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T时代周刊》近日收到知情人士来信,指出戴尔公司在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人性化,否定了戴尔公司采取的简单得近乎把员工视为流水线上“人件”(PeopleWare)的做法。戴尔公司长期为成功的光环所笼罩,戴尔的企业文化却招至诟病不断,戴尔(中国)的内幕更鲜有人知。让世界PC销售冠军走下神坛是媒体应尽的责任,在此,我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戴尔企业文化。因此,对于这位读者的来信,我们在此来函照登,以飨读者。同时,为保持客观的立场和平和的态度,本刊特删去来信中部分过激的言辞,并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对戴尔的这一现象加以评析,希望业界能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利于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发稿前,《IT时代周刊》编辑部曾将本文发送至戴尔(中国)公司,求证文中所述事例。在本刊记者的不断追问中,戴尔(中国)公司有关方面表现得极不耐烦和浮躁,在毫无结束通话征兆的情形下“啪”地关掉手机。此后不再有任何信息反馈。一个月快过去了,我们没有收到戴尔任何书面答复,因此,我们只能认为戴尔  相似文献   

3.
拉丁 《通讯世界》2005,(11):82-83
10月27日-28日,热闹的2005 秋季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虽然AMD通过转让X86技术给中国等举措给英特尔以很大压力,但作为IT行业龙头老大,英特尔的号召力仍极其强势。包括微软、惠普、戴尔、联想、方正、Oracle等在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后张亚勤”时代的微软恐在中国步入尴尬期
  来信点评院《IT时代周刊》总第304期“,封面故事”,《微软宝贝为何走进了百度的总裁办公室》
  读者观点院张亚勤成为最了解微软的中国人,也是最通晓中国市场的微软高管,他的离开,无疑对微软中国公司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IT时代周刊》指出,“互联网是技术+文化的特殊行业,因此外国互联网团队的本土化是必须的”(《外国互联网公司反败为胜的理由》,“来自读者”,2007年3月20日)。所以,分析谷歌,技术是有,但将其文化融入中国市场,谷歌还要做些功夫。  相似文献   

6.
近来,大名鼎鼎的戴尔(中国)公司正遭遇来自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危机,其母公司传奇成长的神话正在被理性的人们重新认识:一家员工满意度低下的企业能持久实现其“直销模式”所大力倡导的顾客价值至上的原则吗?这家在中国推行绝对“销售额主义”的跨国公司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中国?诚然,从业绩成长、市场份额以及对市场机会的把握方面,戴尔均出类拔萃,堪称“成功”的企业典范。但在其神秘面纱慢慢被揭开时,人们更愿意把戴尔称为“凶猛的新式资  相似文献   

7.
收到商容女士发来的短信,说亚勤想约我聚聚。最后还告诉我,亚勤是《IT时代周刊》的“粉丝”。商容女士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公关总监,亚勤即张亚勤,是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  相似文献   

8.
王凌峰 《电子科技》2002,(24):46-47
微软垄断案暂时告一段落,对于微软却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最近,业界又弥漫着“微软垮台论”,这种论调出台的内在逻辑也不复杂:美国政府与微软就微软垄断案达成和解协议,而当前世界IT业整体低迷,IT厂商大都活得很艰难而微软却凭借其垄断地位相对而言活得滋润得多,于是微软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也就非常自然。因此,所有问题的死穴正在于绕不开的微软垄断案上。而中国关注微软垄断案更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首先,对于中国尚且幼稚的软件业而言,中国政府的任务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既要防止跨国公司特别是微软的垄断行为,又要形成一个有效…  相似文献   

9.
刚出版的214期《IT时代周刊》封面文章《跨国公司告别超国民待遇》,抓住了我国时外开放进程中的一个大课题。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终结外企“超国民待遇”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内外企业税费一致,是市场经济下体现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否则,市场经济必然是畸形的。  相似文献   

10.
5月24日的北京,艳阳高照,由《IT时代周刊》、传媒领袖网、IT商业新闻网联合举办的《IT时代周刊》高尔夫邀请赛在北京乡村高尔夫俱乐部隆重举行,来自跨国公司的总裁以及国内知名企业CEO应邀出席了此次赛事。  相似文献   

