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教堂首先是精神上的蔽所,其次才是宗教仪式的场地。本着这种思想,笔者通过对长沙地区基督教堂的现状调研和基督教发展的历史研究。找到了长沙基督教堂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并对古今一些在建筑史上起到标志性的作用的基督教堂做仔细的对比研究,引发我对新时代长沙地区基督教堂的很多思考,对基督教堂的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和出发点。希望能运用规划、建筑、景观等相关理论,从体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电影文学剧作的艺术方法,探索一种让长沙基督教堂建筑变得更加具有艺术张力的空间的设计手法和营造情感丰富的场所感空间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之前基督教曾三次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建筑的影响。清代后叶随着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基督教第四次东传,使基督教堂建筑在中国广泛出现。导致西方建筑师的活动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出现;西方折衷主义建筑伴随着中国近代基督教堂建筑来到中国;中国近代基督教堂表现出中西建筑文化的结合,引导了中国复古建筑的出现;但没有汇入世界现代建筑潮流中。  相似文献   

3.
教堂建筑作为见证基督教在福州发展的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的文化。本文通过教堂建筑遗存的调研和史料的考证,从福州的近代开埠概况、福州基督教的教堂建设和教堂建筑的基本特征等3个方面,分教派探究基督教堂建筑在19世纪福州的发展过程,为深入研究福州基督教堂建筑的地域化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基督教传入云南,大量的教堂也纷纷建成。这些教堂因为教派不同.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同.以及面对云南的本土文化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不同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结合调研实例.从云南基督教堂建设时的各种复杂原因与背景入手.在对云南基督教堂的布局与选址做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其布局特点和历史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近代基督教第四次传入我国,并在全国城乡建造了大量的教堂,其影响力深度与广度远超前三次。一般认为,风格迥异的基督教堂与本土建筑之间似乎没有联系。本文则从传播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教堂的营造本体和过程,发现中国近代基督教堂营造与西方基督教堂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与本土建筑营造之间有一定的同一性——即地方性,并以武汉为例作论证。从传播学上看,殖民传播属于一种非对等跨文化传播方式,作为传播媒介(传教士)的角色先天缺陷,导致原本属于弱者的受者(本土工匠)却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性,表现出地方性特征,而这种特征自始就客观存在,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对象是南京地区基督教堂建筑,通过对南京地区基督教堂建筑的现状进行走访、调研和分析,分类总结出该地区基督教堂建筑的风格类型,同时从朝向选择、平面形式、立面形式、内部空间等建筑特征对该地区基督教堂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对传统基督教堂和当代基督教堂在南京的现状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正深圳基督教堂位于深圳梅林社区花果山南坡,东西高差约12m的地段上。如何营造出一个体现基督教人文精神的场所空间是设计的核心所在。《圣经》"创世纪"中写到,上帝为惩罚人类的罪恶,需用洪水覆灭人类,但其中有个叫诺亚的人,由于他的诚实与善良感动了上帝,于是上帝给诺亚带上诸兽乘舟避难并重新繁衍下一代的机会。因此,"诺亚方舟"即成为"救世"之舟,也成为"诚善"和"博爱"的象征。我们的设计以"诺亚方舟"的典故作  相似文献   

