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SAN的主要结构和特点,并就SAN管理的主要技术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如何实现SAN管理的标准化是当前存储网络业界的一大主要难题,而且目前SAN管理正由单纯的设备管理发展为集中式、智能化的存储区域管理。我们对SAN管理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结果表明各功能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2.
基于IP的SAN存储区域网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N是一个连接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网络,是存储区域中最流行的技术。详细阐述和分析了基于iSCSI协议的IP SAN环境。通过IP SAN与InfiniBand服务器结构的整合方式,表明IP SAN具有高性能、低成本和数据共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周刊》2001,(30):86-86
RA4100 SAN解决方案是一个价格适中的SAN,它能够简化存储管理、管理爆炸性的数据增长、减少系统停机时间。这一解决方案将多个服务器上的存储整合到一个集中化的SAN上。通过将主存储和备份存储集中到同一个SAN上,RA4100 SAN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可用性、可扩展性和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SAN的主要结构和特点,并就SAN管理的主要技术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如何实现SAN管理的标准化是当前存储网络业界的一大主要难题,而且目前SAN管理正由单纯的设备管理发展为集中式、智能化的存储区域管理。我们对SAN管理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结果表明各功能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5.
示说SAN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AN是建立在存储协议基础之上的可使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之间进行“any to any”连接通信的存储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多服务器共享一个阵列子系统、共享一个自动库实现数据的共享和集中的管理,进而完成快速、大容量和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因此,越来越为业务迅猛发展、数据呈爆炸增长趋势的企业所青睐。由于构造一个基于SAN技术的存储环境需要投入不小的资金,而且结构复杂,需要相应的存储专业人士管理与维护,所以除非业务需要,并不是每个企业的存储系统都有必要采用SAN技术。那么,到底有哪些企业、什么业务最适合采用SAN技术呢?又该怎样构建SAN环境呢?  相似文献   

6.
分析FC-SW存储区域网络(SAN)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RAID等相关内容,描述在FC-SW SAN中的数据访问流程,在抽象FC-SW SAN的基础上利用排队理论对FC-SW SAN中的存储性能进行分析。阐述磁盘高速缓存命中率、I/O访问读写概率以及网络交换机FC-SW对I/O响应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SAN的远程容灾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SAN(存储区域网络)的存储结构、远程容灾和业务连续性的概念,并给出了一个基于SAN的高可用的、高效的、可扩展的远程应用级容灾系统解决方案.本方案可提供某些企业实施容灾工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SAN最近的变化还真不小,看样子,一般企业都可以选择SAN了。”听了e刀客的详细介绍,嘟囔开始异想天开。 “没必要吧。一个基于SAN技术的存储环境需要投入不小的资金,而且SAN的结构也很复杂,还需要相应的存储专业人士管理与维护,如非业务需要,企业根本就无需采用SAN存储系统。”没等e刀客作答,菜头就抢着批判起嘟囔。 “什么样的企业才有必要选择SAN呢?”嘟囔有  相似文献   

9.
存储管理     
IBM System Storage SAN Volume Controller-SAN卷控制器IBM System Storage SAN Volume Controller(SAN卷控制器)旨在不影响或以最小程度影响应用程序的情况下更改物理存储,从而提高存储基础结构的灵活性。通过对许多非IBM存储系统提供扩展支持,并可以支持分层存储环境,以便企业能更好地根据数据的价值选用存储服务。SAN Volume Controller将多个磁盘存储系统的容量结合为单个存储池,这简化了管理并有助于提高利用率。IBM System Storage SAN Volume Controller特点是:将多个异构存储系统的容量结合为单个存储池,此存储…  相似文献   

10.
存储区域网(SAN)中存储虚拟化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网络上的数字信息呈爆炸性增长,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越来越多地在企业级存储中得到应用。SAN的虚拟化是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它在文件系统层实现。SAN虚拟化的目的就是让用户和应用系统把SAN作为一个单一的资源池来存取和控制。通过对目前几种SAN的存储虚拟化技术的对比,分析了存储虚拟化的技术关键,并给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SAN存储虚拟化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1.
NAS和SAN的融合方案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NAS系统和SANs是网络存储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NAS和SAN的融合可以解决SAN和NAS之间存储共享问题,提高效率,是存储需求的趋势.本文对NAS和SAN的关系以及它们融合涉及的技术进行了论述,然后给出了它们融合的方案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SAN与NAS融合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AN和NAS是网络存储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和技术融合构成了新的存储技术发展方向。本文分别从两者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在性能方面,深入讨论了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融合办法。  相似文献   

13.
李巍伟  赵东 《计算机工程》2005,31(Z1):67-69
民航信息中心在2002年构建了一套存储区域网(SAN)的存储平台。SAN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但是其多种软硬件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提供一种安全简易低成本运作管理模式,已成为SAN方案成功实施的关键。该文讲述了EMC的ECC软件在民航SAN管理当中的应用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iSCSI的IP SAN网络存储技术及其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存储技术是当前存储应用的发展趋势,而IP SAN(1P存储区域网络)又是其中的热点.首先介绍了目前比较成熟的两种网络存储技术NAS和SAN;然后详细介绍了实现存储虚拟化的IP SAN技术以及iSCSI协议;最后探索了IP SAN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存储管理是目前网络存储系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存储管理问题的核心是自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其中自适应是管理的关键.提出了一个解决存储管理的新方法和体系结构,基于自主运算理论实现自适应的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管理系统.在Tsinghua Mass Storage NetworkSystem(TH-MSNS)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自主运算的SAN存储管理系统的通用结构框架,实现了一个自适应级别的自主FC-SAN存储系统.初步的实验结果说明,新  相似文献   

16.
网络存储在今天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存储技术,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DAS、NAS、SAN和iSCSI四种常用的网络存储技术,通过了解它们各自的存储特性,为企业的网络存储架构建设,提供一套最优的解决方案。随着局域网技术的不断发展,ISCSI技术可以在网络上高速狂飙。但就目前来看,NAS+SAN的整合方案为医院信息系统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高稳定的解决方案,本文最后介绍了这些网络存储技术在我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李晓坤  邵娜 《软件》2014,(1):112-114
云计算的兴起,虚拟化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虚拟化技术性能和安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论文提出了应用虚拟化与SAN存储大集中集成应用。通过对虚拟化和SAN存储大集中全面分析与研究,以现有的国内外主流的应用虚拟化、SAN存储大集中的分析为基础,重点剖析了在云计算环境下应用虚拟化与SAN存储大集中的主流技术与解决方案,并指出集成应用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最终阐述了为什么应用虚拟化与SAN存储大集中集成应用才是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8.
网络存储新技术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建新  杨小虎 《计算机工程》2006,32(20):120-122
存储虚拟化、智能存储、零拷贝技术、NAS和SAN相结合和信息生命周期是近年来网络存储领域中发展较快的新技术。该文分析了它们的产生背景和主要技术特点,指出了其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存储区域网络是一个连接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网络,是存储领域最流行的技术。它采用光纤通道技术实现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的互联,为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通道。这里讨论了SAN带来的优势,分析了数据备份技术,并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做了比较。最后,给出了一个基于SAN的数据备份软件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传统信息架构和以信息为中心的存储架构,指出以服务为导向的存储整合实施是企业信息系统基础构架发展的必由之路.阐述存储整合技术相关概念,分析存储整合的设计思路,提出有效基于SAN/NAS网络架构存储整合技术方案.最后通过架构扩展性说明存储整合后对企业扩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