.098±0.352)%。结论体外骨髓MSCs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为帕金森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12)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神经分化,并探讨诱导微环境对其分化的影响及分化后的自发逆转现象。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采用改良神经元诱导液[Modified neuronal induction media(MNM)]定向诱导MSCs,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细胞表面标志。观察胎牛血清(FBS)浓度、细胞密度、MNM剂量、新鲜与使用过的MNM等不同诱导微环境对MSCs成神经分化的影响。结果 MSCs经MNM诱导后,6h即可见尼氏体,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巢蛋白(Nestin)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随着诱导微环境的改变,MSCs成神经分化率及神经元表面标志表达亦发生改变,且分化后的神经元样细胞可自发逆转。结论 MSCs能够在MNM微环境中定向成神经分化,但诱导微环境的改变可以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影响MSCs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9.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神经损伤被认为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手段,但其来源困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以其所具有的诸多优点,为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而BMSCs是否是通过作用于内源性的NSCs来促进神经修复,仍存在着争议。今采用海藻酸钙胶珠将NSCs包囊培养至一定大小的神经球后,再与BMSCs进行共培养,考察BMSCs对生长在海藻酸钙胶珠内的NSCs增殖与分化的作用,探讨BMSCs移植治疗神经疾病与损伤的作用机理。共培养过程中观察神经球结构的变化;共培养结束后计算NSCs的增殖倍数,对增殖条件下共培养的NSCs表型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对分化条件下共培养的NSCs向不同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BMSCs可使生长于支架内的NSCs迁出细胞球,对NSCs的增殖没有明显影响;但能够明显影响NSCs的分化,使其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增加3倍,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减弱1倍,而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能力没有明显变化。BMSCs有可能是通过分泌某些因子增加了NSCs迁移及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从而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xin2基因对肝癌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调控及其机制。方法通过TOPflash试验检测Axin2基因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法检测Axin2基因在正常肝细胞LO2及3种肝癌细胞HepG2、HHCC、HB611中的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HepG2中Axin2的表达进行干扰,并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β-catenin、Cyclin A、CDK2、Wnt5a、STAT3、EGFR、APC)mRNA转录水平及相关蛋白(β-catenin、Cyclin A、CDK2、APC)的表达量。结果 Axin2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P 0. 05);3种肝癌细胞Axin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肝细胞LO2(P 0. 05);干扰HepG2细胞中Axin2基因表达后,Axin2基因m 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Wnt信号通路下游基因β-catenin、Cyclin A、CDK2、Wnt5a、STAT3和EGFR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β-catenin、Cyclin A、CDK2蛋白表达量均上升,而APC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量降低。结论 Axin2基因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成,本研究为寻找新的肝癌治疗靶点及防治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与成脂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的变化,MTT法检测其生长状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分别采用成骨和成脂诱导剂对第4代BMSCs进行诱导分化,应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液检测其ALP活性、成骨和成脂分化能力;RT-QPCR检测诱导0、7、14和21 d的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碱性磷酸酶(ALP)及成脂分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das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的表达变化。结果全骨髓贴壁法能成功分离培养BMSCs,传代细胞生长增殖迅速,以长梭形细胞生长为主,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第4代BMSCs分别经成骨和成脂诱导剂诱导后,ALP、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诱导7、14和21 d后,Runx2、OCN、ALP、PPARγ和FABP4基因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0 d(P0.05);成骨分化过程中,Runx2和ALP在第7天时表达量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OCN的表达量呈稳定上升趋势;成脂分化过程中,PPARγ在第7天时表达量最高,FABP4始终高表达。结论 BMSCs具有易于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和经诱导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成骨和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变化,呈明显的时序性表达差异,提示分别在成骨与成脂分化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为BMSCs在骨、细胞和基因等工程中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血管平滑肌样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like cells,VSMLCs)分化过程中Periostin的表达及其在促VSMLCs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和培养大鼠BMSCs,取第2代BMSCs分为2组:诱导Ⅰ组(用50 ng/ml PDGF-BB单独向VSMLCs诱导)和诱导Ⅱ组(加入地塞米松1μmol/L、胰岛素1μmol/L、吲哚美辛1μmol/L、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0.5 mmol/L,向脂肪样细胞诱导),以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分别于诱导后7 d和14 d,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平滑肌肌动蛋白(SMα-actin)、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 MHC)、平滑肌肌钙结合蛋白(SM Calponin)和Periostin 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erio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诱导Ⅰ组细胞的SMα-actin、SM MHC、SMCalponin和Periostin基因mRNA及Perio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14 d比7 d显著增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d与阳性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诱导组及诱导Ⅱ组在14 d均无表达。结论 PDGF-BB(50 ng/ml)能够单独诱导BMSCs向VSMCs分化,Periostin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胰腺损伤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胰腺结扎建立大鼠胰腺损伤模型;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大鼠的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标志,经尾静脉回输治疗胰腺损伤,逐日观察,并于回输后24h、48h、7d和15d,分别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淀粉酶与脂肪酶含量。