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小英  罗汉军 《建筑》2004,(6):81-84
人类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相联。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思想文化发展状况相呼应的。而后现代建筑师们就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他们在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审慎和清醒地考察后,对其进行了“重写”,拓展了现代建筑中未曾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建筑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许多中国的建筑师在吸取和借鉴后现代建筑思潮时往往忽视了对有关思潮产生的文化理论以及导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的研究和了解,因此没有真正领会后现代主义建筑内在的活力和美学内涵,使设计流于肤浅的模仿,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建筑形式。本文试图揭示此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雯 《四川建筑》2003,23(2):15-17
以普遍的结构革命 (物质结构、社会结构 )为前提的现代机器大工业 ,推动世界各国社会经济高速度发展。但是 ,过度发展导致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却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危机感。随之发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的重大转变 ,很大程度上将先驱们的理论和观念推向极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解构主义思潮风卷云涌般地占领了西方文化界。 2 0世纪 80年代建筑界的“解构热”也迅速升温 ,以至于有人认为 ,2 0世纪建筑界有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现代主义建筑 ,第二次是后现代主义建筑 ,第三次是解构主义建筑 (美国建筑师协会机关刊物《建筑》 ,19…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3,(9)
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从发展趋势上来说,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起源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是在现代主义建筑之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是现代主义建筑没落的直接影响因素。本文从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两者的概念入手,着重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并对现代主义建筑没落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星期进行详细论述,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及“解构主义建筑”的产生、观点和实践的分析,阐述了“现代建筑”没有灭亡,“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补充和发展——“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日本1980年代初“健康建筑”的争论是日本建筑师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建筑弊端的萌芽并自发反叛的典型案例。其过程十分尖锐,成果亦显著,清晰地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新兴事物在斗争中发展的一段曲折历程。此外,建筑的“健康性”对于眼下我国高速发展的新奇特建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博 《华中建筑》2008,26(2):39-42
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界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1980年起,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作品开始传入中国。该文对后现代建筑在中国出现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后现代建筑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诺 《华中建筑》1997,15(3):24-25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曹诺1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在一般人看来,“建筑”与“艺术”一个是工程学科,一个是艺术学科,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建筑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专业特点,又产生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文化”等等这些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走向开放的地域建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立足于社会发展之现状,提出了“广义和狭义地域文化圈层”的概念,并从文化的角度对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整合过程进行了分析、探索,进而从“表层优化”、“变异生成”和“隐性关联”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开放性地域建筑的创作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吴丹  陈飞虎 《山西建筑》2007,33(5):50-51
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与特征,尝试在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建筑观的对比中辨析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内涵所在,以期在当代文化思维变化的背景中,对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向和文化特征有所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郑炜 《中外建筑》1999,(1):20-21
在建筑中,由于实体空间概念不足以概括其中存在的气氛、气息、环境等无形的成份,因而“场所”概念被提出来。挪威的诺伯格(舒尔兹认为,有关“场所的理论是由亚里士多德所展开的。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空间,就是一切场所的总和,是具有方向和质的特性的力的场(Field)。而建筑场是建筑场源(形态、自然力、社会文化)引起处于特定时间、空间点上的人的生命值的变化。本世纪以来,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黄海 《华中建筑》1997,15(1):13-15
建筑———传播社会文化及内在价值的媒体中国真的需要西方式建筑吗?[美]西索·斯第沃得著文(WCecilSteward)黄海译中国真的需要西方式建筑吗?欧美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已在中国的新建筑中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从香港到北京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我认为...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作为多元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由六七十年代以来,在美、英、意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发展,至今已发展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建筑思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我国开始产生影响,并深深扎根于世界文化之中。本文主要分析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产生和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局限性,对我国运用后现代建筑理论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开始,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鼓噪中,商业文化首次取得了建筑理论的话语权,如果说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者们高扬以建筑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旗帜,那么当代的建筑先锋们则乐此不疲地赶赴消费时代的视觉盛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恩斯特·卡西尔)人类历史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本身,也谱写着人类精神文化成长的史诗。人类在创造“文化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塑造“文化的人”。 建筑是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作为纪念建筑首类的纪念碑,是人类文明的崇高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中的“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指的是一种建筑类型(“文化类”).后者可以看成是一系列条理化、符号化的“行为模式”。“文化与建筑”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确实很难。因此.只能通过说“文”解“化”简单地阐述笔者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建筑”和“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建筑界有着许多的体系体系的“规则”,其中一条似乎是:建筑艺术更多时候是建筑师的事情。而当大批规划师、建筑师埋头于处理国内蜂拥而至的建筑案子的时候、同样有大批建筑物源源不断地相继被“生产”矗立起来。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谁对建筑的艺术或“建筑意”(梁思成先生根据画意而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概念.用以描述“建筑的精神”)或更广泛层面二的建筑文化负责任?尤其在面对中国目前极大的土地开发量的现实下。  相似文献   

17.
蔡明珂 《建筑技艺》2022,(S1):238-241
“美”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从古罗马维特鲁威时期到现代建筑时期,不同时代的建筑美学却并不相同。本文通过简述维特鲁威时期提倡的人体美学思想到现代建筑时期推崇的机器美学思想,再结合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建筑的批判,提出美并没有恒定的标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最后,结合时下的建筑热点话题对未来建筑的美学发展做出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张庭伟 《时代建筑》1993,(3):9-13,30
后现代主义建筑从思潮到实践,已风行十多年了。后现代主义规划(Post Modern Planning)则是近年来美国规划界争鸣的中心问题之一。犹如后现代主义建筑一样,后现代主义规划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事实上,引发关于后现代主义规划的争论的起因,是八十年  相似文献   

19.
建筑文化处于社会“大文化”系统之中。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中外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汇合、冲突与交融。传统的建筑创作理念及审美标准受到新的“大文化”社会环境的冲击。进行建筑文化比较学方法论研究将强化不同建筑文化的互补性,促进不同建筑文化沿着时代的方向和自身的理性不断地实现创新。采用纵比、横比、肯定和否定、同异交比的方法可揭示建筑文化发展的规律,升华凝结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母体是进行中西建筑文化比较的前提,因此决定了中西建筑文化比较要以它们的民族特质为坐标。  相似文献   

20.
邹青 《建筑师》2013,(6):6-11
本文作为黑格尔建筑美学思想研究的一部分。从“形式”问题出发。讨论了在精神(意志)与形式(形态)之间的联系。从哲学和建筑理论的角度具体展开了关于形式的“抽象与移情”的判断和分析,并且从形式上讨论了建筑文化形态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