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圣福 《治淮》2000,(12):29-30
山东治淮50度风雨,50度春秋,成就辉煌,举世瞩目。 曾记否?淮海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去,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组建山东省导沐委员会,拉开了山东治淮的序幕。 经过4年零8个月的奋战,完成10期导沭3期整沂的工程建设,共开挖土石方4827万立方米,投工4235万个,开辟了分沂入沭河道,挖通了新沭河,完成了“导沭经沙入海”通道,新辟了一条邳  相似文献   

2.
陈克天 《江苏水利》2000,(11):47-48
50年前,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今天,对江苏治淮50年的战斗历程,作一番回顾和思考,以志纪念,觉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祚荫 《治淮》2000,(12):28-29
今年的10月是治淮五十周年的时候,不少人都叫我写纪念文章。我想的事,是1950年9月15日,我和省委书记曾希圣同志去北京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淮河的洪水情况,就这样成立了治淮委员会,开始了治淮。从1950年到1960年,只有10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时间,虽然国家很穷,但是治淮的决心大,10年即完成绝大部分的治淮工程,不但是大别山区的水利建设就完成了四大水库工程,也就是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就  相似文献   

4.
敬正书 《治淮》2000,(11):4-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新中国治淮50周年。我受汪恕诚部长的委托,代表水利部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治理淮河作出贡献的所有老同志、工程技术人员、水利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腹地,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代的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读”,她曾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12  相似文献   

5.
曲玉增  申作信 《治淮》2000,(6):13-14
沂、沭河水系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留下过千里赤地,万顷泽国,给沂蒙人民带来说不尽,道不完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沂蒙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改造自然,大办水利,在建设防洪工程的同时,紧密结合除涝、供水、发电、灌溉、航运、养鱼、旅游等多个项目的治理与开发,尽可能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从“导沭整沂”工程开始,经过“大跃进”时期的大办水利,到“东调南下”骨干治  相似文献   

6.
汪斌  汪安南 《治淮》1996,(10):6-8
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掀起了建国后第二次治理淮河的高潮。“八五”期间,中央、地方加大了治淮投入,治淮水利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淮河治理取得历史性的重大进展,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八五”初见成效的目标。 一、“八五”治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曹光华  常兰亭 《治淮》2000,(9):35-36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的尾脉处,辖8县2区,面积18293平方公里,耕地800多万亩,人口767万人。信阳市淮于全长363.5公里,流域面积17952平方公里,占信阳市总面积的98.14%。信阳市淮于一级支流有19条。淮河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建国前由于自然资源未能开发,河道没整治,洪涝灾害频繁,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相似文献   

8.
9.
江苏地处淮河下游,苏北的绝大部分面积属淮河流域,被黄河侵夺后的淮河,几百年来灾害不断,苏北不能幸免。仅建国前100年内,里下河地区发生水旱灾害51次,沂沭泗下游发生水旱灾害49次。1931年江淮沂沭泗洪水并发,运河堤溃决,淮阴至扬州一片汪洋,里下河地区淹没耕地1330万亩,倒坍房屋213万间,灾民350万人,死亡7.7万人。1934年大旱,洪泽湖,高邮湖见底,赤地千里,卤水倒灌100多里,几年寸草不  相似文献   

10.
赵武京 《治淮》1998,(3):3-5
一、治淮是一项治国安邦的历史任务 在我国七大江河中,淮河是一条非常有个性的河流:地处南北气候、海陆相和中纬度三个过渡带重叠部位,是典型的孕灾区,水旱灾害频率居七大流域之首;河势上陡下缓,洪河口以上360公里落差174米,洪河以下640公里落差仅22米,且洪泽湖底高出蚌埠段河底2米左右,洪水出山便打转转,难以下泄,这是淮河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利》2004,(24):i005-i008
2004年是加快治淮建设最为关键的一年。水利部领导多次专门研究部署治淮工作,并经常深入淮河检查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淮河水利委员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全合肥市城乡水利建设5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该今后的水利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李玉强 《治淮》1996,(10):15-17
1991年江淮大水之后,国务院召开了治淮会议,做出了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中央和地方都增加了对治淮工程的投入。“八五”治淮初见成效的目标基本实现,“九五”期间治淮任务仍很艰巨,还要继续进行不懈的努力。加强治淮基建行业管理,进一步深化水利建设体制改革,对确保顺利完成治淮任务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吴存荣 《治淮》2004,(1):9-11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加快淮河治理步伐的重大决策.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今后5年治淮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确保治淮工程前期工作到位,确保施工环境良好,确保工程质量优良,确保治淮资金使用安全合理,确保治淮任务全面完成"的要求.目前,安徽省治淮工作已全面展开,正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6.
《治淮》2000,(10):4-6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50年来,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淮河的治理工作,两次作出战略性决策,十次召开治淮会议,多次组织编制流域性治淮规划,组织并领导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治淮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淮河流域已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水产、航运、发电等多方面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体系,为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宁远 《中国水利》2000,(11):21-23,20
淮河是中国一条古老的大河,淮河流域曾产生过璀璨的文明。12世纪黄河夺淮后,淮河流域逐渐沦为举世闻名的重灾区,“十年倒有九年荒”成为淮河流域人民苦难生活的写照。“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持续了700多年,淮河人民饱尝了水患的痛苦。 新中国刚刚成立,党中央就作出了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1950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原则和治淮工程实施计划。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成立了治淮专职机构——治淮委员会,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利》1994,(2):14-14
陈俊生在治淮治太第三次工作会议上对今后工作提出5点要求。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六省、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要把治淮、治太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有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部门要组织干部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 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凡是国务院和国家计委已批复的工程项目,各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要坚决照办,不打折扣。属于地方负责解决的事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  相似文献   

19.
李玉强 《治淮》1999,(11):10-11
1991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治淮工程的投入,明确了治淮的目标和任务,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已开工实施13项,其中4项已经完成,在建的淮干整治一期、怀洪新河、东调南下一期三大重点工程已完成70%~90%,治淮工程的实施总体进展较为顺利。1998年  相似文献   

20.
林军 《治淮》2004,(4):51-52
大灾促大治,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将淮河治理作为今后水利建设的重点,初步拟订在未来的几年内,投入资金190亿元,争取到2007年把淮河基本治理好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