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梳理国内外宜居城市基本内涵与评价指标理论,总结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以江阴为例,针对问题,结合需求,确定宜居城市评价因子,并对评价体系权重确值,评估江阴城市宜居水平,提出完善生态绿网、构建公交和慢行优先的交通体系、传承文化打造特色城区、营造一镇一品的精致城镇和建设美丽乡村等宜居城市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当前宜居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与本土特色缺失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环境营建视角下宜居城市建设的"本土化"策略及其构建模式。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实证研究载体,对宜居营建的"本土化"模式进行检验反思,寻找未来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可行路径。"本土化集群"模式遵循"问题导向—需求为先—本土策略"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宜居"现状问题的深入发掘明确建设行动所需优化提升的方向,结合针对城市不同主体的"宜居"需求调查,使行动方向充分满足"人本"的切实需求。继而在前两步骤分析所得的"宜居"建设综合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城市的"本土化"特质寻找最终的实践方式,以使城市的"宜居"建设彰显个性特质,成为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在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应通过"自下而上"的行动层面探索,将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本土特质挖掘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尴尬,同时也呼应于宜居城市"人本"的理念初衷。  相似文献   

3.
高芙蓉  李和平 《规划师》2012,(6):7-12,23
宜居城市建设规划作为特殊的规划门类,是构建在总体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指南。面向实施的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调查—规划—实施"的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框架;根据地域特征构建宜居性评价体系;重视公众参与;提出宜居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根据规划执行部门职责建立项目库。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强调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采用项目库方式落实具体实施项目,构建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宜居评价标准,健全组织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建设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背景下,通过对现有宜居理论及实践的梳理,文章提出了城市宜居动态指数的概念,以及其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特点,并结合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案例,提出了单项宜居指数和综合宜居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从政府和市民的角度分析了宜居动态指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6,(6)
在全面建设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背景下,通过对现有宜居理论及实践的梳理,文章提出了城市宜居动态指数的概念,以及其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特点,并结合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案例,提出了单项宜居指数和综合宜居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从政府和市民的角度分析了宜居动态指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2)
针对城市宜居性问题,建立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内8个核心城市进行城市宜居水平评价,得到宜居水平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徐州、济宁、连云港、商丘、宿迁、枣庄、淮北、宿州,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州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吕传廷  何磊  王冠贤  杨明  连玮 《规划师》2010,26(9):29-34
当前,很多城市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广州是国内较早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宜居理念的城市之一,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已从宏观的发展战略转向精致的行动纲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资源承载体系、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设施体系、公民共享的高品质城市环境三大目标导向策略,形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建设宜居小城镇是人们追求宜居生活环境和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双重需求。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宜居性评价相关研究进展,在分析现行宜居城市评价标准对小城镇宜居性评价适用性和现有宜居小城镇评价研究与小城镇发展匹配度的基础上,结合小城镇发展特征,构建了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公共安全保障、公共空间品质、特色文化认同和城镇发展动力六大项指标的宜居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宜居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宜居小城镇建设进行实证研究,讨论了宜居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拓宽了宜居小城镇评价与建设的定量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7年通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莆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提出宜居莆田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并通过制定宜居莆田建设框架提出了宜居莆田的规划建设途径,包括与总体规划衔接、开展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推进规划试点项目、制定工作推进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张兴国  田玲  崔巍 《重庆建筑》2010,9(12):11-13
本文对宜居城市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按照宜居重庆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对重庆市民的主观评价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中发现,主观指标的评价满意度不高,而且与客观指标评价结果有一定偏差,从而得出主观指标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较大的结论。因此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制定合理、适量的主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设施体系是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背景下,针对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构建体系、内容而扩展提出的一种理论体系。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直接面对规划实施与管理,公共设施也是其重点调控的对象之一,所以适宜在其层面上对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设施构建体系进行引导与控制,并通过将宜居要素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要素进行叠合,从设施层次、指标体系、设施互融等方面展开体系构建研究,以此指导重庆市北碚区宜居蔡家建设下的公共设施规划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刘垚  邓昭华  李钰 《华中建筑》2012,(11):102-105
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宜居城市包括六项指标,其中"环境优美度"和"生活便宜度"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肇庆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向以"山湖城江"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些新开发的楼盘为了局部利益牺牲城市环境质量的行为屡见不鲜。从技术层面看,国内当前规划对空间结果预见性不足,缺乏相对完善的控制指标体系。现行的规划控制不适用于体现城市特色的老城区,更无法保证稀缺景观资源的公共性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该文借鉴世界著名"宜居"山水城市经验,借助"形态区划"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通过整体风貌控制和居住建筑形态控制,在保护城市山水环境基础上达到宜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黄媛  邱灿红  蔡哲 《中外建筑》2012,(12):76-78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维系一座城市生命所必备的内在力量。而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设施对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发扬城市地域文化有重要作用,它使城市家园更加舒适和宜居。本文通过分析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并及不足,并结合其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从设施、城市及人三方面来提出其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策略,力图对岳阳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及规划提供参老。  相似文献   

14.
周燕  王江萍 《城市建筑》2013,(22):45-46
本文利用《园冶》中的宜居环境思想来指导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中国古典宜居思想与西方宜居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以指导宜居环境的整体建构,应当成为中国观代宜居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要旨。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检索总结了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在组织管理、学术交流、社会调查三个方面概括了宜居城市研究影响的扩大,对宜居城市的概念、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回顾,并简单提出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宜居城市建设中旧住宅区更新宜居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旧住宅区的更新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旧住宅区更新宜居评价体系,可定量化标示更新的必要性,并为更新决策和更新规划设计提供直接的依据。研究通过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说和我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借鉴,并参考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4层共85项指标的城市旧住宅区更新宜居评价体系。体系构建遵循了可操作性、理论先进性、目标导向型、客观真实性及灵活性等原则,形成了目标导向性、清晰的层次性和启发引导性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十堰市为例,从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城市发展、交通与住房、旅游资源等方面分析了该城市的建设发展理念,针对目前建设生态宜居、旅游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建生态宜居、旅游城市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韩林飞  陈蓁 《规划师》2007,23(3):15-18
由于在社会背景、建设目标等方面存在相似性,当前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借鉴20世纪20年代莫斯科绿色城市建设的经验,以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和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仅应满足自然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城市设施等硬环境的"舒适"宜居,还应该满足治安、福利、公共服务、人际氛围、人文社会等软环境的"和谐"宜居,追求人与自然在精神层面上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9.
徐东辉 《华中建筑》2014,(9):125-130
该文梳理了珠三角地区为解决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城乡建设无序等问题在宜居城乡建设领域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总结了广东生态保护理念从"生态敏感区"到"区域绿地"再到"珠三角绿道"的演进路径及其经济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实践中网络化的线路布局、生态化的建设手段、系统化的交通衔接、人性化的设施配套、多样化的功能开发和规范化的运营维护等具体措施与手段,并实证分析了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对提升宜居城乡建设水平的作用及其在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建设成效,以期在绿道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理念和方法上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