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建 《新食品》2008,(7):112-112
出差回来,偶然发现我家附近新开了一家香港馄饨王,一种现代快餐形式的餐厅(24小时营业)。由于职业的敏感和习惯,我总是爱注意一些新开业的消费场所。于是饥肠辘辘的我就顺便进去吃了一碗特色海鲜馄饨:10元一碗。味道还过得去。  相似文献   

2.
用开水泡三五分钟就可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馄饨,这种像吃方便面一样简单的全新型创新产品——方便即食馄饨,已由食品工业专家赵耀东经过10年努力研制成功并已取得个人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3.
《中外食品工业》2007,(10):54-56,58
翠绿的青菜掩映在半透明的馄饨皮下,散散地浸在清香鲜美的鸡汤中,虾皮,紫菜、蛋皮.香菜四色小料,星墨点点缀在其间,恰到好处地装点着这碗既警通而又充满爱心的上海菜肉大馄饨。  相似文献   

4.
面见     
天凉下来的时候,情绪低落的时候,味蕾平淡的时候,苍茫大地饥肠辘辘的时候,想吃什么?白粥不是,米饭不是,馄饨差强人意,对啦,一碗面,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面是最好的。即便一碗普通的鸡蛋青菜面,  相似文献   

5.
馄饨不混沌     
西坡 《美食》2009,(5):67-67
饺子是中国饮食的象征。逢年过节,吃顿饺子是最具“中国元素”的行为艺术和最有亲和力的文化认同。好像“既生瑜何生亮”似的,和饺子有差不多长历史的馄饨,一直显得混混沌沌,挤不进“主流”。举一个例子,客人来访,在北方,下饺子款待人家是很体面的事情;在南方,下馄饨款待人家就很有些不敬。那么,南方人下饺子给客人吃是不是比下馄饨给客人吃更有气派?  相似文献   

6.
《饮食科学》2014,(1):35-35
记得笔者小时候,沪上的“宵夜文化”还不甚发达。一到深夜,能解人馋虫的不多,一是重油炒面,二是柴爿馄饨。柴爿,即薄的木片,也就是常说的“柴禾”。当年的上海滩上,有一种走街串巷的馄饨担,因小本生意,买不起木炭煤球,就用捡来的破木片作燃料,“柴爿馄饨”之名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7.
馄饨     
雪夜,骑车在下夜班回家的路上。今天刚发薪水,由我做东,停车欣悦地走进城关老胡同口一小小的、僻静而整洁的馄饨馆儿。不奢侈,3人要上3只卤兔子头、1盘红油耳丝、1盘水煮花生、1盘姜汁西芹,外带1瓶北京二锅头,再来2笼烫面饺,3碗鸡丝馄饨,小碟里放入醋和油辣子。3人花上近40元消夜一次,吃的也满惬意的。 馄饨——南食也。在南方,既算饭,也是小点。而在四川,却把馄饨叫做“抄手”。红油抄手、麻辣抄手,碗底略放些榨菜丁和葱花,冲入鸡汤或骨头汤,他们说:“这样吃起来,才安逸。”在山东龙口,我曾吃过一种用沙丁鱼肉做  相似文献   

8.
美食月历     
《美食》2014,(8):8-9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各地风俗—股都要吃“巧食”,大多以饺子、馄饨、面条和油果子等为节日食品,吃的时候人们还多一面吃花生瓜果,喝茶聊天,一面玩乞巧游戏。  相似文献   

9.
记得有次出长差,酒店的自助早餐自是丰盛,但吃久了,终究是胃口倒尽。回到杭州后,起个早,到巷口的那家早点铺寻张骨牌凳坐下,捞光最后一只小馄饨,连汤都喝尽,满足的轻叹一声。  相似文献   

10.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使冬至的饮食丰富多彩,到了冬至这一天人们常吃的有馄饨、饺子、汤圆。冬至肉、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冬至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张德功 《四川烹饪》2005,(11):47-47
苏北淮安的炒米馄饨,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说到它的来历,就不得不提到黄万富这个人。黄万富,原本是淮安楚州南乡车桥人。其父黄子魁,以种田为主,农闲时常做一些馄饨、水饺之类的出去卖,其母有一手爆炒米的手艺。清同治年间,一场大水淹没了黄万富家的6亩稻田,当时家中最值钱的东西便是几斤糯米和一斗白面了。为了谋生,全家搬到了楚州城南门外的城脚下,母亲开始做爆炒米卖,父亲仍旧挑着馄饨担走街串巷。3年后,黄家炒米和馄饨的声誉大了,有了点积蓄,于是便在城里租了间门面,开了家像模像样的馄饨馆,取名为“震丰园”。  相似文献   

