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采用复合冷却方法进行了低碳钢板的热轧冷却试验.考察了4种冷却工艺(包括一段冷却、后段冷却、两段冷却和前段冷却)对低碳钢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和晶粒间取向差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一段冷却相比,后段冷却或两段冷却的屈服应力和屈强比较低.但两者的影响机制不同.后段冷却的屈强比较低的原因是晶粒尺寸较大,而两段冷却的屈强比较低的原因是小角度晶界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一种C-Mn-Nb-V成分体系低碳钢钢板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对比了TMCP控轧控冷,在线、离线淬火,亚温淬火工艺条件下钢板的力学性能及回火处理前后钢板屈强比。采用“TMCP+回火”工艺,钢板屈强比为0. 89;采用“在线、离线淬火+回火”工艺,钢板屈强比升至0. 92及以上;采用“亚温淬火+回火”工艺,得到了回火马氏体+亚临界铁素体的混合组织,钢板屈强比仅为0. 7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亚温淬火+回火”工艺,钢板综合力学性能良好且具有较低的屈强比。  相似文献   

3.
建筑用钢的屈强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高强度低屈强比建筑用钢筋的特点,影响建筑用钢筋屈强比的主要因素以及低屈强比钢筋的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不同热处理工艺得到铁素体+珠光体与马氏体两种不同组织的低碳钢,通过周浸试验和扫描电镜(SEM)、电化学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分析两者的耐蚀性能差异表明,在周浸试验条件下,组织均匀的马氏体钢的耐蚀性明显优于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的复相钢;马氏体组织的自腐蚀电位较高,阳极腐蚀电流密度较小,形成的锈层更加致密,且主要由性质稳定的α-FeOOH构成。  相似文献   

5.
采用控轧+两相区淬火+回火(TMCP+ Q'+T)工艺制备了690 MPa级低屈强比高强度结构钢,重点研究了两相区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实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两相区淬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中铁素体相体积分数减少,铁素体的形貌由多边形转变为针片状且更加细小均匀,马氏体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尺寸变大,但实验钢的力学性能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实验钢中针片状的铁素体发生回复再结晶,马氏体发生分解,实验钢的塑性和韧性提高,但强度降低,屈强比升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800 MPa级低合金高强钢板屈强比偏高的问题,借助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力学性能、组织结构与生产工艺参数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开冷温度、提高终冷温度以及降低回火温度等一系列措施,控制显微组织中各相合适的体积分数,使钢板屈强比由0.964降低至0.825.  相似文献   

7.
钢中的碳含量和显微组织对屈强比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低碳合金钢的屈强比实验,研究了碳含量和显微组织对屈强比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铁素体晶粒大小会影响钢的屈强比,既铁素体晶粒越细小,则钢的屈强比越高。另外,不同的显微组织也会影响钢的屈强比。由铁素体+贝氏体组织所组成钢,其屈强比低于由铁素体+珠光体组织所组成钢,而且钢中弥散分布的M/A岛颗粒会提高钢的抗拉强度进而降低钢的屈强比。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铜含量以及热处理工艺对9%Ni钢屈强比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钢的组织特征,测试了钢的拉伸性能、硬度以及晶粒度。结果表明,经淬火+两相区淬火+回火(QLT)处理,随着Cu含量(0~1.5%)的增加,钢中马氏体量增加,铁素体量减少,同时还可细化晶粒,而且可能造成强烈的第二相强化,三者共同作用导致的屈强比增加。QLT处理较常规热处理可显著降低钢的屈强比,9%Ni钢中添加适量铜有利于钢强度及屈强比的匹配。  相似文献   

9.
轧后控冷终冷温度对高强度管线钢屈强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一定的轧制制度和轧后控冷速度下,通过控制终冷温度得到不同微观组织的管线钢,从中研究了显微组织对管线钢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终冷温度下得到的板条状贝氏体型管线钢比较高终冷温度下获得的针状铁素体型管线钢具有更低的屈强比,而板条贝氏体型管线钢中细小弥散的析出对降低屈强比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不同卷取温度下,添加微量B元素对热轧SPHC带钢力学性能及时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碳铝镇静钢中加入20×10-6的B元素,同时卷取温度提高到700 ℃,能够在不降低抗拉强度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热轧带钢屈服强度约20 MPa,降低屈强比到0.64左右,从而提高低碳钢深冲性能。同时,B元素的添加能够有效降低低碳钢的时效现象。  相似文献   

