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勇  李道刚 《钢管》2005,34(5):26-29
芯棒是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的主要变形工具之一,限动速度的合理设定有助于减小芯棒磨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采用MPM连轧数模及德国Meer公司的二级控制方法,可推算出与芯棒限动速度有关的参数,再根据生产实际予以修正,可以得到最佳参数。介绍了鞍钢集团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合理确定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芯棒限动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严圣祥  钟倩霞 《钢管》1991,(4):1-11
介绍了全浮、半浮和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的工艺特点及世界上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的发展情况。分别阐述了意大利达尔明厂φ355.6mmPPM—MPM 机组、墨西哥坦姆萨公司φ273mm MPM 机组、美国钢铁公司费尔菲尔德厂φ244.5mm PPM—MPM 机组、加拿大阿尔戈马钢公司φ177.8mm MPM 机组以及阿根廷希德尔卡和国内天津无缝钢管总厂的φ250mm 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的概况、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特点及其性能。  相似文献   

3.
PQF的17年     
金如崧 《钢管》2009,38(1):36-40
PQF轧管机是迄今工艺技术最为先进的连轧管机。限动芯棒连轧管机自发明以来,经历了二辊式连轧管工艺(MPM)和三辊式连轧管工艺(PQF)两大发展时段。PQF轧管机改进了传统的MPM工艺,其换辊方式也由轴向换辊(ACO)发展为侧向换辊(LCO)。介绍了PQF轧管机的发展历程和设备构成特点。  相似文献   

4.
44.什么叫 MPM 连轧管机?MM 连轧管机(Mandtel Mill)称全浮动芯棒连轧管机,1913年首先在美国研制成功,但第一套 MM 连轧管机于1949年1月才在美国洛雷恩厂投产。至今有20多套,我国宝钢有1套。MPM 连轧管机(Multistandpipe Mill)是改造的连轧管机,习惯称为限动芯棒连轧管机,1964年由法国首创,最早的2套 MPM 连轧管机于1978年在法国瓦卢雷公司圣萨尔夫厂和意大利达尔明厂投产。  相似文献   

5.
连轧管机轧制状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凤元 《钢管》1993,(6):28-32
浅析了几种类型连轧管机轧制过程,指出了限动芯棒连轧管机轧制过程是浮动芯棒達轧管机的一个特例。用K机架前移和零机架的概念,将两种类型连轧管机联系在一起。讨论了有关连轧管机速度制度设定、微调技术应用等生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轶  赵鸿生 《钢管》1998,27(5):23-27
简述了MINI—MPM少机架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的发展及其优点。介绍了Φ245mmMINI—MPM五机架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的工艺技术及设计特点。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在我国发展MINI—MPM少机架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全浮、半浮和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的工艺特点及世界上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的发展情况。分别阐述了意大利达尔明厂φ355.6mm PPM—MPM机组、墨西哥坦姆萨公司φ273mm MPM机组、美国钢铁公司费尔菲尔德厂φ244.5mmPPM—MPM机组、加拿大阿尔戈马钢公司φ177.8mmMPM机组以及阿根廷希德尔卡厂和国内天津无缝钢管总厂的φ250mm限动芯棒连轧机组的概况、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特点及其性能.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了限动芯棒连轧管工艺发展,重点介绍了意大利 INNSE 设计的 MPM 连轧管机组和美国艾特纳标准公司设计建于日本的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以及西德曼内斯曼钢管公司的限动芯棒连轧管工艺。就穿孔工艺、连轧管工艺及定减径工艺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介绍了全浮动、半浮动和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的工艺特点及世界上限动芯捧连轧管机的发展情况。分别介绍了意大利达尔明厂φ355.6mm PPM—MPM机组,墨西哥坦姆萨公司φ273mmMPM机组,美国钢铁公司费尔葬尔德厂φ244.5mm PPM—MPM机组,加拿大阿尔戈马钢公司φ177.8mmMPM机组以及阿根廷希德尔卡厂和国内天津无缝钢管总厂的φ250mm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特点及其性能。  相似文献   

