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锈钢复合管液压胀接装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不锈钢复合管液压胀接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利用SolidWorks对管翅式机油冷却器建模,使用ANSYSCFX仿真软件对管翅式机油冷却器的温度场进行模拟仿真,结合试验结果分析并讨论了风速和温差对管翅式机油冷却器传热的影响.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表明:空气侧温度和油侧温度差值与散热功率呈线性关系,差值越大管翅式机油冷却器的散热效果越明显;迎风面垂直方向风速与散热功率也呈线性关系,风速越大管翅式机油冷却器的散热效果越明显.利用MATLAB对已有的进风口风速、进油口温差以及对应的散热功率进行曲线拟合,得到进风口风速和进油口温差变化与散热功率的关系式.通过试验结果与计算仿真的数值模拟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管壳式换热器的胀接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军 《压力容器》2001,18(3):58-59
管板和换热管都是换热器的主要受力元件 ,二者之间的连接处是换热器的关键部位。胀接是实现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一种方法 ,胀接质量的好坏对换热器的正常运转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 ,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胀接工艺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就该工艺技术做了介绍。   1 胀接形式及胀接方法胀接形式按胀紧度可分为贴胀和强度胀。贴胀是为消除换热管与管板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 ,其作用是可以消除缝隙腐蚀和提高焊缝的抗疲劳性能。强度胀是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胀接。贴胀后胀接接头的抗拉脱力应达到 1MPa以上 ,强…  相似文献   

4.
换热器的液压胀管研究(一)—胀接压力的确定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本文用弹塑性理论对换热器液压胀管压力进行分析,导出了液压胀接后残余接触压力与胀接压力成正比的关系。提出了换热器液压胀接时胀接压力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强 《压力容器》1992,9(5):75-78,74
1 前言在目前国内制造的中、低压锅炉及换热设备中广泛应用胀接技术,其方法有机械、爆炸及液压胀接等。而尤以机械胀接最为普及。国内多采用固定式胀管器即胀接长度等于胀珠长度。随着管板、锅筒厚度的增大,采用此法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弹塑性理论,研究了轴向载荷对液压胀接接头残余接触压力分布的影响,提出了液压胀接管板的最佳开槽位置应根据轴向载荷的性质来确定的建议,导出了接头最大理论拉脱或压脱强度的表达式。分析表明,当管板厚度较大时,工程拉脱力的计算公式与理论值存在较大的误差,在胀接接头的管子受拉时,工程计算公式偏于冒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胀接压力、胀槽数量、胀槽尺寸对管板胀接接头的拉脱力影响。结果表明:双槽结构的管板在胀槽的数量增加1或2个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提高拉脱力;槽宽度适当增加,拉脱力也随之增大;最终确定产品胀接压力为270MPa。  相似文献   

