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分子沉积膜驱油剂的驱油效率。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岩心渗透率、段塞尺寸(宏观和微观条件下)、膜剂浓度和阳离子度、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膜剂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膜剂驱油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岩心渗透率和温度对膜剂驱油效率影响较小,段塞尺寸、吸附时间和膜剂阳离子度对驱油效率有一定的影响,较高的膜剂浓度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当膜剂质量浓度为1 500 mg/L、膜剂阳离子度大于24%、膜剂注入体积约为1 PV、吸附时间12 h以上时,可获得较高的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MD膜驱剂对水包油乳状液的破乳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芒来  佟庆笑  孟秀霞 《油田化学》2003,20(3):265-268,249
MD膜驱油现场试验中发现采出的含油污水有逐渐变清的趋势。实验考察了MD-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对油田采出水的zeta电位、脱油率和水包油乳状液的脱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D-1在水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压缩双电层。zeta电位随着MD-1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压缩双电层是渐进过程;MD-1对油田采出水的破乳作用随MD-1浓度增加而增加并且与采出水的含油量有关,含油量低时破乳脱油效果不佳;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ORS41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为乳化剂形成的水包油乳状液(油相为含1%胶质和沥青质的煤油)。其脱水率均随MD-1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乳化刺为OP-10时脱水率较低;MD-1膜驱剂与油相中的胶质及沥青质作用,破坏油水界面致使油滴聚并、破乳。图7表2参11。  相似文献   

3.
分子沉积膜驱油剂(MD膜驱剂)作为一种新兴纳米材料驱油体系,可有效提高驱油效率.本文选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环氧氯丙烷和三乙胺为原料,合成出分子沉积膜驱油用的单分子双季铵盐体系,测定了MD膜驱剂的黏度、阳离子度、表面张力及其接触角等,并通过动态驱油试验对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合成的MD膜驱剂性能稳定,体系黏度均在...  相似文献   

4.
分子沉积膜剂是一种新型纳米驱油剂,它与水的粘度相当,不具有流度控制能力,无法改善油层非均质性,聚合物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水溶液粘度,以达到提高波及体积的目的.通过分子沉积膜剂与聚合物复配的实验研究,指出了与聚合物配伍的分子沉积膜剂在化学驱中的主要应用范围.在85℃条件下开展了热稳定性实验,筛选出合适的聚合物并考查了分子膜的耐温性,用筛选出的聚合物与分子沉积膜剂进行配伍性实验,对复配体系的增粘性及热稳定性进行评价,优化了聚合物和分子沉积膜剂的质量浓度.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当分子沉积膜剂和聚合物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 000和1 700mg/L时,复配体系最稳定,物理模拟实验驱油效率最高,达到22.6%,高于相同质量浓度的单一分子沉积膜剂驱、单一聚合物驱及其他质量浓度复配体系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5.
MD膜驱剂驱油机理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姚同玉 《油田化学》2003,20(2):172-174
MD膜驱油已成为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为了深入认识其驱油机理,实验测定了从兴隆台油田驱油现场取得的两个MD膜驱剂样品MD A100和MD A200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表面润湿性、表面电性并进行了讨论。MD A100为单分子双季铵盐MD 1的250g/L水溶液,MD A200为MD 1同系物的180g/L水溶液。结果表明:MD膜驱剂没有表面活性和界面活性,不是表面活性剂;MD膜驱剂能改变表面润湿性,可将强水湿表面(相对接触角为4.2°)转变为中性润湿(1800mg/LMD A100和MD A200溶液的相对接触角为89.9°和88.4°),可将油湿表面(114.1°)转变为中性润温(分别为90.2°和91.5°)。MD膜驱剂溶液能改变表面电性,当MD膜驱剂的质量浓度由600mg/L增加到900mg/L(亲油砂)或由900mg/L增加到1200mg/L(亲水砂)时负电表面转变为正电表面,即存在一个zeta电位为零的浓度。这说明MD膜驱剂驱油时润湿反转机理和表面电性反转机理起主要作用,也即MD膜驱剂的强烈吸附作用改变了砂岩表面的性质,引起原油存在状态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原油的采出。表3参7。  相似文献   

