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以意大利历史城镇科莫市过去300年中的城市发展进程作为样本,研究一个城镇在保存历史文脉的前提下,空间系统结构的增长模式。并在大量测算数据的基础上,指出城市演变过程中空间网络的动态特性以及回归值的存在。以此量化解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机制,同时为设计师理解城市的传统空间特质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2.
3.
作为考察公共自行车使用行为特征和机制的系列研究的一部分,以上海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选择模型分析方法,着重研究在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前后人们的出行行为变化以及影响其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原因.发现人们使用公共自行车后,出行频率略有增加,出行距离长于预期,但是时间节省效果总体不明显.多数公共自行车使用者将公共自行车作为步行、公交以及私人自行车的替代方式;仅少量出行转换自小汽车、助动车/摩托车或者黑车.人们转换到公共自行车方式的最主要原因是方便,其认可度远高于节省时间和锻炼身体.以包含和不包含公共自行车的出行链为备选项的选择模型映证了公共自行车特征要素对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力显 相似文献
4.
街道作为连续、大规模、多属性网络系统,通过对其网络测度体系的精细刻画,有助于精准把控存量更新中规划干预方向,同时,网络类型划分模式也可指导街道精细化设计策略。将居民移动、交往与生态行为作为内核,以完整街道理念为介质,多属性街道网络要素为保障,建立涵盖交通、社会与自然的多属性街道网络测度体系。选取大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主成分分析、案例对比与聚类分析,评价不同属性街道网络特征。研究发现,交通便捷型网络在密度、形态与公交站点邻近度等方面水平相对较高,可保障移动行为的安全需求,与安全街道目标相契合;社会服务型网络在区位优势、功能复合与界面质量等方面水平较高,可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交往行为的丰富诉求,与活力街道目标达成共识;自然主导型网络的蓝绿水平与可达性相对较高,可引导生态行为发生,与绿色街道目标更加匹配;而欠缺型网络在交通安全、社会活力与环境品质等方面严重不足,亟待通过提升站点邻近度、功能配套与绿化品质等措施来改善街道网络质量。最后,为城市更新背景下街道精细化设计与盘活存量中街道网络合理性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合跨城手机信令和人口数据,区分高频与低频城际出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比较不同频率关联网络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上海市的空间分布异质性,通过基于重力模型的泊松回归估算解析分布模式和形成机制,并分析不同频度、不同空间层面的关联网络嵌套对邻沪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低频关联网络嵌套重叠部分的边界效应和低频关联的蔓延加飞地特征,城际与市域关联网络叠合形成多层嵌套式空间结构;城际关联符合泊松分布模式;高、低频重叠区块具备一体化发展物质空间条件,上海市新城具有衔接作用,以期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项目应城市发展需求而生,项目初期遭遇“邻避效应”,要求建筑做到“去工业化设计”。从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立面控制等方面对项目进行阐述,分析了在自然语境中,如何对工业建筑进行“去工业化设计”,以及如何创造环境友好、因地制宜的新时代工业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9个不同等级实体商业中心为研究对象,探究消费出行视角下城市实体商业中心的服务空间特征。使用互联网位置服务数据,测算消费出行的空间范围,通过数据挖掘估测消费出行目的为体验性、非体验性,进而比较商业中心服务空间特征。首先,消费者来源地空间范围特征上,同一个商业中心的体验性消费的空间范围明显小于非体验性消费;不同等级商业中心之间比较,非体验性消费空间范围等级差异显著,体验性消费空间范围差异较小,且与中心等级不一致。其次,消费者来源地空间模式上,同一个商业中心的体验性消费空间聚集度比非体验性消费更高;不同等级商业中心之间比较,等级低的商业中心,体验性、非体验性的聚集模式差别明显。认为商业中心服务体验性、非体验性消费的空间特征差异显著。在当前社会经济趋势下,实体零售业态中体验性消费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实体商业中心体系规划原则和方法需要做出改变和应对。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传统院落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核心特征,并就当前人居空间营建中采用传统院落组织的方式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及地域特征的人居空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理论备受生态修复的关注,但是其对接规划的关键环节——应用于空间落位的分析评价方法仍是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定量(CiteSpace)与定性的文献分析法,追踪空间分析应用于NbS的研究进展,包括应用场景、技术方法、尺度等。结果显示,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生境状态和压力评价;研究场景多涉及水环境和城市更新等场景;空间分析的技术方法包括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水文模型、景观指数、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等。相关研究多关注城市及以下尺度,但在不同尺度下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有较大差异。