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化工》2014,(1):15-15
<正>日前,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了《2035年全球能源前景》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2035年,全球能源消费将增加41%;2035年人均能源需求将比2012年增加14%。期间所有燃料消费都将出现增长,增速最快的是可再生能源,将以年均6.4%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全球14%的电力产量将来自可再生能源,比2012年5%的比例有大幅提高。在化石燃料中,天  相似文献   

2.
《乙烯工业》2013,(4):15-15
国际能源署(IEA)27日首次在中国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和石油进口国。到2035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将比当前水平增长50%;人均能源需求增长40%,达到与欧洲相同水平。  相似文献   

3.
综合     
《国际化工信息》2004,(5):46-46
今后20年,全球能源消费将迅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比2001年增长54%。石油需求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天然气需求量将增加67%;煤仍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  相似文献   

4.
王宗凯  阳建 《中国化工》2012,(12):33-33
国际能源署(IEA)11月12日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预计,美国2017年将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2035年将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尽管近年来有关美国非常规油气开发将推动国际能源格局转变的论断早已不绝于耳,但这家国际能源机构对美国能源前景的预测堪称最为乐观。不过,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正>《BP》预计,在未来的20 a间,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天然气增长迅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强劲;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将翻两番,发电量增量的1/3源自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化石能源将依旧保持支配性地位,到2035年,全球能源增量的60%、全球能源供应总量的80%依赖于化石能源;届时,中国将消费世界能源总量的25%,并将在2032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体能源消费国,而中国的煤炭消费将大大放缓,年均增速仅为0.2%。2014年至2035年的全球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工》2008,(15):68-68
2008年6月底发布国际能源展望报告指出,在2005~2030年的25年内世界总的能源消费将增长50%,而增长最大的将来自发展中国家。据IEA2008国际能源展望报告的基准情况预测,除经合组织(OECD)以外的国家需求将增长85%,而主要由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组成的OECD将增长19%。报告认为,OECD以外的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为5.2%,而OECD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2.3%。IEA按基准情况分析认为,石油和其他能源液体预计继续供应整个能源消费的最大部分,但其所占份额将从2005年37%下降至2030年33%,  相似文献   

7.
综合资讯     
《国际化工信息》2006,(5):43-43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2002-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增加60%,如果政府不加以限制,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将占能源消费的80%以上。世界油气贸易活动频繁,欧洲、北美和亚洲日益依赖俄罗斯和中东,能源安全成为美国和欧洲地缘战略关注焦点之一。专家认为,能源安全的关键取决于能源品种结构、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制定强制性节能政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据2000年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在过去的20年里,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了50%;到2050年,全球能源消费还将增长50%到100%。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据2000年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在过去的20年里,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了50%:到2050年,全球能源消费还将增长50%到100%。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从资源、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新型能源是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英国石油公司BP在最新发布的年度《世界能源统计报告》中称,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增速为2.4%,比2006年2.7%的增速略有回落,但仍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这已经是连续第五年高于平均水平。2007年在日本能源消费下降0.9%的情况下,亚太地区能源消费增速超过5%约占当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量的三分之二。北美地区能源消费在经历了2006年的疲软后重新走强,  相似文献   

11.
2004/2005年度,全球化肥消费量比上一年增加4.6%,达到1.541亿t(折纯,下同)。预计下年度化肥消费增长幅度总体将降低0,9%,氮肥消费增加1.6%,磷肥(增加0.3%)和钾肥(减少0.2%)将变化不大,而去年磷肥和钾肥需求估计增加110万t,其中南亚增加90万t。化肥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为南亚(4%),东南亚增长3.8%,东欧和中亚增长2,8%,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将减少140万t,降低8,6%。2005/2006年度全球化肥消费预计为1.556亿t。  相似文献   

12.
王佩 《当代石油石化》2018,(8):10-16,33
当前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兴起,传统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综合各层面考虑,2035年前后全球很可能迎来石油需求峰值。从炼油业来看,世界炼油业诞生至今已有近160年历史,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小规模粗放型到大规模集约型的发展过程,呈现较强的周期性特征。结合石油需求峰值变化,从中长期来看,新千年至2035年前后可能是全球炼油业产能建设最后一个大周期。2035年之前,全球新增炼油能力有所放缓,但总体仍保持增长态势;2035年之后,全球难有大规模炼油项目投产,主要是一些小型或者低端落后项目改扩建以及精细化工项目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周三(1月20日)称,2009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8.3%。要在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这个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史立山在一个新能源论坛上介绍称,去年整个中国能源消费达到30亿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占90%以上,煤炭占70%以上。他表示,中国要实现2020年目标,到2020年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以上,  相似文献   

14.
《河北化工》2011,34(9):78-78
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近日发布了最新版《2030年能源展望报告》。报告称,至2030年,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天然气占全球能源的比例将从约20%增至约25%,将超过煤炭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新能源在全球能源中的比例将达到3%左右;全球液体燃料产量将增加,主要来源于非欧佩克国家生产的原油和天然气凝析液(NGLs)、加拿大油砂及生物燃料;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将增长5倍。  相似文献   

15.
2010年,西班牙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生物燃料(Biofuel)生产国家之一。2005年,西班牙政府制定了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Plan de Enerqias Renovables),打算投入230亿欧元(294亿美元)的巨资发展可再生能源,并于2010年使国家生物燃料使用量达到汽车消费总燃料量的5.83%。因此,西班牙一些公司陆续宣布计划建设生物燃料生产装置,同时计划在生物燃料研发中投入大量资金。  相似文献   

16.
国外要闻     
7月2日,BP、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在京发布最新《BP世界能源统计》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据统计,2006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速为0.7%。创2001年以来新低。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近6.7%、天然气消费增长20%。全球石油总产量增至8170万桶/日,中国成为全球第5大产油国。  相似文献   

17.
正发展清洁能源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预计将占到全球新增产能的一半,但煤炭依然是印度和中国电力生产的主要能源,而在美国和欧盟中的重要性则在逐渐减弱。在到2035年期间,2/3改善能效的经济潜力还没有开发出来。如果实施了相应的能效措施,预计到2035年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减少一半。但目前全球能源供应的碳强度和1990年的水平相当,整体上没有进步。德国水泥工业的能源需求总量自1990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化,但这些年来,替代燃料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工》2009,(3):73-74
摩根大通银行说,由于全球经济疲软,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今年将生产5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比2008年的天然气产量减少2%。  相似文献   

19.
《化工时刊》2012,(4):26-26
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Pew Charitable Tmsts)2012年4月11日发布报告称,2011年中国的清洁能源总体投资水平仅增长了1%,总计455亿美元,远远低于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速度,3年以来第一次从G20国家榜首下滑至第二名。这份报告分析了全球领先经济体(G20成员国)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状况,  相似文献   

20.
《化工文摘》2006,(3):14-14
偏远地区的天然气能源占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能源总量的30%-50%。利用天然气液化(GTL)技术,这些能源均能转变为液体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