6.
分子膜驱油提高驱油效率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微孔中,现有的化学驱油剂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利用岩石的静电吸附在固液界面形成分子膜,从而改变界面的润湿性,驱替出小孔中的残余油,提高驱油效率。超低渗透岩心实验结果显示,分子膜驱油在原来水驱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10%,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分子沉积膜驱油效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岩心渗透率(67×10-3~1340×10-3 μm2)、膜剂浓度(500~1500 mg/L)、注入段塞尺寸(宏观和微观条件下)、和膜剂吸附时问(0~22 h)、温度(50~80℃)、膜荆阳离子度(14.6%~25.9%)等因素对水驱后膜剂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膜荆驱油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岩心渗透率和温度对膜剂驱油效率影响较小,段塞尺寸和膜剂阳离子度对驱油效率有一定的影响,较高的膜剂浓度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当膜剂浓度为1500 mg/L,膜剂阳离子度大于24%、膜剂注入体积约为1 PV、吸附时间12 h以上时,可获得较高的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分子膜驱油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化学驱的新型的驱油方法,其是依靠静电相互作用在呈负电性的岩石表面形成分子膜,从而改变界面的润湿性,驱替出孔隙中的残余油,提高驱油效率。实验表明:选用浓度为0.5%的分子膜注入,综合效果最好;分子膜注入后使其与地层岩石作用24h,甚至48h以上效果较好;分子膜注入后采用水驱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膜驱剂MD-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芒来  孟秀霞  孟庆民 《油田化学》2003,20(4):368-371,376
为了考察MD膜驱油过程中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MD 1水溶液与大庆原油之间界面上MD 1的静态平衡吸附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MD 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平衡吸附量很小,45℃时小于15μg/g原油,水溶液pH值较高时吸附量较大;吸附动力学遵循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pH=5.84时的吸附速率常数和吸附活化能均高于pH=10.07时的相应值,即低pH值时吸附速率较高,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较短,要克服的势能垒较低;吸附量随MD 1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在浓度约75mg/L时达到平衡;在45~56℃温度范围平衡吸附量和覆盖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吸附过程的ΔG和ΔH均<0,是自发放热过程,吸附热达-50kJ/mol。提出了MD膜驱油的"能量场"机理。图3表2参18。  相似文献   

10.
分子膜驱油技术是目前石油行业提高采收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结合河南油田中低渗储油层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分子膜剂性能的评价,筛选出了适合河南油田中低渗储层的分子膜剂类型和浓度;室内实验结果显示,分子膜驱油在原来水驱基础上可以提高驱油效率10%左右,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井楼油田三区H3IV53层原油凝固点48~56℃,含蜡量26%~38%,地下原油粘度901~1052mPa·s,属高凝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采无法正常生产。针对这一开发技术难题,通过室内实验评价研制了高凝稠油驱油剂,在现场4口井应用取得成功,生产周期延长,周期产油量大幅度提高,实现了高凝稠油开采的技术突破。建议应用该技术动用井楼油田30×104t高凝稠油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化学驱的实施过程中,地层对驱油剂的吸附滞留是表面活性剂进入地层后含量损失的一种主要原因,为了减少驱油流体在地层的损耗成本而展开对驱油液体吸附抑制剂的研究。 方法以二氰二胺(DCD)、1-十八胺盐酸盐(OHC)为原料,基于亲核加成的原理采用熔融法在150 ℃下合成了一种针对驱油流体的吸附抑制剂OHCB,该表面活性剂同时具备强疏水基、强极性原子和阳离子基团,因此具有较强的占据黏土矿物表面吸附位点的能力。对其进行了红外吸收、紫外吸收、元素分析、质谱等结构表征,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其作为添加剂的最佳配比,并验证在最佳配比下对驱油剂AEO7的吸附抑制效果,以及该体系相较AEO7单一体系的静态洗油效率、乳化性及润湿性的变化。 结果OHCB抑制驱油剂AEO7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效果较好,在驱油剂与吸附抑制剂质量比为5∶1的情况下,抑制效果可达27%以上。 结论OHCB不仅具有较好的吸附抑制效果,且其加入使AEO7的静态洗油效率提升至27.3%、γcmc降至27.1 mV/m,CMC降至38 mg/L、油-水界面张力降至0.5 mV/m以下,对体系性能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并且相较于需要预吸附的牺牲剂,其使用更为便捷。   相似文献   

