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透明干挂外墙结构的应用,是提高建筑物外装饰效果的有效手段,此类围护结构的承重构造大多采用钢结构,而良好的导热性能却使钢结构成为了围护结构中的热桥。如何在不影响承重的前提下,创造出科学合理的隔热构造,是形成该热桥隔热结构的关键所在。本文介绍具有双层封闭空气间层的隔热垫片,是一种十分有效而实用的隔热结构。  相似文献   

2.
吕芳礼  李国富 《山西建筑》2010,36(36):245-247
针对矿井巷道热害阻碍矿井生产的问题,以工程实例为背景,介绍了巷道支护与隔热体系设计原则,详细闸述了巷道支护与隔热体系设计方案及参数确定,并通过理论分析计算,表明采用玻化微珠砂浆进行隔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3.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空气夹层内自然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空气夹层内的自然对流换热,并对影响夹层内自然对流换热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集热器内自然对流换热热损失随夹层间距的变化而改变,为降低自然对流换热热损失,最佳的空气夹层间距应为3 cm;夹层间距一定时,吸热板温度越高,对流换热系数越大,自然对流换热作用越强;集热器水平放置时,自然对流换热作用最强,热损失最大,当放置角度超过30°后,自然对流换热热损失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4.
封闭厂房内自然对流数传热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封闭厂房内自然对流传热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传热学理论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了Ra在103~108之间时,封闭厂房内流体流线、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和Nu数的变化,以及中心线上无量纲温度T、量纲速度Ux、Vy在不同Ra下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的增大,厂房内的热传输形式由热传导逐渐向对流传热转换,且对流强度分布越不均匀,流线形状发生相应的改变;水平中心线上的无量纲温度由一条近似于斜率为45°的曲线逐渐变成温度急剧变化的"ㄣ"型曲线;竖直中心线与水平中心线上无量纲速度Ux、Vy随着Ra的增大而变大,Ux、Vy大小及方向的改变导致腔内涡流的产生;Nu随着Ra的增大而增大,二者的相关曲线呈幂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一区域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二维倾斜封闭方腔内自然对流换热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倾斜封闭方腔内的流场、温度场、高温壁面局部Nusselt数和平均Nusselt数,着重分析倾斜角θ和Ra数对封闭方腔内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再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获得对自然对流换热产生积极影响的最佳倾斜角度θ和Ra数。  相似文献   

6.
空气夹层结构抗爆炸局部破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空气夹层结构抗爆炸的破坏机理,利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程度LS-DYNA对空气夹层结构抗爆炸局部破坏进行了分析。当炸药爆炸时,抗爆层被贯穿,产生局部破坏,震塌隔离层只发生弯曲变形。震塌隔离层具有隔离爆炸冲击波的作用,可以大大减小室内的精密仪器的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空气夹层结构是种抗爆炸能力很强的结构,在重要建筑结构和人防结构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用途。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建筑用真空保温板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及其生产、应用现状,分析表明真空保温板是一种隔热保温性能优异,且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新型隔热保温墙体材料。  相似文献   

8.
介绍建筑用真空保温板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生产和应用现状。分析表明,真空保温板是一种隔热保温性能优异、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  相似文献   