10.
Mini-MPM限动芯棒连轧管机力能参数的计算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Mini-MPM限动芯棒连轧管机力能参数的计算公式和框图。再采用该计算公式和框图进行编程计算,分析连轧管机入口毛管壁厚、芯棒限动速度和轧辊直径对力能参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毛管壁厚对连轧管机第1机架轧制力的影响明显;芯棒限动速度对连轧管机力能参数影响较小;轧辊直径对轧制力有较明显的影响。提出了改善连轧管机力能参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铝带坯铸轧过程轧制压力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切块法分别推导出铸轧过程上述两区的静力平衡微分议程,在所建立的轧制压力模型的基础上,对常规铸轧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对快速铸轧进行了虚拟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减薄铸轧板坯厚度可提高铸轧速度;随着铸轧速度降低,铸轧区增大与铸轧坯厚度减薄,轧制压力峰值增大,随着铸轧辊径增大,轧制压力增大,因此铸轧机力能的设计参数也要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小方坯高拉速,足辊长度的设计会对铸坯尺寸、质量及生产带来关键影响。基于中冶南方连铸三维蠕变有限元鼓肚计算模型及小方坯高拉速实践结果,给出了确定小方坯足辊长度的具体方法和标准。针对小方坯,足辊长度确定标准为2 m非夹持鼓肚量小于0.87 mm;155 mm×155 mm小方坯要满足5 m/min拉速,足辊结束位置距离结晶器弯月面应为1.18 m,需要二排足辊。现场实践证明,试验确定足辊长度的方法和标准完全可以满足小方坯高拉速的设计和生产。  相似文献   

13.
陈金山  王君  韩武强  曹勇 《轧钢》2016,33(5):27-33
辊间接触对高速冷连轧过程有重要影响。针对1 750 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带钢轧制的工艺特点,通过对UCM轧机辊系的受力分析,采用离散化处理方法和影响函数法,建立了辊系弹性变形影响函数模型、轧辊压扁影响函数模型,并给出了辊系变形的基本物理方程,基于接触力学,最终提出了冷连轧过程中工作辊辊间接触判定准则,为精确计算工作辊间的压力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了工作辊辊间接触对单位宽度轧制力分布、工作辊与中间辊辊间单位压力分布、工作辊弯曲挠度和压扁量分布以及成品带钢横向厚度分布的影响。实践证明,建立的辊间接触和辊系变形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能充分反映轧后带钢的横向厚度分布和板形分布规律,适合于工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4.
张湧  武凯 《轧钢》2021,38(2):15-18
在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粗轧立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现象。立辊磨损沿辊面非常不均匀,下线轧辊辊面呈梯形,最大磨损处磨损量可达5 mm。这严重影响了粗轧模型的设定精度,从而使带钢宽度控制精度降低。为了提高模型对立辊的设定精度,对辊面磨损范围各个位置的磨损量进行了分区计算,建立了新的粗轧立辊磨损计算模型。该模型在某1 500 mm热连轧生产线的应用表明,粗轧立辊磨损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粗轧模型宽度预报稳定、准确。  相似文献   

15.
罗涛 《钢管》1992,(5):5-12,24
在论述无缝钢管斜轧工艺理论中有关辊形与变形区的关系、速度分析以及金属塑性变形特征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辊形与变形区解析、速度分析计算以及轧管变形工具的合理设计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志强  程志彦 《钢管》1997,26(5):5-8
在建立AccuRoll轧管机变形区速度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计算机模拟程序,分析了变形区内轧辊提供给轧件的速度变化情况,从而为AccuRoll轧管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赵文 《钢管》2006,35(3):27-29
根据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理论,推导了AccuRoll轧管机的上导盘与左轧辊之间间隙的计算公式,并结合某厂实际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为解决该轧管机在生产实际中存在的产品内螺旋道,轧制速度不高,轧制薄壁管时导盘寿命低等问题,以及实现导盘和轧辊等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和最佳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带钢精整机组中张力辊参数传统的计算方法过多依靠经验问题,本文以张力辊组各辊子寿命相等为原则,研究张力辊的理论设计方法.建立了辊径计算模型、张力放大计算模型、包角损失计算模型、带钢弹塑性弯曲引起的张力损失计算模型、带钢离心力计算模型和传动功率计算模型,将六个模型耦合迭代,理论计算了张力辊辊径、传动电机功率等工艺参数,提高了张力辊组整体寿命.  相似文献   

19.
梁勋国  王业科 《轧钢》2013,30(5):1-4
板形调控机构的功效系数是冷轧板形闭环反馈控制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参数,直接影响到板形控制效果的好坏。针对有限元方法计算时间长和在线实验方法风险大、成本高等缺点,本文采用修正的影响函数法建立了六辊冷轧机的辊系弹性变形计算模型,通过求解轧后带钢横向平直度分布来确定各板形调控机构的功效系数,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分布吻合得很好,轧辊弯辊功效系数的误差都小于1. 2%,轧辊倾斜功效系数的误差小于3. 5%。基于修正影响函数法建立的理论模型计算速度快,可以作为在线设定模型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