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芳香植物荆条叶、枝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分别制备北京地区野生芳香植物荆条叶、枝2个部位的精油,气-质联机分析,采用计算机质谱库检索结合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二维定性的方法,共鉴定出75种化合物,其中β-甲基紫罗兰酮、对伞花-8-醇、反,反-金合欢醇、2-戊基呋喃、愈创木酚、β-大马烯酮、顺-桧烯水合物、顺-对薄菏烷-2-烯-1-醇、糠醛、苯甲醛、苯乙醛等33种组分在荆条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首次报道。荆条叶、枝的挥发性化学组成相似,多数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荆条叶、枝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β-丁香烯(叶38·8%、枝31·8%),香桧烯(叶9·8%、枝5·1%)和β-金合欢烯(叶5·7%、枝5·5%)。  相似文献   

2.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机分析荆条叶、枝的头香香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芳香植物荆条叶、枝的头香香气组成,采用计算机质谱谱库检索结合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的二维定性方法,从荆条叶中鉴定出36种挥发性成分,质量分数92.72%;从荆条枝中鉴定出33种挥发性成分,质量分数97.30%。所鉴定出组分多数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在荆条叶、枝中含量最高的均为β-丁香烯、其次为香桧烯、1,8-桉叶素、对-聚伞花烃等。  相似文献   

3.
荆条油制备、分析及在食用香精配方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制备了荆条油,气质联机分析鉴定出50个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β-丁香烯(质量分数34.4%)、香桧烯(质量分数7.0%)、反-β-金合欢烯(质量分数5.4%)、β-甲基紫罗兰酮(质量分数4.1%)、1,8-桉叶油素(质量分数2.3%)等。使用荆条油调配出薄荷香精、留兰香香精、菜莉香精、柠檬香精、甜橙香精、柚子香精等9个食用香精配方,可用于牙膏、口香糖、冷饮饮料等食品的加香。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胡萝卜籽中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实验利用超临界CO2流体对胡萝卜籽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经GC-MS联用仪对胡萝卜籽的挥发性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确认了其中的60种成分,占总质量分数的99.24%,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主要成分为:胡萝卜醇(37.05%)、蒎烯(11.78%)、β-金合欢烯(5.98%)、石竹烯(5.38%)、氧化石竹烯(4.57%)、β-没药烯(3.46%)、乙酸香叶酯(2.94%)、香叶醇(1.02%)等。  相似文献   

5.
李峰  刘玉梅 《食品科学》2012,33(22):259-26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研究马格努门啤酒花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并与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方法所得到的精油成分进行比较,定性采用质谱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的啤酒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共鉴定出73种成分,占总峰面积质量分数的99.35%,以葎草烯、石竹烯为主要成分的萜烯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达85.35%,其氧化产物仅为0.24%;水蒸气蒸馏法共鉴定出63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质量分数的98.42%,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仅为68.41%,而萜烯类的氧化产物的质量分数达13.27%。而其他含氧化合物醇类、酯类和酮类,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比较接近,其中,顶空固相微萃取法中的质量分数依次为2.65%、8.14%、1.29%;水蒸气蒸馏法依次为3.42%、10.55%、2.51%。此外,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还检测到3个质量分数占到0.99%的醛类化合物,而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精油中未检出该类组分。分析结果表明,马格努门啤酒花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葎草烯、β-香叶烯、β-石竹烯、葎草烯氧化物、石竹烯氧化物、δ-杜松烯、依兰油烯、4-癸烯酸甲酯、古巴烯、丙酮、γ-杜松烯、α-蛇床烯、β-蛇床烯、β-蒎烯、里哪醇、(E)-β-法呢烯、甲酸香叶酯。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砂仁粉的挥发性成分,以硅胶柱层析分离所得的精油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鉴定了31个化合物,其中相对质量分数1.0%以上有:醋酸龙脑酯、龙脑、柠檬烯、樟脑、樟烯、α-松油醇、莰烯、α-蒎烯、3-蒈烯和β-月桂烯。  相似文献   