9.
软弱夹层对巷道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软件FLAC3D,分析了不同应力分布情况下软弱夹层的存在对巷道围岩的应力、变形分布情况的影响。通过现场实践验证,总结了针对存在软弱夹层的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屋顶隔热构造的热工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位于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金山基地试验楼屋顶的四种隔热保温构造形式,在2003年和2004年夏季进行的热工效果测试和分析,介绍四种不同方案的空调耗能指标的对比试验结果。本文还对我省屋面构造作法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聚苯(EPS)复合外保温墙中的空气间层对其热湿耦合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不同空气间层厚度的EPS复合外保温多孔砖墙,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利用已有的热湿耦合传递数学模型和计算软件CHAMPS-BES,进行热湿耦合传递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空气间层越厚,多孔砖层的初始水分向空气间层扩散、迁移越快;空气间层越厚,空气间层和EPS板的峰值含湿量越高,达到湿稳定所需时间越长.当空气间层厚度为20mm时,水分对EPS复合外保温多孔砖墙传热系数总的影响最显著,高达34%.tif板施工时,在保证其黏结强度的前提下,宜适当减小空气间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12.
排风隔热墙是一种新型节能外墙,本文利用其一维稳态传热简化解析模型,结合达西定律,获得了室内空气与外墙内表面之间的换热热流密度与多孔渗流层厚度的关联式.通过对给定压差条件下热流密度的极值分析,论证了渗流层临界厚度的存在,导出了该厚度的一维模型准确解及其近似计算公式.经过与墙体传热过程的二维数值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现获得的临界厚度的准确解误差小于2%、近似解误差小于4%,适合工程计算和分析.对排风压差、渗流层导热系数、外层结构热阻对临界厚度的单因素分析表明:随着排风压差、多孔材料导热系数及外层结构热阻的增大,渗流层临界厚度大致呈线性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在高海拔严寒地区规划和修建的隧道工程越来越多,且隧道长度越来越长。洞口段合理的保温层铺设长度是高海拔严寒地区特长隧道抗冻设计与建设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对高海拔严寒地区特长隧道纵向温度分布规律尚无系统研究,保温层铺设长度多以经验计算或工程类比为主。以G317线雀儿山隧道为例,参考鹧鸪山隧道竣工通车后洞口段现场实测温度数据变化规律,对雀儿山隧道洞口段保温层铺设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确定寒区隧道保温层铺设段长度时,特别是对于特长隧道,应考虑隧道内年平均温度的变化以及温度振幅的衰减;按照鹧鸪山隧道的年平均气温和洞内气温年振幅实测数据变化幅度,考虑1.2的安全系数,建议雀儿山隧洞口保温层铺设长度取为900 m。事实上,保温层铺设长度与隧道曲线形式、隧道长度、海拔高度、地热梯度以及隧道交通量、断面、交通模式、通风模式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高海拔严寒地区特长隧道保温层铺设长度有待进一步通过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迪 《城市建筑》2014,(12):271-271
近些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建筑节能问题成为一大社会焦点。因此,使用保温材料是建筑节能的一大方式。本文从墙体保温的三种形式出发,主要阐述了有机保温材料和无机保温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15.
建筑外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是衡量门窗节能效果的重要指标,考虑将冬季门窗实际使用过程中由缝隙渗透的冷空气耗热量纳入保温效果的评价指标中,得出评价建筑外门窗实际保温效果的综合传热系数理论计算公式。并通过设计实验对天津地区已应用的四步节能窗综合传热系数进行测定,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误差小于5%,验证了实验方法的正确性。提高建筑外门窗保温效果应从降低传热系数和提高气密性能两方面综合考虑,结论为四步节能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赖文辉 《城市建筑》2014,(12):243-243
保温隔热性能是衡量普通建筑的一项重要的指标。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建筑要求的提高,对于保温隔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对保温隔热技术在普通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利用ABAQUS有限元程序,建立数值模型,模拟了分岔隧道不同洞段的开挖过程,分析了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特点。基于数值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洞段的支护形式。工程实例证明:这种支护形式有效地改善了围岩的应力分布,控制了围岩的变形。  相似文献   

18.
建筑热环境与建筑节能相关控制法是确定建筑围护结构隔和隔热-节能控制指标(标准)的一种新科学方法。它是根据(湖北地区)建筑室外气候特征参数、室内热环境质量特性参数和围护结构应具有的并能适应当地气候特征的隔热特性参数相关的客观事实,提出了室内热环境质量控制条件,由此求出表征室内外热量通过分介面(围护结构)交换过程的隔热控制参数的限定值,即得到围护结构既能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又能满足室内热环境质量要求的隔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非保温墙体和XPS保温墙体模型,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墙体的热湿变化规律,分析农村保温墙体的热湿性能.结果表明:水泥砂浆与混凝土交界面、混凝土与水泥抹灰交界面分别受室外、室内温度影响大于相对湿度影响.潜热净吸热量密度在非保温墙体和XPS保温墙体内分别占净吸热量密度的21.7%和14....  相似文献   

20.
依据对岩石长期强度的认识,基于环境因素影响下岩石强度、弹模等物理力学性质随时间劣化及其内部细观损伤积累等观点,应用RFPA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隧洞围岩的时效破坏过程,并与相应的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隧洞数值模拟试验得到了拱顶、拱底以及两侧帮的时效变形特征曲线,与实际物模试验结果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并且发现隧洞围岩宏观破坏是细观损伤实时演化及逐步积累的最终表现。进一步模拟分析了侧压系数对隧洞时效变形破坏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侧压系数的增大,隧洞左右边墙间的闭合位移逐渐增大,而隧洞拱顶拱底间的收敛位移随侧压系数的增大逐渐减小,并对隧洞围岩的局部的细观损伤演化过程及宏观时效破坏模式做出了清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