12.
绉纱馄饨     
陶煜  郑莉画 《中国烹饪》2012,(1):108-108
清末民初,沪上竹枝词里专门有一段说馄饨的:“大梆馄饨卜卜敲,码头担子肩上挑;一文一只价不贵,肉馅新鲜滋味高;馄饨皮子最要薄,赢得绉纱馄饨名蹊跷;若使绉纱真好裹馄饨,缎子宁绸好做团子糕。”  相似文献   

13.
张冰歌 《美食》2009,(1):27-27
2009年开始.想在路边摊喝碗热腾腾的馄饨、买两根刚出锅的油条,可能难了。2008年12月出台的《南京市临时占道早餐点管理办法》规定,江南八区的早餐点经营现场不得摆放桌椅,油炸食品以及面条、馄饨等早点品种应入室经营。(2008年12月12日《现代快报》)  相似文献   

14.
擀出精致     
小美 《饮食科学》2012,(1):66-66
过年了,吃饺子,家家户户在包饺子的时候都会用到擀面用的棍儿——擀面杖。 擀皮儿的活儿当中,包子皮几最好擀,皮儿厚不说,吃一次也包不了多少个,一会儿就完活儿了。饺子皮儿和馄饨皮儿最麻烦,需擀得匀、薄,而且数量多,一个人吃20个,仨人就得60个,且得擀一阵子。  相似文献   

15.
翁联辉看上去不像商人。他温文尔雅,一笑起来,颇似电影明星姜武。在1999年之前,或许翁联辉自己都没想到,他以后会跟馄饨打交道,还彻底改写了人们对馄饨铺子的固有的印象。如今,翁联辉的“吉祥”馄饨连锁店已经在全国开出了300多家分店,2004年,每天约有3万人光顾上海的“吉祥”连锁店。“吉祥”,成了中式快餐业的一个著名品牌。  相似文献   

16.
说馄饨     
馄饨这个名称本身就怪怪的,民间对其缘起的说法也不一。有人说,它小巧玲珑,可以一口吞下去,意如成语“囫囵吞枣”中的“囫囵”。也有人说是出自方言,但又难以证实。更有甚者,将它与开天辟地前的“混沌”联系起来。其实,馄饨是两个形声字,左侧的“食”,示其意为食品;右侧的“昆”“屯”则表其读音,这似乎并无深奥之处。  相似文献   

17.
孙朱朱 《饮食科学》2012,(10):55-55
这期的“面面俱到”与以往有些不同,介绍的不是面皮的做法,而是“拿来主义”,用现成的馄饨皮做春卷,馄饨皮菜市场随处都可以买到,用馄饨皮做春卷,没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相似文献   

18.
一顿包谷饭     
有句老话说,南人吃米,北人吃面。作为典型的南人,我每天只习惯于吃米饭。尽管我有时也会吃一顿馄饨、面条之类的面食,但倘若连续吃上两顿,就浑身不自在,特别想吃米饭。  相似文献   

19.
春生 《烹调知识》2005,(1):39-39
饺子是我国南北通食的一种食品,它又名粉角、饺饵、交子、扁食、馄饨等。据《通雅》一书中的《饮食》一节说,因为它是由浑氏、屯氏发明的,故转音取名“馄饨”。这种食品,早在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所著《广雅》一书中就已提到,到了南北朝时就已成为“天下通食”。在除夕时吃饺子,  相似文献   

20.
话说饺子     
在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一座唐代墓葬,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墓葬,一下子就把人们的视线拉到了1300多年前。人们在古墓里发掘出土了,5厘米长的月牙形饺子,虽然装在木碗里的饺子已经彻底被钙化,但是它的形状与我们今天的饺子几乎一样,只是唐代时还没有“饺子”这个叫法。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的人把这食物叫“牢丸”、“馄饨”。到了宋代,人们又把饺子叫做“角儿”;等到了元代,改称“扁食”;直到清朝时,才普遍称其为“饺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