8.
唐飚 《华中建筑》2002,20(2):24-24
通过对一栋基督教堂的考察,引发作者对当下建筑界“欧陆风”现象、中国建筑未来的命运,以及如何提高中国建筑设计水平三方面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1996年第4期的《建筑学报》上,笔者用自己为深圳大学教工活动中心所做的方案,介绍了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应用“成对的室内外空间”这一设计概念(图1)。本文将通过我在1998年初完成的深圳基督教堂方案来向读者求教其它实施这一概念的可能(图2)。简单地概括起来,这两?..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建筑发展史上,宗教建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基督教堂这种建筑得到了新的解释和评估,这种新的解释和评估不仅对当代基督教堂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影响,还体现出了基督教堂中的宗教精神。本文从教堂与环境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教堂建筑设计中的神圣性,介绍了教堂建筑设计中的宗教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当代基督教堂建筑设计的发展启示,从而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重庆江北城中央公园基督教堂的设计实践中,探索了如何在风格限制下实现创新、以建筑设计提升城市空间价值的思路,探讨了建筑如何从技术走向艺术、从环境走向意境的可能性,并着重实践了技术与艺术整合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教堂建筑的特点,以无锡具有代表性的基督教堂个案为例,分析了基督教堂建筑本身所包含的具象的结构建筑意义与抽象的宗教内涵,并借此探讨了教堂建筑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应用,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基督教堂,位于南岗东大直街,建于1904年,呈哥特式建筑艺术的风格。哥特式建筑,出现在公元10世纪以后的西欧,译为“直面”,反跌了其形象特征。教堂外型基本上属拉丁十字式。结构先进,轻巧的垂直线统治全身,建筑形象外表有向上飞腾的动势。掩映于绿树丛中的哈尔滨基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基督教的二支:天主教、东正教先后进入中国,中西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在中国出现了基督教建筑。经过一波三折的发展,初具规模,在建筑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为19世纪后中国近代“中西交融”建筑思潮奠定了基础。本文对这一时期基督教建筑在中国发展状况作了初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座位于街道旁的小型基督教堂,通过巧妙的架空层设计,营造了城市街头的一处共享场所;其独特的沿街界面及出入口设计、保持街道在空间界面的连续性,成为街道的一个亮点。文章通过分析教堂的设计手法和理念,总结其共享性与连续性方面对于街道营造的经验,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彭长歆  顾雪萍 《建筑师》2020,(1):110-118
在"德、智、体、群"的人格培养宗旨下,体育空间成为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中国城市中最早出现的、规范化的提供现代体育活动的空间之一,基督教青年会建筑中的体育场所在推广现代体育运动、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青年会建筑中体育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这种空间类型的原型与引入,以及在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云南基督教神学院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项目文化背景、用地现状条件、功能使用要求等因素的梳理,建筑师希望营造出一座具有场所精神的建筑群体,通过建筑形式与空间的表达体现基督教文化与云南地域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正大约10年前,苏州九城的建筑师就对那些处在建筑的内外之间或是上下之间的地带表示关注。在苏州高博软件技术学院的设计中,建筑师把这类"既不也是"的空间要素当成了"有别于外部空间的大尺度和内部空间的小尺度而存在的第三种状态"。不过,那时,他们仍然觉得,这类空间也就是"建筑在特殊的并置尺度下所产生的空间状态"。而10年之后,在相城基督教堂的设计中,九城的建筑师对于这种介于内外、上下、大小之间的地带,有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认  相似文献   

19.
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遗产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基督教伴随厦门与鼓浪屿的开放入岛并在此创办学校、创立医院、建设教堂,闽南近代教育、医疗始于此,鼓浪屿更是近代基督教在闽南传播的起点。目前鼓浪屿岛上留存大量教会建筑遗产,但往往将其视为西洋建筑的分支,事实上教会建筑的空间分布与发展演变自成系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展馆     
格尔.   《世界建筑》2000,(11):45-47
德国两大基督教信仰团体在“世界广场”边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展馆。它以“耶酥基督——昨天、今天与明天”为主题,既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普通人的一个交往聚会中心。在紧张又活跃的世博会气氛下,这里像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净土。这一现代的基督教修道院中有教堂、回廊、地下墓室和塔楼。在世博会后,这一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设计建造的建筑,将用以修缮图林根州伏尔肯罗达修道院。整个基督教展馆采用3.4m柱网的钢结构,人们经过一个架越水池上的小桥步入内院,内院中有伸向天空的象征性塔楼。回廊墙体由双层玻璃构成,中间填充物来自自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