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伺服控制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搭建了以TI公司TMS320F2812DSP为主控制芯片的数字伺服控制系统平台,采用了电流、速度、位置闭环控制策略,在控制算法上应用经典的PID控制。给出了该数字伺服控制器的功能,硬件设计及软件设计流程。经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具有控制精度高,灵活性好,可靠性高,对环境因素不敏感等特点,完全满足了复杂环境下对伺服控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性能天线伺服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伺服控制器是天线伺服控制系统的核心环节,经典的PID控制算法在整定时整定出的积分环节参数较大,很容易出现积分饱和,造成控制精度的降低;另一方面伺服系统中伺服控制器与主控计算机通过低速的ISA总线进行通信,无法满足控制器进行复杂的位置控制运算所要求的实时大信息量的数据传输.为此提出了伺服控制系统中采用滑模控制算法,减少了外部干扰和内部可变参数对系统的影响,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同时采用PCI总线通信,运用FPGA实现设计,数据通信能力显著提高.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了积分饱和所造成的控制精度降低,加快了系统响应速度,提高了伺服控制器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光电设备的伺服控制系统存在的集成度差、价格昂贵、故障率高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FPGA(EP1C12Q240C8)和DSP(TMS320F2812)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元件的伺服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数字化控制算法,模块化设计思想,在FPGA内部完成复杂的时序和逻辑设计,实现了对选用直流力矩电机作为执行元件的光电经纬仪的伺服控制;经实际运行证明,该设计方案完全能实现光电经纬仪所要求的跟踪性能,满足高精度要求;在某型号经纬仪改造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相关研究所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伺服控制器产品大都采用16位DSP作为中央处理器.鉴于16位DSP目前的处理速度和字长的限制,较难实现复杂的数学算法和更高的控制精度.本文实现了以32位DSP TMS320F2812为核心的高速高精度的伺服控制器的硬件设计,以及在DSP/BIOS多任务实时内核之上的系统软件设计.最后,经过与16住伺服控制器的比较,给出该系统在蓝天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中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基于TMS320F2812芯片的直流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位置、速度双闭环的控制结构和增量式PID算法,以满足快速性、高精度以及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伺服控制系统的DM9000A以太网接口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以太网控制器DM9000A,实现DSP+FPGA伺服控制系统的100M以太网接入.介绍了DM9000A的功能原理,给出了该器件与TMS320F2812 DSP的硬件连接方法、软件初始化及数据收发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DSP和ARM的光电跟踪系统伺服控制器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光电跟踪系统伺服控制高精度、高实时性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TMS320F2812DSP和LPC2214ARM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双CPU伺服控制器,利用LPC2214完成外设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外设的管理、系统时序协调、人机接口等功能,DSP实现电机控制算法.详细介绍了控制器结构和主要硬件模块,并给出了软件设计流程.野外跟踪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预定运动目标,达到了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本身具有非线性以及参数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很难使力伺服系统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给系统的控制及仿真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研究设计出模糊PID控制算法,并在实际的力伺服控制系统中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控制精度高且稳定性好,满足控制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液压伺服控制系统为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C8051F单片机的液压伺服智能PID控制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具有控制、数据采集和通讯等功能,可以实现伺服系统的位移、载荷和应变三参量控制,控制系统通过RS232与上位机进行交换数据,从而实现系统的控制和监测。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当前某小型随动系统控制下功能单一、精度较低的问题,介绍了一种采用无刷力矩电机的伺服控制系统.进行了基于TMS320F2812的随动系统设计.依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机械结构参数建立了伺服控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与分析.最后对该伺服系统进行了基于Matlab软件的伺服控制仿真,并在仿真试验环境下对控制效果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与设计要求基本符合的结论.该控制方式下系统的最大加速度可达80°/S2,而跟踪的方位误差可以有效控制在0.1°下,完全能够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