11.
《IT时代周刊》创刊的10年,正是IT产业在全球大规模发展的10年。《IT时代周刊》踏准了这个时代发展的节拍,在推动IT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壮大机会。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月5日,本刊第47期“封面故事”刊载读者羲川投书《告诉你一个缺失的戴尔》一文后,新浪、搜狐、网易和Chinabyte等众多知名网站均以第一时间在显著位置予以转载,使得该文在业界和读者群中引起巨大反响,戴尔(中国)的管理模式也首次全方位展示在人们面前。由于读者来信彻底撕开了戴尔(中国)公司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引起了戴尔公司的极大愤懑。《IT时代周刊》新近获悉,《告诉你一个缺失的戴尔》(以下简称《告》文)一文作者羲川(真名“王真”)已于2004年2月4日被戴尔(中国)公司“劝退”。但王真说,他事实上是被戴尔公司解雇的。本刊了解到,《告》文面市后,戴尔公司本无意于深究王真之责,告诉他“问题不大”,并要他“好好工作”。但春节假期过后,事情发展急转直下,直至元宵节前一天,戴尔高层找到王真谈话,说“事情罩不住了”,成胁他如果不愿意在个人履历上出现“开除”二字,最好选择“主动辞职”。在经过是否与戴尔(中国)“对簿公堂”的考虑后,王真选择了“主动离职”。怀着别样的心情离开戴尔(中国)公司。事情发展至此,本刊对整个事件出现这种结局深表遗憾,并对因为此文发表而给王真带来的影响表示最真诚的歉意。员工在媒体公开发表批评所在公司的言论,究竟是属于个人的言论自由,还是属于违反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的行为,公司据此辞退员工是否合法,成为戴尔企业文化风波延伸出来的一个法律问题。作为媒体,本刊只能就事实谈事实。但我们对戴尔此举的态度,诚如在《告》文编者按中所言,就企业运作而言,载尔无疑是成功的,但成功的企业是否就可以抛弃,甚至践踏一切与其主业无关的东西? 通过“王真事件”的发生,“人为什么要工作?”“人在工作中,还有没有其他的追求?”“对一家世界知名的企业来说,人性化管理还有无必要?”一系列的问题摆到了置身业界的每一个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3.
双周新闻     
人物戴尔访华凸显中国战略地位3月18日,戴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悄悄抵达中国,这是戴尔继去年秋天访华,时隔数月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中国之行。此前不久,IT 跨国巨头,微软的比尔·盖茨和 SUN的麦克尼利已先后造访中国。戴尔此次访华像以往一样较为低调,几乎没有惊动媒体。在访问厦门期间,迈克尔·戴尔拜访了包括市委书记郑立中,副市长丁国炎在内的厦门市党政领导。此外,他还专程前往厦门大学,接受校方授予的“荣誉教授”头衔,并围绕教育和充  相似文献   

14.
冷清 《IT时代周刊》2007,(16):10-10
《IT时代周刊》的读者曾讨论过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并指出“跨国公司可借企业履行公民责任时在提供就业机会、传播先进的管理经验、培训技术知识等方面,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什么是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来自读者”.2007年4月20日)。观点不无正确.不过笔者认为还有一项必须说清楚。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2月30日,北京依旧寒冷,北京国宾酒店的尼罗河厅却激情澎湃。辽宁绥中滨海经济区与国内领先的IT商业媒体——《IT时代周刊》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在场的行业观察家指出,两家机构的合作,不仅是双方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更将开创中国强势媒体利用优势资源直接投身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3):57-57
近日,戴尔公司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微软企业大客户转售商”合作协议。由此,戴尔成为微软(中国)首家覆盖OEM、金牌认证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大客户转售商等多项业务层面的合作厂商,从而标志着双方业已形成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入新的阶段。根据该协议,戴尔在向客户提供覆盖广泛的戴尔硬件产品的同时,将按照客户需求,直接提供微软的软件及相关产品。  相似文献   

17.
邱深山 《广东电子》2010,(24):15-15
近日,我在211期《IT时代周刊》上看到报道:《云计算试点启动将撬动亿万市场》,有些惊喜,也勾起我对第198期《从桌面到云计算、微软的开发革命》(简称为从“从桌面到云”)一文的思考,那是微软从开发技术上吸引开发者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国内知名网络传媒TOM.COM联手赛迪网、博客中国及互联网实验室,在2003年底联袂推出年度“中国IT业影响力TOP 100人物”大型评选活动。经过大量网友踊跃投票,和著名网络人士吕本富、杨冰之、方兴东等专家参评,近日,100位有影响力的IT人物成功选出。《IT时代周刊》充分认识到这100位IT影响人物对中国IT产业发展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近年来的优秀表现,预示着中国IT业持续创新发展的辉煌未来,同时以其卓而不凡的成就和智慧,表现出搏击IT时代的勃发英姿。因此,展示100位有影响IT人物的风采,与《IT时代周刊》始终秉持的“时刻关注IT产业动态,追踪报道IT风云人物”的报道方针相一致。为此。我们做出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肖遥 《IT时代周刊》2012,(21):10-10
来信点评:《IT时代周刊》总第257-258期封面文章《"枭雄"周鸿祎》读者观点:只有这篇算得上中肯。不偏不倚,前因后果很详细,以反思贯穿全篇。对于互联网人物来说,周鸿祎无疑是最具争议的人物,因为其强势,因为其对对话的自我控制意识,让许多记者和其文字无法达到其思维和行动的逻辑结构,在这个"富矿"面前,记者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对行业本质的理解。同样,对于这种"富矿",记者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IT时代周刊》近期的《"枭雄"周鸿祎》  相似文献   

20.
《IT 时代周刊》近日收到知情人士来信,指出一些跨国公司正在一些主要的新兴市场经济城市里以犯罪的手段来赢取合同。这位先生(应作者要求隐去真名)在来信中说,他以前在电信行业中就职,时跨国公司为赢取合同而进行“灰色交易”的现状颇为不满,出于良心上的不安,加上辞职后对以前耳闻目睹的一些腐败耿耿于怀,总想把其中的内幕透露出来。本刊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