13.
ASP-foam(ASPF) is a system prepared by injecting natural gas into the conventional alkalisurfactant-polymer(ASP) system. Foam can be formed in the porous media by the interaction of gas and surfactant in the ASP system. With the ASPF system,oil recovery is improved as the interfacial tension(IFT) is reduced to a relatively low level,and the swept volume is enlarged. In this paper,four surfactants were evalua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FT between ASP system and oil and the foaming performance. Alkyl benzene su...  相似文献   

14.
用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的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在人造岩心上进行较系统的驱油实验,结果表明:(1)分子量越高,或浓度越大,溶液的增粘性就越强,驱油效率也越高;(2)当分子量和溶液粘度相同时,驱油效率随残余阻力系数的增加而提高;(3)当注入溶液的孔隙体积一样时,每吨聚合物的增油量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以岩心做的驱油效率实验为基础,用简便方法优选出适合河南油田的聚合物分子量为1430万,用量为320PV·mg/L。在河南油田面积为3.01km2的聚合物驱矿场先导试验中,经三年零二个月的试验,全区增油4.85×104t,提高采收率9.19%,每吨聚合物增油210t,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靖安油田ZJ2区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表现"低采出、高含水、递减大"的特征,油藏平面、剖面矛盾加剧,油藏水驱状况日益复杂,水驱油效率降低,剩余油分布状况日趋复杂,挖潜难度增大,油藏控水稳油形势日益严峻,调驱或三次采油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为此,根据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和流体特征,在广泛调研和室内实验评价的基础上,借鉴东部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开展微生物驱油技术试验,通过矿场实践有效提高了驱油效率和最终采收率,丰富了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稳产技术体系,为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牛心坨油田经过二十多年注水开发,存在油井含水上升快、水窜严重等问题,在该区块开展了弱凝胶调驱技术,取得一定的稳油控水效果,但在调驱现场效果评价方面经验较少,无法实现精细评价。为此,开展了调驱现场效果评价技术研究,包括液流方向监测技术研究、调驱剂各组分对胶体影响、成胶体系性能评价及调驱剂驱油效果评价等。这些评价技术在调驱现场施工过程中,有效指导了调驱配方及施工参数动态调整,提高了牛心坨油田调驱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黏弹性聚合物溶液对盲端类残余油的微观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了黏弹性聚合物溶液对盲端类残余油的微观作用机理,得出了在油湿状态下,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即随着聚合物溶液弹性的增加,盲端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有所提高;在水湿状态下,聚合物溶液不能提高不可动残余油的驱替效率,但能够提高可动油的驱油效率,即亲水岩心盲端状残余油若要流动,它必须先转变为可动油.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对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要趋势为注气开发,又以CO2混相驱居多。我国低渗油藏以陆上沉积为主,储量大且非均质性严重,油质较重黏度高一般不易达到CO2混相。为了降低驱油混相压力,在尽量少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驱油效率,找到了一类不溶于水但溶于超临界CO2及原油中的非离子低分子表面活性剂,通过研制复配及溶解性与降黏评价实验,找到了2种表活剂CAE、CAF。以细管实验为载体,采用高温高压配样器配置地层油进行驱油效率评价,筛选确定了一种表活剂CAE。进行溶解式驱替及段塞式驱替以确定表活剂CAE的最佳注入方式;进行不同浓度的驱替实验确定表活剂CAE的最佳注入浓度。研究表明:段塞式驱替为该活性剂的最佳注入方式,最佳浓度为0.2%;表活剂CAE在最佳驱替方式下与纯CO2相比可以提高驱油效率约13.13百分点。该研究为国内低渗透油藏相对有效地降低混相压力、提高驱油效率找到了途径,是我国低渗油藏注气开发研究中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宋芳屯油田筛选到了3株驱油微生物,将其复合培养后具有产表活剂、产酸、产气活性.运用检测接触角的方法,研究了细菌的代谢作用及产物对固体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具有剥离油膜的作用,并能使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向水湿方向改变,其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表活剂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糖和液体石蜡含菌培养体系的不同实验结果来看,虽然大体趋势是相同的,但液蜡的作用结果要好于糖.这是由于石英片的亲油性使它的表面覆盖一层液蜡,细菌因以液蜡为碳源而在其表面富集,进行在位繁殖产生局部高浓度表活剂所致.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和产物能显著改善原油粘度,但其代谢产物对蜡含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概况、微生物驱油机理,主要阐述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作用、携带、剥离油膜、生物气以及界面富集等,描述了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内源微生物采油工艺,指出了微生物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