结果分离纯化的MSCs细胞周期中,86.67%处于G0/G1期,表达MSCs表面标志CD44,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治疗组在回输MSCs15d后,肉眼可见坏死的胰腺组织外观基本恢复正常,24h、48h和7d,血清淀粉酶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5d时接近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4h、48h、7d和15d时,治疗组血清中脂肪酶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48h、7d和15d,治疗组血清中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胰腺组织损伤的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向成纤细胞的分化是韧带组织工程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该项研究旨在探讨利用共培养系统诱导分化MSC的可行性,并以此来构建体外韧带组织工程系统。一种丝增强明胶/丝素蛋白组织工程支架为MSC提供三维培养环境。三维共培养系统由正在培养的MSC/组织工程支架和Transwell小室中的韧带成纤细胞组成。实验对MSC上的成纤细胞的调节作用对进行了测定。两周后,共培养系统的MSC比非共同培养系统呈现较快的增殖和较高的DNA含量。MSC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支架上,并呈现出良好的生存能力。胶原蛋白量也在培养时间内大大增加。共培养体系的MSC,被证明通过表达韧带细胞外基质(ECM)的特异性基因——I型胶原、III型胶原、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Tenascin-C而分化为成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证实了合成的关键是韧带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研究显示,从成纤细胞释放出的特异调节信号在三维共培养系统中可以为韧带组织工程提高MSC分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10)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人急性红白血病细胞株TF-1 SALL4基因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苦参碱(0.5、1.0、2.0 g/L)处理TF-1细胞,另设对照组(不加苦参碱)。苦参碱作用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TF-1细胞中SALL4基因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β-catenin、C-myc、Cyclin DI的表达水平,并分析SALL4基因与β-catenin、C-myc及Cyclin DI表达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TF-1细胞中SALL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48 h后,TF-1细胞中SALL4、β-catenin、C-myc、Cyclin DI基因的表达水平及SALL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SALL4基因与β-catenin、C-myc、Cyclin DI基因的表达明显相关(r s值分别为0.912、0.818和0.832,P均<0.01)。结论苦参碱对TF-1细胞中SALL4基因和蛋白表达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β-catenin、C-myc、Cyclin DI的抑制可能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复合微球,然后对微球进行烧结处理得到微球支架。通过调节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β型磷酸三钙)的添加量来调节微球支架的抗压强度、孔隙率和孔隙连通率,进而得到一种在抗压强度上满足人体骨组织修复的需求且孔隙率和孔隙连通率均利于细胞进入支架内部的微球支架。经过测试观察,在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中分别加入0.1、0.2、0.3和0.4 gβ-TCP后,与纯PLGA微球相比发现添加有β-TCP的微球表面粗糙,且粗糙度随着β-TCP量的增加而增大。在70℃下经过1 h烧结后,发现随着β-TCP量的增多,支架中微球之间的粘结程度逐渐下降,孔隙率和平均孔径逐渐增加。当β-TCP为0.3 g时,平均孔径达到84.34μm,超过细胞进入支架的最小孔径80μm,利于细胞在支架内部生长。随着β-TCP增多,支架的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β-TCP为0.2 g时,抗压强度最大,为(6.05±0.74)MPa。这是因为β-TCP的抗压强度较高,复合到PLGA微球当中可以提升支架的抗压强度。当β-TCP含量过高时,微球之间粘结程度过小,连接不牢固,进而降低了支架的抗压强度。通过检测得出支架的细胞相容性会随着β-TCP的增多而增强。从抗压强度、支架平均孔径、孔隙率和细胞相容性等方面综合分析,PLGA/β-TCP 0.3微球支架在骨组织修复方面具备较好的应用价值,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损伤修复过程中cyclin-D1和p53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为阐明BMSCs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C57BL/6小鼠BMSCs。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辐射组和辐射+BMSCs组,辐射组和辐射+BMSCs组行1.75 Gy X线全身照射,每周1次,连续4周,复制电离辐射诱发的胸腺损伤模型;辐射+BMSCs组末次照射后,经尾静脉注入BMSCs,0.2 ml/只,细胞浓度为2.0×106个/ml。3个月后处死各组小鼠,取胸腺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胸腺组织cyclin-D1和p53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辐射组小鼠胸腺组织cyclin-D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53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BMSCs组小鼠胸腺组织cyclin-D1和p53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低于辐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组小鼠胸腺G1期细胞百分比(29.8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5.39%),辐射+BMSCs组小鼠胸腺G1期细胞增多(72.08%)。结论 BMSCs可通过抑制cyclin-D1的过度表达和p53基因的突变,使损伤小鼠胸腺细胞停留在G1期进行修复,进而促进组织的修复,抑制肿瘤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绿茶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 gallste,EGCG)对人卵巢癌HO-8910细胞增殖及细胞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EGCG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的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EGCG(10、20和40μg/ml)处理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HO-8910细胞不同时间(24、48和7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β-catenin和下游靶基因CyclinD1 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EGCG可明显抑制HO-8910细胞的增殖活力,且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P<0.05);40μg/ml EGCG干预后,HO-8910细胞主要阻滞于G0/G1期,且在48 h阻滞作用最为明显;EGCG可显著降低HO-8910细胞中β-catenin和CyclinD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P<0.01)。结论 EGCG可抑制HO-8910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提示EGCG可能在卵巢癌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对β-环糊精(β-CD)改性制备了阴离子β-环糊精/Fe3O4磁性微球(β-CDM),并研究了β-CDM对Cu2+吸附的热力学、动力学及循环使用性能,借助数学拟合的方法得到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探讨其吸附机理。研究表明,β-CDM对Cu2+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Langmuir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适用于β-CDM对Cu2+的吸附研究,β-CDM对Cu2+的吸附经历颗粒外部扩散—孔隙扩散—吸附反应3个阶段,该吸附过程既存在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在吸附温度298、308、318 K下得到的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0.0906、0.1161、0.1674g·mmol-1·min-1,吸附表观活化能为24.12 kJ·mol-1,且随着介质中Cu2+平衡吸附量的增大,β-CDM对Cu2+的吸附驱动力由焓变转变为熵变。β-CDM重复利用8次后,对Cu2+的除去率由首次使用时的95.20%下降至88.2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