8.
史君林  陈毫  文华斌  陶静 《机械设计与制造》2022,377(7):159-163+168
随着工业产业的飞速发展,工业中的换热器服役环境越来越苛刻,其管接头连接可靠性至关重要。以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接头为研究对象,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液压胀接过程,对换热管管接头进行了蠕变分析计算,探讨了不同蠕变工况下换热管与管板接触面上残余接触压力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换热管与管板的过渡区是接头脆弱部分,接头在高温工作下随时间延长发生蠕变,残余接触压力先迅速降低然后趋于平缓,液压胀接接头性能在相对低温时受蠕变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与温度成正相关,在相对较高温度时出现蠕变饱和现象,蠕变效应不再明显增大。研究可以为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及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顺序对换热器胀接质量的影响.采用胀接参数化模拟研究方法对液压胀接进行可靠性研究,建立换热管-管板胀接的弹塑性参数化几何模型,对换热管-管板不同的胀接顺序进行研究,得到换热管残余等效应力、残余接触面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保压阶段胀接顺序为外-中-内的等效应力最小;完全卸载后,胀接顺序为外-中-内的残余等效应力最小,残余接触面应力最大;胀接顺序为外-中-内时的胀接质量最好;胀接顺序不同时,同一结点处胀接压力卸载以后,对相邻换热管的紧密性和拉脱强度影响较大,距离管板越近,残余等效应力越大.研究结果为换热器最佳胀接性能优化及胀接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换热管与管板接头是换热器中最容易发生失效的地方。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接头的可靠性一直是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受到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液压胀接技术是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换热管与管板接头胀接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分析、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其理论分析的模型主要有换热管是单管,管板是无限平板模型和单管套筒模型。有限元分析模型主要有平面应力模型或平面应变模型、2D轴对称模型和3D模型。实验研究包括拉脱实验(压脱试验)、密封实验、应力腐蚀试验、X光衍射试验和应变测量等。通过这些试验来分析不同结构参数下胀接接头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能和胀后残余应力,并与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核一级设备稳压器套管孔的冷装是核产品制造的关键工序,介绍冷装前孔的加工要求、形位公差、孔的加工刀具、孔加工的切削参数和加工工步。研磨前要请专业检测人员测量孔径,包括孔的整个长度,尤其是孔的入口和出口处是不完整的,需要重点测量,这样就可以得知内孔的圆度和同轴度,圆度和同轴度是选择研磨棒尺寸的依据。介绍研磨的加工特点、研磨的经济精度、研磨棒的材料性能和结构、研磨的操作方法和研磨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以后加工此类产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依据液压油变劣的特征,分析了外界环境对液压油性能影响的原因,阐述了液压油对液压系统的副作用,并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基于S7-300 PLC和WinCC的机油冷却器检测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西门子S7-300 PLC作为主控元件,完成高智能化逻辑计算和控制任务。使用WinCC组态软件制作检测系统的监控画面,可以设定系统参数和显示运行情况等。整套系统完成了对机油冷却器重量、高度、平面度、泄漏率的检测,产品打标,扫码校验,分拣回收和数据管理等,具有检测频率快、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模块化设计、集成度高的优点。现场实际检测运行证明,该系统设计正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混凝土泵车专用可降解液压油的研制.它采用Ⅱ类基础油/加氢精制茶油和聚α-烯烃(即PAO)复合而成的基础油和不含ZDDP的复合添加剂调和而成,具有可降解性以及良好的抗磨减阻性能,满足混凝土输送泵车各液压系统苛刻的使用要求,延长了换油期.  相似文献   

15.
液压油(液)产品规格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液压油在工业润滑油中是用量最大的一类,占工业润滑油用量的一半以上。随着设备的引进及国内的机械设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使用液压油的设备工况日益苛刻,进而对液压油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液压油产品规格发展现状.对正确选择液压油、保障设备的润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液压油的产品分类、规格发展作一阐述,以方便用户更好地选油和用油。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微流体芯片技术提出了一种液压油微传感器.微传感器由内嵌硅钢片的平面电感检测线圈与对置硅钢片构成.电感检测模式下对金属颗粒进行检测,电容模式下检测水滴与气泡,实现了对油液中铁磁性颗粒、非铁磁性颗粒、水滴、气泡4种污染物的区分检测.通过实验证明新型结构的微传感器在电感模式下对金属颗粒检测精度的提高,并可以检测到油液中2...  相似文献   

17.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液压油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液压油性能的因素很多。包括诸多不可量化的因素。针对目前对液压油性能的评价一般仅局限于对液压油的污染度等理化性能进行评价,提出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液压油的理化性能指标、模拟性指标、性能试验指标3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液压油性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车辆用液压油的质量要求和引起其质量劣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为保障车辆液压系统中液压油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和延长液压油使用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工业物料仓经常发生物料堵塞,传统处理设备大多以电动机或压缩空气做直接动力源,其驱动能力及可靠性均不够理想。本文采用液压传动技术设计一种新型料仓自动清堵装置,具有可靠性高、清堵效果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孟五洲  李志军 《机械》2010,37(9):37-38,57
目前故障智能诊断面临的难题一个是典型故障数据样本的严重不足,另一个是故障特征知识的发现问题。针对用一般的神经网络对水轮机尾水管中的涡带形状进行分析时,存在过拟合现象而不能正确确定尾水管中涡带形状的问题,采用自组织网络中的学习矢量量化网络(LVQ网络)对尾水管中涡带形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相应算法简单,分析结果比较客观,能够融合于水轮机的故障诊断系统中,可以在控制水轮机的稳定运行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