7.
浙江"玉环文旦柚"果皮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并结合气-质联机分析,从浙江玉环文旦柚鲜果皮中共鉴定出55个挥发性化学组分.分析固相微萃取样品,共鉴定出36个化合物,总质量分数98.92%,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59.57%、月桂烯31.83%、β-蒎烯3.39%、顺-β-罗勒烯1.19%、香桧烯0.83%、α-蒎烯0.70%、β-水芹烯0.42%、橙花醛0.10%.分析同时蒸馏萃取样品,共鉴定出49个化合物,总质量分数87.97%,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50.17%、月桂烯27.06%、氧化芳樟醇1.49%、圆柚酮(诺卡酮)2.67%、顺-β-罗勒烯1.00%、β-蒎烯0.80%、瓦伦烯0.46%、橙花醛0.42%.  相似文献   

8.
研究佛手精油的挥发性物质和关键香气成分。佛手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对挥发性物质和香气成分进行分析。GC-MS-O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34.69%)、γ-松油烯(20.42%)、β-甜没药烯(4.59%)。采用稀释法和强度法分析发现D-α-蒎烯、D-柠檬烯、β-芳樟醇、别罗勒烯、4-松油醇、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的香气强度;D-α-蒎烯、β-蒎烯、β-罗勒烯、橙花乙酸酯、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风味稀释因子。综合分析认为D-α-蒎烯和α-佛手柑烯是佛手精油的关键特征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9.
气-质联用结合保留指数分析厚朴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厚朴中的挥发性组分.方法 水蒸汽蒸馏提取厚朴挥发油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检测分析.结果 检出46个组分,通过质谱检索与保留指数结合确认了其中23个组分的结构.含量较高的组分为:β-桉叶醇(29.01%)、α-枝叶醇(26.76%)、γ-桉叶醇(13.61%)、石竹烯氧化物(5.13%)、薇草烯环氧化物-Ⅱ(2....  相似文献   

10.
β-葡萄糖苷酶酶解腊梅花增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β-葡萄糖苷酶对腊梅花的增香效果。用β-葡萄糖苷酶酶解腊梅鲜花,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分析酶解前后腊梅花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经与酶解前的46种香气成分对比发现,酶解后,腊梅的香气成分增至64种,主要香气成分的质量分数均明显增长,其中β-榄香烯、4-异亚丙基-1-乙烯基-o-孟-8-烯、α-荜澄茄油烯和α-可巴烯分别增长了107.7,50.3,46.5,30.0倍。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腊梅鲜花香气的前体物质,释放出鲜花中潜在的香气成分,起到自然增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大肠杆菌BL21 (DE3)产β-环糊精转移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生产β-环状糊精转移酶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100mL三角瓶装液量15mL,初始pH值为7.0,Ca2+浓度为1.25mmol/L,Mg2+浓度为2.50mmol/L,温度控制在37℃,转速控制为150r/min.当OD600达到1.4时,加入终浓度5.0g/L的α-乳糖,转速提高至170r/min,37℃诱导12h后过滤,β-CGTase酶活最高可达16.3μ/mL.  相似文献   

12.
蔡靳  赵婷  惠伯棣  宫平 《食品科学》2010,31(17):158-161
目的:从酸浆(Physalis alkengi L. var. franchetii (Mast.) Makino)宿萼中制备β- 隐黄质(β-cryptoxanthin),应用微弱发光测量方法对β- 隐黄质体外淬灭单线态氧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用正己烷萃取酸浆宿萼中的β- 隐黄质酯后经皂化获得单体,使用C18-HPLC-PDA 对制备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用次氯酸钠- 双氧水反应产生单线态氧,使用微弱发光测量仪检测制备组分淬灭单线态氧的能力。结果:经C18-HPLC-PDA 鉴定,制备物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为β- 隐黄质。微弱发光测量仪的数据显示:β- 隐黄质的存在能减少次氯酸钠- 双氧水单线态氧体系中产生的最大光子计数,且存在量效关系。0.049~0.49g/L 的β- 隐黄质可减少50% 的最大光子数。  相似文献   

13.
14.
β-葡聚糖酶是重要的工业用酶,对β-葡聚糖具有水解作用,能使其降解为低分子量片段,对酿造和饲料工业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β-葡聚糖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构建基因工程菌株来提高酶的产量和性能方面,天然菌株的产酶量及酶的性能满足不了实际应用.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从菌种选育、培养基优化以及发酵生产三个方面,总结介绍了重组大肠杆菌高效表达细胞外β-葡聚糖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节杆菌产β-呋喃果糖苷酶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节杆菌产β-呋喃果糖苷酶几方面的性质。该酶表现总活力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6.5;表现转移活力的适宜温度为42℃,最适pH为7.0。该酶以蔗糖与乳糖混合物为底物表现出最高的转移活力。  相似文献   

