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中残余奥氏体的优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处理是改变钢材组织性能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温加热和急速冷却的淬火过程,能使钢材的微观组织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可是淬火过程并不能完全将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仍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遗留下来,通常以A′_r表示。钢中A′_r的多少对钢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A′_r量大于10%以上时会显著降低滚动轴承及齿轮的接触疲劳寿命,特别是对工具钢,  相似文献   

2.
采用盐浴炉对硅-锰系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进行了Q&P工艺处理,研究了分配时间对热处理后试验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以两种形态分布在不同位置,一种是以薄膜状分布在马氏体板条间,另一种是以块状分布在原奥氏体晶界处;在300℃的分配温度下进行较长时间保温能取得较好的强塑积,随着分配时间的延长,试验Q&P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均不断增加,分配时间为1 200 s时所得试验钢的强塑积最高,可达37 300 MPa.%以上。  相似文献   

3.
利用金相显微镜对螺旋锥齿轮磨削表层金相组织特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齿轮磨削表面的金相组织为针状马氏体+碳化物+残余奥氏体,心部的组织为板条状低碳马氏体+铁素体+贝氏体。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螺旋锥齿轮表层金相组织的影响规律,根据极差分析得出了磨削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螺旋锥齿轮小轮凹面磨削工艺参数为磨削深度ap=20μm、砂轮速度vs=35.2m/s、齿轮进给速度vw=0.073m/s时,残余奥氏体量Ar=15.6%,针状马氏体晶粒级别为2级,平均疲劳寿命可达6.0×104次,此时螺旋锥齿轮组织性能最优,可提高齿轮抗疲劳性能和耐磨性。建立了螺旋锥齿轮残余奥氏体量的回归数学模型,计算值和试验测量值相对误差最大绝对值为14.3%,说明该回归数学模型较为有效,其计算结果与残余奥氏体量的试验极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一、临界冷却速度在c曲线中,我们知道,“鼻尖”处的过冷奥氏体孕育期最短,它表示过冷奥氏体在此最不稳定,最容易进行分解而转变成非马氏体的其他组织。我们若想获得马氏体(以“M”表示)组织,必须把处于高温奥氏体状态的钢,以一定的冷却速度顺利通过这个“鼻尖”危险区域,让过冷奥氏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残余奥氏体对WC-钢复合材料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此类复合材料的基体组织为回火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时,其强韧性随着残余奥氏体量的增加而提高。这是由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引起断口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缘故。但是,残余奥氏体量愈多,残余奥氏体的含碳量愈高,引起的回火脆性愈严重。残余奥氏体对WC-钢复合材料强韧性的影响,因马氏体状态及应力状态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面齿轮磨削表层金相组织特征,通过检测分析发现:面齿轮磨削表面的金相组织为细针状回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粗大碳化物,心部组织为粗大的板条状回火马氏体。采用基于二阶响应曲面法建立了面齿轮残余奥氏体量预测模型,根据试验结果,采用最小二乘估计得出回归系数,对回归方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二次响应曲面法预测模型回归显著,置信度高,可以用于进行加工前的磨削参数选择,以达到对残余奥氏体量进行预测和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高强不锈钢双联行星齿轮磁粉检测时发现的轴向针状线性磁痕问题进行分析,并采用磁粉检测方法对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材料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异常磁痕不是开裂或发纹类等缺陷引起,而是在基体马氏体组织中出现的残余奥氏体偏析导致。固溶时效过程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残余奥氏体的偏析,且在标准固溶时效后,提高固溶温度能够减少或消除逆变奥氏体,提高时效温度对组织无影响。实验结果对航天器超强不锈钢齿轮磁粉检测中的磁痕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C曲线的分区在C曲线中,其实共有五条最主要的线(见图2-1)。共中有两条是曲线:Ⅰ示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Ⅱ表示过冷奥氏体转变结束线。有三条是水平直线:A_I为高温奥氏体临界点,M_s为马氏体转变开始点,M_z为马氏体转变终了点。在图上乍看起来,三条直线因为都是横直线,只表示各自的温度高低,没有时间  相似文献   

9.
承受化学热处理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及耐磨性能,是判断齿轮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关于残余奥氏体对疲劳强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国内外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最近几年来,国外关于钢中残余奥氏体的作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总的趋势认为:针对不同零件,不同使用条件,控制合理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对性能的影响是有利的,可以显著地提高零件的寿命。残余奥氏体对表面硬化钢疲劳性能的影响是很  相似文献   