11.
微合金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力学性能的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现有力学性能预报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的试验数据,提出了用于微合金低碳铁素体一珠光体钢的由化学成分和晶粒尺寸计算屈服强度σa和抗拉强度σb的预报式,以及由化学成分和钢板厚度计算延伸率δ的预报式。实验室试制的四个试验用钢的试验结果与预报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2.
孙全社  金蕾 《上海金属》2004,26(2):9-11,4
对含Ti量为0.043%和0.071%的二种超低碳钢,研究Ti化合物析出相和不同冷轧形变量对钢板贮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含Ti量提高,含Ti化合物的析出量增加,钢板的氢穿透时间延长,氢扩散系数降低。钢板冷轧形变量的增加,其贮氢能力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3.
超低碳贝氏体钢形变奥氏体再结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奥氏体热变形时再结晶规律是制定合理控制轧制工艺的理论基础。采用阶梯试样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来观察变形奥氏体的组织形貌,测量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数及晶粒尺寸。研究了道次变形量和变形温度对超低碳贝氏体钢变形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比影响规律,得到实验钢变形奥氏体再结晶图。实验证明试验钢的静态再结晶临界温度(SRCT)为950℃,在SRCT之上进行再结晶轧制,并利用随后的析出抑制再结晶和晶粒长大;在SRCT之下轧制,晶内产生大量的变形带,最后可以得到比较细小均匀的晶粒。但在部分再结晶区轧制时容易出现混晶组织恶化钢的性能,所以实际变形应该避开部分再结晶区域。  相似文献   

14.
栾彩霞 《上海金属》2012,34(3):54-58
介绍了冷轧低碳钢A1008的生产工艺,指出控制钢水中碳含量和夹杂物含量是生产顺行和产品质量保证的关键。终轧温度、卷取温度和退火温度的控制是影响最终性能和硬度的主要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检验,研制开发的冷轧低碳钢A1008的各项性能均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秦紫瑞  郭珊 《上海金属》1998,20(5):53-57
通过晶间腐蚀和点蚀等多种腐蚀试验方法,研究了含碳量对304型不锈钢局部腐蚀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低碳不锈钢具有更好的抗晶间腐蚀与抗点蚀性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型低碳低硅相变塑性钢(TRIP钢)的低周疲劳和裂纹扩展试验,得到试验TRIP钢循环应变硬化系数n’为0.1891,循环强度系数K’为1551MPa;疲劳强度指数b为-0.1123,疲劳强度系数fσ’为1266MPa;疲劳延性指数c为-0.5918,疲劳延性系数fε’为0.3374。裂纹扩展门槛值ΔKth为229MPa(mm)1/2,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用试验得到的疲劳特性参数进行了相关零件的结构和疲劳仿真分析,指导汽车零件的设计。预测认为轻量化结构设计是合理的,轻量化后零件的疲劳台架试验结果也验证了预测的正确。  相似文献   

17.
孙全社  张鑫  杜伟 《上海金属》2012,34(2):33-37
实验室研究了终轧温度对钛、铌复合添加的16%Cr超低碳氮铁素体不锈钢的显微组织、织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终轧温度从940℃降低到800℃时,热轧退火钢板和冷轧退火钢板的铁素体晶粒尺寸均减小,因此采用低温终轧有利于细化铁素体晶粒。降低终轧温度,热轧退火后钢板中形成的γ纤维明显增强且比较均匀。由于织构具有遗传性,在冷轧退火钢板中也形成了均匀的γ再结晶织构。采用较低的终轧温度既有利于提高成型性又有利于改善材料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8.
用喷射成形工艺生产超高碳钢可成功避免碳的宏观偏析,但还必须通过合适的后继工艺处理,使喷射态坯料中的微缺陷得到弥合,并获得所需的显微组织。由此研究了超高碳钢工艺-组织-性能的关系,着重讨论了生产具有球化组织及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抗张强度约1200MPa,伸长率达19%)的超高碳钢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