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前言据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能耗的3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已成为社会共识。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是实现城乡建设"绿色、节能、环保"的基础,对转变城乡建设糢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展览旨在贯彻《河北省关于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建筑节能省实施意见的通知》和《石家庄市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建筑节能市工作方案》,大力推进全市绿色节能技术产品的创新与应用,助推全市建筑节能快速发展。展览包括节能门窗、外墙外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  相似文献   

2.
2007年9月13日,中国杭州-作为全球有机硅技术的领导者,道康宁公司在“绿色建筑与节能:理论、实践与效果”大会上同与会企事业单位分享了建筑节能技术经验、交流了当前国际绿色建筑及节能的最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前言据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能耗的3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建筑领城节能减排,已成为社会共识。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是实現城乡建设"绿色、节能、坏保"的基础,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展览旨在贯彻《河北省关于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建筑节能省实施意见的通知》和《石家庄市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建筑节能市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据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能耗的3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已成为社会共识。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是实现城乡建设"绿色、节能、环保"的基础,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展览旨在贯彻《河北省关于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建筑节能省实施意见的通知》和《石家庄市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建筑节能市工作方案》,大力推进全市绿色节能技术产品的创  相似文献   

5.
正绿色低碳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适应建筑业发展形势的需要,我院先后于2007年、2010年、2012年分别成立、组建了河北省建筑节能测试中心、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河北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先后与加拿大、德国进行了现代木结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等高端合作,引进并推广应用国际先进的节能建筑技术,开展绿色建筑、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智能化等技术研究转化。我院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及智能建筑为核心,在建筑物全寿命期内,提供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与咨询,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设计、咨询及测评,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及能效测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与咨询,建筑智能化系统综合解决应用技术咨询及智能化系统检测,区域能源解决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据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能耗的3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已成为社会共识。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是实现城乡建设"绿色、节能、环保"的基础,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展览旨在贯彻《河北省关于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建筑节能省实施意见的通知》和《石  相似文献   

7.
《涂料指南》2005,(3):68-68
我困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虽然经过近20年的努力,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推进,然而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甲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玲 《玻璃》2003,30(1):9-11
说明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回顾和展望了绿色建筑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全面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强调指出,绿色建筑要全面贯彻和执行国家及国际标准的规范,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绿色中国”,“绿色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去年1月1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切实抓好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全国两会期间,加快《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实施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发展绿色建筑对于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建筑业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什么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对日照、隔声、采光、通风和热环境等指标都有明确规定,举例来说,在不开空调的绿色环境下,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室内温度相差约5摄氏度,达到  相似文献   

10.
正前言据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能耗的3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已成为社会共识。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是实现城乡建设"绿色、节能、环保"的基础,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散装水泥》2007,(2):53-53
由国家建设部联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与英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简称“第二届国际绿色建筑博览会”)于3月2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相似文献   

12.
<正>3月1日,住建部印发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规划》编制背景、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等作了说明和规定。《规划》指出,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落实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体现,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是创新驱动增强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今正是我国建筑工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以至于能源的消耗剧增,材料用材也日益供不应求,这时,绿色节能建筑正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绿色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理念在未来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中的重要性会逐渐显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周期内,既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又能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实用、高效生活工作空间的高质量建筑,旨在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上海化工》2012,37(4):40-40
全球领先的碳素石墨材料及相关产品制造商德国西格里集团最近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本次参展的ECOPHIT誖石墨建筑材料采用纯天然石墨经过平面膨胀工艺制成,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可确保良好的热量分配,实现快速均匀散热,从而大大提高了表面制冷/制热系统的能效。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3月从安徽省安庆市住建委获悉,该市积极推广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2018年新建建筑将100%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2017年6月起安庆市将绿色建筑实施要求纳入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条件、土地出让条件,并在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予以把关,推动新建建筑全面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2017年全年全市完成新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是在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要使其施工方案落到实处,就必须重视工程造价管理。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领域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了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化工时刊》2014,(3):55-55
正在中国滚滚如洪流般的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建筑总量与大多数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水平还处在较为粗放的阶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绿色建筑将成为未来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一分子。绿色建筑的的外墙外保温材料、透光隔热材料等建筑保温隔热材料,水性涂料等环保涂料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外墙外保温材料是当前最为常用的建筑节能手段,其中聚氨酯(PU)保温材料前景光明,据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介绍,近两  相似文献   

18.
《上海化工》2010,(5):12-12
<正>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压力与挑战,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建筑及其运行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并由此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高潮。陶氏建筑  相似文献   

19.
浅谈绿色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 《浙江化工》2005,36(3):31-33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的反映,它的设计思想是使建筑物与人和环境的关系和谐融洽.本文简单地介绍了绿色建筑的背景、定义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孟梅 《陶瓷》2024,(4):225-227
绿色建筑理念强调工程项目的应用全过程,考虑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需求,装配式建筑还可以实现建筑的灵活性和可变性,由于预制构件可以标准化生产,因此可以方便地进行拆卸、重组和改造,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需求的变化,因此在绿色建筑理念下,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比例也越来越高。笔者以此为背景展开研究工作,探究绿色建筑理念下装配式建筑的具体应用,明确装配式建筑理念在绿色建筑中的具体技术要点,同时以资源节约的角度对于装配式建筑理念的应用展开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