10.
建立42CrMo钢齿轮模型,采用Sysweld软件模拟了在分级淬火过程中轮齿的组织分布,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硝盐溶液中冷却至表面温度约为175℃时,轮齿组织中的贝氏体含量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次表层的马氏体含量最高(90%,面积分数,下同),其次为心部的(66%),表面的(58%)最低;在分级淬火冷却结束时,轮齿表面组织由90%马氏体和10%残余奥氏体组成,心部组织为66%马氏体和34%贝氏体;试验测得淬火后轮齿表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约为7.5%,心部马氏体和贝氏体的含量分别约为69%,31%,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1.
变速器和车桥等部件中的传动齿轮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核心部件,齿轮的组织性能的检验是其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本文就重型汽车渗碳齿轮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碳化物评级、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评级、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表面和心部硬度等检验方法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可为重型汽车用渗碳齿轮的设计、制造及检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1标准中的有关问题 (1)标准中马氏体级别图本身存在的问题 在QC/T 262-1999《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标准中规定:马氏体等级按其针状大小分为八个级别,评定马氏体级别和评定残余奥氏体级别一样,共用一套标准图片(400×8张),都以在1~5级内为合格.  相似文献   

13.
对8Cr4Mo4V轴承钢试样进行尺寸稳定处理,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阶段的组织,并测定热膨胀系数和升温期间的热流变化,分析相变的温度区间及其对尺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处理过程中马氏体回火使尺寸减小,残余奥氏体转变使尺寸增大,马氏体分解使尺寸减小。一次稳定处理时,轴承钢中马氏体回火及马氏体分解占主导,导致尺寸减小;二次稳定处理时,残余奥氏体转变占主导,导致尺寸增大;三次稳定处理后,尺寸变化量较小,尺寸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4.
对于齿轮类零件,由于其价格较贵,不宜每炉部切割成品检验,特别是尺寸较大的齿轮。为了检验,渗碳淬火回火后的金相组织,如渗层深度,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的大小、多少,游离碳化物的形态、数量以及分布状态等,一般规定,在渗碳(或碳氮共渗)时,随炉放入与齿轮同材料、同模数的试样一块。试样是由制齿时出现的废品切制而成的,每个包括三个齿,用齿块  相似文献   

15.
我厂生产的各类小模数齿轮,大都经过调质处理,以便改善和提高齿轮的机械性能。但由于实际操作不当,引起淬裂,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避免和减少这一缺陷,我们除对各工艺过程严格控制以外,更注重了马氏体相变温度(Ms)这一因素。我们知道,Ms表示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从C曲线(T·T·T)上可以看出,当以极快的冷却速度(大于临界淬火速度)将奥氏体过冷到Ms点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铁素体加马氏体及奥氏体加马氏两类双相钢中软相(铁素体、奥氏体)的相硬化及硬相(马氏体)的相软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软相的硬化与硬相的软化是双相钢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中,铁素体相硬化的原因是,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由于体积效应致使铁素体产生塑性变形,造成较高的位错密度,从而提高了硬度。马氏体相软化的原因较为复杂;双相钢中马氏体内孪晶数量较相同含碳量的单相马氏体为少;马氏体靠近铁素体处位错密度偏低;在马氏岛内存在一些不规则形状的铁素体微区,也是造成马氏体实测硬度偏低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朱孝录 《机械传动》2021,45(9):112-118
齿轮的内在品质是由齿轮的材料品质、锻造品质和热处理工艺品质等所决定的.约有35%的齿轮的失效与齿轮内在品质太差有关.主要论述了渗碳淬火齿轮内在品质的部分项目(表层脱碳、内氧化、粗大马氏体、碳化物组织、非马氏体组织、黑色组织、残余奥氏体、晶粒度等)对齿轮强度和寿命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多数以试验结果的数据表示.用5种材料渗碳淬火齿轮的R-S-N曲线试验结果数据(齿轮脱碳层深度0.2~0.3 mm时,齿轮的弯曲疲劳极限应力σF lim降低23%~50%),说明了齿轮表面脱碳对齿轮弯曲疲劳强度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凡  王传雅 《机械工程材料》1995,19(6):10-11,54
研究了两相区加热对45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及淬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完全奥氏体化加热相比,两相区加热使过冷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的转变提前,而向马氏体的转变推迟,两相区加热使钢的淬透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模具钢淬火组织为马氏体 碳化物 残余奥氏体,处于不稳定和膨胀状态,若回火不充分,内应力未消除,仍保留较多残余奥氏体,在磨削过程中因磨削热作用,转变成马氏体组织,体积发生膨胀,产生新的内应力。其次,在磨床削模具时,对模具既是压力,又是拉力,产生的机械拉应力均集中在表面,当  相似文献   

20.
针对马氏体球铁,研究了不同残余奥氏体量对两体磨损试验和冲击磨料损试验的影响。结果表明,残余奥氏体对耐磨性的影响与磨损机制及加载方式有关:当静载荷时,残余奥氏体对疲劳机制控制的磨损耐磨性有利,而对切削机制控制的磨损耐磨性的影响不大,;当冲击载葆尤其当冲击载荷大时,残余奥氏体的存在对耐磨性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