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矿床地球化学是矿床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年龄测定是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三大核心科学问题,本文运用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部分斑岩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类型及来源和矿床形成年代,结合对斑岩铜矿的地球化学异常的概略分析,初步分析了矿床地球化学在斑岩铜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地球内部是一个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地球中超过95%的物质处于800℃和1GPa(相当于10000个大气压)以上条件下,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更是高达5000℃,360GPa。地球内部除了固态的岩石还存在着少量活动性较强的流体,这些流体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迁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火山喷发以及稀有金属成矿等。  相似文献   

3.
流体包裹体保存了地质环境中大量地质与地球化学信息,因此它是我们探索、了解相关地质过程的密码。随着分析技术的提高,包裹体研究作为地球化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作用中出现是普遍的,它担任着元素迁移的载体、化学反应的活化剂的角色。研究包裹体热力学方法主要是均一法、爆裂法和冷冻法,在地质过程中流体提供着重要的研究信息,包裹体被继续生长的主矿物所封闭,基本不受围岩物质的干扰,保留了当时古流体成分和形成环境。因此,流体包裹体在目前地球科学研究中是重要的依据,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石油勘探、地球内部的流体迁移以及岩浆岩系统的演化过程等地学领域,为解决一些地质问题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5.
震电效应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电效应是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地球物理效应。开展震电勘探研究是当今世界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一项崭新的课题。本文系统综述了震电勘探的基本原理,震电勘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震电勘探优越性,最后对震电勘探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油田开发后期中如何划分流体单元,并通过分析和研究地球化学,研究微构造、储层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硅质岩具有独特的物理与地球化学性质,能够较好地保留形成时的古地理、古环境和沉积相带等信息,可以为解决硅质岩的硅质来源、成因模式及沉积环境等地质问题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为找油、找矿提供重要指导与借鉴。国内外硅质岩研究主要集中在硅质岩沉积与成岩作用、成因类型、硅质源区和环境示踪等方面,研究手段主要有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分析等传统方法以及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阴极发光等新方法。阐述了硅质岩的岩相学特征及沉积成岩作用,总结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硅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现状,系统探讨了硅质岩不同成因模式及其沉积环境,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硅质岩研究工作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川西北地区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条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与流体包裹体特征,对川西北地区的成藏模式进行总结,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古岩溶的识别标志及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索国内外有关古岩溶的文献,列举了古岩溶的主要识别标志。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古岩溶和古岩溶岩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总结,主要讨论了古岩溶岩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通过古岩溶岩中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得出古岩溶形成过程中古流体性质、古水文条件等,对预测古岩溶储层以及与古岩溶有关的矿床的分布规律提供地球化学信息,从而有效地、经济地勘探和开发油气田和相关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化石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微藻因其光合作用效率高、含油量高、生长周期短被认为是制备生物燃料的良好原料。近年来,随着亚/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亚/超临界液化在微藻制生物油中的应用。本文着重介绍了亚/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微藻液化制生物油中的发展、优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流体包裹体作为研究石油地质的重要工具,对于研究油气的运移、成藏和成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流体包裹体理论研究、包裹体分析技术和方法的改进直接影响着油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的研究,综合分析研究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和荧光特性等对于更加科学地利用油包裹体测试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地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先进的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从分子地球化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烃类包裹体地球化学信息,通过对高邮凹陷沙埝地区烃原岩进行GC—MS、GC—MS—MS检测,探讨了油气形成和演化阶段及其勘探潜力,认为衣地区原始母源输入中具有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植物蜡质的双重贡献,但以高等植物蜡质在生源组成中略占优势,热演化程度不高,为低成熟一成熟原油。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换热工质已经不能满足工业的需要,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换热工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混合纳米流体作为单纳米流体的延伸,具有更全面更优越的性能。但是各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混合纳米流体的传热机制更加复杂,为了在实际中更好地应用混合纳米流体,所以研究影响混合纳米流体热导率的因素是必要的。介绍了混合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影响混合纳米流体热导率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董帅  耿朋飞  纪祥勇  李春曦 《化工进展》2019,38(12):5271-5278
微流体研究中,由于雷诺数较低,流体呈层流流动,流体混合主要依靠分子扩散,混合时间长,效率低,故流体混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声场激振气泡可以有效促进流体混合,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模拟研究了声场作用下气泡振动对流体混合的影响,探索了微尺度流体在声场激振下的流动特性,分析了微通道高度、入口速度、气泡间距及布置方式对流体混合的影响。结果发现,微通道高度较低时,气泡振动可以更好地促进流体混合;入口速度较小时,流体在气泡附近滞留时间较长,混合较为均匀;气泡半径较大时,旋涡扰动增强,混合效率提高;两个气泡的混合效果优于单个气泡,而气泡间距对混合效率基本无影响;微通道高度较低时,气泡同侧布置和异侧布置对流体的混合效果相接近,随着微通道高度的升高,两种布置方式对混合效果的差异逐渐显现,异侧布置具有更好的混合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该所和上海高压先进科研中心、美国卡内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实验室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发现了天然金刚石形成的新机制,为了解地幔中碳的赋存形式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天然金刚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主要途径包括星球撞击和巨大星球内部地质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地球上大部分金刚石来源于地表以下150~240km深度,C-O-H流体或熔体等流动性含碳相与地幔岩石中碳酸盐  相似文献   

16.
陈锋 《江西化工》2011,(4):185-188
化工生产涉及的物料大部分是流体,即气体或液体。气体或液体物料由一个设备转移到另一个设备,主要靠流体输送这一单元操作来实现。通过对流体输送装置的实训,了解化工生产中流体输送原理,掌握流体输送操作、离心泵性能测定、流体流动管路阻力测定和文丘里流量计的标定等,为后续单元操作训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在纳米粉体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纳米粒子的表面效应,用传统的干燥方法干燥纳米粉体时极可能产生团聚结构。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是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孔体积、较低密度和低热导率的块状气凝胶和纳米粉体的重要途径之一。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性质、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超临界流体干燥的工艺与设备及过程的影响因素,阐述了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超临界流体干燥过程的控制技术及注意点,为进一步加强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拓展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的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温高压合成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合成包裹体目前主要以石英包裹体为主,而作为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中重点研究的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鲜有合成方面的报道.本文利用高温高压釜在100MPa,350℃下促使方解石裂隙愈合合成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NaCl-H2O),模拟了包裹体的形成,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及显微测温技术对合成包裹体的成分、均一温度、盐度等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验证了合成包裹体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朱兴玲 《炭黑译丛》2005,(10):11-15
本发明涉及磁流变流体。磁流变(MR)流体是一种能在所施加磁场的影响下,使流动特性在约数毫秒时间内改变几个数量级的物质。类似的流体为电流变(ER)流体,这种流体在所施加电场的影响下,呈现改变其流动或流变特性的类似能力。在这两种情况下,引起的这些流变性改变是完全可逆的。  相似文献   

20.
周绍华  黄永华  耑锐  陈虹  高旭 《化工学报》2017,68(8):2991-2997
液化和凝固是流体系统工程中常见的两种基本现象。由于低温流体液化点和凝固点温度都非常低,给受控条件下观测流体的液化和凝固过程带来了困难。设计并搭建了基于G-M低温制冷机的流体受控液化和凝固过程可视化实验装置,并对氮气(44~80 K)、氩气(50~90 K)、氧气(50~90 K)3种低温流体的液化和凝固过程进行控制观测,获得了3种流体在一定温度下的相变过程的视频图像。实验结果表明,3种低温流体的凝固过程表现出较明显的固化行为特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