基于分析结果可知,为使NbS理论更好地应用于生态修复的空间决策(1)应根据NbS的步骤及范式,针对性地选择空间分析方法;(2)令NbS的空间分析主动对接“双评价”等其他规划技术模块;(3)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NbS空间分析,并加强对生态修复“需求端”的空间评价,重点考虑所涉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需求偏好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国内外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的分析,同时基于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空间结构导向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理念,分析空间导向的需求、空间结构和增长边界两者的互动路径,以及实现结构引导的思路.并将这一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杭州市的案例研究中,在发展规模判断的基础上,探讨宏观层面的空间结构,结合具体划定方法,划定刚性与弹性城市增长边界.进一步探讨总结了与空间结构长效引导结合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要点,包括以构建良好的空间结构为前提,以定量方法的深入研究为核心,以刚性与弹性城市增长边界并举应用为落脚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以建成环境为投资对象的“空间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空间被视为最理想的空间生产对象,在资本的运作下持续遭遇侵占和割裂,日渐淡化了服务大众的公共属性。文章提出将生态网络作为一种捍卫城市空间特色的“空间工具”,超越当前“空间生产”的局限性,站立更广阔的时空维度进行理性思索与科学建构,引导一种内涵式的特色空间“生产”方式。结合安徽省域范围内的山地型、丘陵型和平原型三种类型城市(宁国市、淮北市、淮北市),基于历史层积回溯城市变迁脉络,探寻城市长久以来的“自然记忆”与生态适应性,进而通过积极的网络演进策略与自然建构手段,在生态自组织与空间他组织的交互演替中构建由多元生态空间共同构成的网络化生态空间体系,并阐述了利用该体系积极干预城市空间形态,引导塑造特定类型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逻辑。研究探索了一种从非建设用地着手,建构建设用地的良好结构与形态的空间增长方式,以促进城市整体形态与生态环境大格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将明晰的结构单元视作基本的空间细胞,由内在的逻辑秩序对应空间生长规律,在人的使用需求以及植物生长的叠加下,赋予建筑持续“生长”的可能性,以此回应日常的风景和寻常的城市场地,构筑人造环境与自然对话的全新样本。 相似文献
14.
该博士课题探讨了中国新邻里规划中自然过程的应用,旨在为建筑师提炼出能更好地在设计前期结合自然的方法,并有助于提出更具推论性、更地方化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自然过程的思想,是一种基于场所的城市设计的方法,可以理解为对场所的地貌、水文、气候以及生态环境作出敏锐的解读和回应。通过分析图和对中国两个邻里尺度规划的案例研究——一个是斯米特-汉莫-拉森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无锡居住区项目,另一个是北京清城华筑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的曹妃甸生态城的商业园区——博士课题将自然过程当作组织建筑形式的要素进行研究。该课题在知识生产的实践背景下,以应用研究为依托,由斯米特-汉莫-拉森建筑事务所与哥本哈根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中心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都城选址具体情况的考察表明,对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汉之后)而言,在决定都城选址的各种非自然因素中,军事因素一般是首要的,经济因素是相对次要的。 相似文献
16.
<正>工作背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的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制度有助于及时发现国土空间治理问题,有效传导国土空间规划重要战略目标,更好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和动态维护。按照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出台《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认真抓好<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55号)要求,各地市充分落实和完善“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规划实施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问题也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对宁波东部新城中央公园的地下空间进行采光设计方案的模拟分析,解决了在进行地下空间自然采光设计中如何平衡效果与效益的问题,也通过在宁波项目中以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验进行工程实践的经验和总结,为今后利用计算机辅助模拟建造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美术馆设计应该有某种既定的原则吗?在一个确定的中国上下文中,本文尝试评估影响美术馆设计的方方面面.它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此时""此地"的美术馆设计,美术馆的文化定位,展览策略,通达性,建筑形象和建筑程序的关系,"景观",设计的经济性,未来改建的可能,以及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