16.
孙妍  孔保华  刘骞 《食品科学》2009,30(11):17-21
本实验主要研究乳清蛋白(WPI)和β-乳球蛋白(β-Lg)经过FeCl3/抗坏血酸(AsA)/H2O2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氧化系统氧化后化学结构产生的变化。两种蛋白分别经过0.1mmol/L 或者1mmol/L FeCl3 氧化1、5 和12h 后,总巯基、游离氨都下降,而羰基、二聚酪氨酸和疏水性都呈增加的趋势。低Fe3+ 浓度氧化1h,WPI 巯基含量降低38.5%,β-Lg 降低11.6%;而游离氨分别降低20.68% 和0.64%。高Fe3+ 浓度氧化5h,WPI 羰基增加32.4%,β-Lg 增加8.4%;二聚酪氨酸分别增加132.4% 和28%;疏水值增加161.1% 和0.7%。高Fe3+ 浓度带来的氧化效果要比低Fe3+浓度明显(p < 0.05)。这说明,氧化改变了蛋白的化学结构,氧化程度取决于浓度Fe3+ 的浓度,且β- 乳球蛋白比乳清蛋白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赵瑞香  孙俊良  于涛 《食品科学》2003,24(12):52-54
以MRS为培养摹,对L.acidophilus Ind-1和L.acidophilus Lakcid两菌株产生β—半乳糖苷酶的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SDS:氯仿=1:10细胞破壁β—半乳糖苷酶的提取率较高,37℃ 36h培养,L.acidophilus Ind-2和Lacidophilus Lakcid可以产生2.229μ moleONP/L.min和1.808μ moleONP/L.min的β—半乳糖苷酶,且该酶在MRS培养基中积累的数学模型为Logistic和Mistcherlich方程。  相似文献   

18.
张强  陈启和  何国庆 《食品科学》2010,31(3):170-172
用刚果红法测定β-1,3-1,4-葡聚糖酶的酶活力,研究重组酿酒酵母(S.cerevisiae)菌株SC-βG分泌表达的重组β-1,3-1,4-葡聚糖酶的部分酶学性质,并与出发菌株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表达的原始酶的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重组酶保持了与原始酶相同的底物专一性。 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而原始酶为55℃。重组酶的热稳定性也发生了改变,40℃热处理20min只保留63.4%的最初酶活力,但温度再升高时对热处理敏感度降低,70℃的热处理20min仍保留45.9%的最初酶活力;而原始酶50℃时稳定,60℃以上的热处理酶活力损失很大。与原始酶相比,重组酶的最适pH值下降为pH5.0,而原始酶为pH6.5;相比原始酶在pH7.0有最大稳定性,重组酶在pH5.5时有最大稳定性。重组β-1,3-1,4-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与原始酶相比更接近啤酒的实际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9.
黑曲霉(As.n.XD-1)β-葡萄糖苷酶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胜远 《食品科学》2002,23(11):59-62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表试验,对黑曲霉(As.n.XD-1)β-葡萄糖苷酶(EC.3.2.1.21)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黑曲霉(As.n.XD-1)产β-葡萄糖苷酶适宜于固体发酵,适宜条件为甘蔗渣与麦麸配比为2:3,酵母膏0.8%,加水比为1:3,初始pH值自然,于28℃发酵4d。在这个优化条件下酶活力达23.86U/ml。  相似文献   

20.
高丽  傅虹飞  崔芳  卢琪  潘思轶 《食品科学》2010,31(12):28-32
以β- 环糊精为壁材制备β- 谷甾醇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比较不同抗氧化剂和微胶囊化前后甾醇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β- 环糊精制备β- 谷甾醇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是加水量60mL、搅拌温度50℃、搅拌时间50min、β- 谷甾醇体积与β- 环糊精质量比为1:10(mL/g),在此条件下包埋率为87.98%。微胶囊β- 谷甾醇对猪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效果优于未包埋的β- 谷甾醇和VE;随着甾醇添加量的增加,抗氧化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