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属铁沉积对催化裂化催化剂反应性能影响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健 《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8,18(1):1-4
利用不同铁沉积量催化剂的催化裂化反应实验数据,通过模型方程确定和模型参数的估计,建立了反应转 化率,焦炭产率,氢气产率,液化气产率和干气产率与催化剂铁沉积量关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运用已经建立的催化裂化反应的数学模型和模型边界条件及求解方法,结合炼油厂工业提升管的实际操作参数,模拟预测了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内催化剂颗粒的流场特征和原料油反应产物的浓度及气粒两相平均温度的沿程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原料油射流的影响,提升管反应器内催化剂颗粒的流动特征非常复杂,在喷嘴附近的催化剂颗粒存在明显的滑返混,裂化产物浓度沿提升管存在非均匀分布,气粒两相间温差在喷嘴附近显著,在中上部 相似文献
3.
鉴于我国成品油市场柴油短缺,汽油烯烃高的特点,为灵活调变催化裂化柴汽比,并降低汽油烯烃含量,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套管式提升管反应器形式.实验考察了餐管流化线速对内外管床层密度、固体颗粒速度的影响,研究了固体颗粒在内外管流量的分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结构可以实现催化剂在内外管内流量的灵活调变,外环内催化剂质量流量百分比可以在24.5%~44.3%范围内调节. 相似文献
4.
环保法规对汽油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目前我国车用汽油的有害物质控制标准要求限制烯烃含量、硫含量和芳烃含量,其中烯烃含量要求不大于35v%,芳烃含量不大于40v%,苯含量不大于.25v%,硫含量不大于800PPm,该标准已于2003年7月1日在全国实施。从目前汽油质量标准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烯烃含量进一步降低的同时,辛烷值的提高和硫含量的降低也会很快成为新的标准要求。预计2005年后,特别随着2012年的"绿色奥运"的日益,临近,汽油质量将实行更严格的欧洲III排放标准,烯烃要求含量在20v%以下,辛烷值在95以上,同时,硫含量要求更低。 相似文献
5.
有关下行床反应器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是石油化工、煤化工及生物质加工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实验设计了用于下行床高温裂解系统的固体物流控制器,并建立冷模装置。研究了压差、下行床进风量及开度等因素对固体循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的非机械式固体物料控制器(加料板)在固体循环量低于700kg/(m2·s)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反应的机理及动力学,着重讨论了原料的选择、预处理、所用催化剂及醚化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并对国内外各石油公司的醚化工艺做了简单说明,同时对我国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利用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考察了提高原料掺炼量对催化裂化行为及产品主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掺渣量,原料密度、粘度增大,难以裂化的重组分含量增多,使得原料油雾化、汽化的效果变差,裂化产物中焦炭、氢气产率增加,催化剂再生烧焦的难度增大;原料油中重金属及硫、氮含量升高,导致反应的转化率及选择性下降,轻油产率减少;裂化产物中汽、柴油的硫、氮含量有所升高,酸度增大,产品精制的苛刻度增加。增大剂油比,提高反应温度可以改善原料油的雾化、汽化效果,对改善裂化产物的产品分布有利。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颗粒物性对循环床提升管中气固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以空气 -沙子为气 -固体系 ,采用光纤探头测试了Φ 10 0mm× 10m循环床提升管中的局部颗粒浓度 ,并与FCC颗粒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粗重颗粒 (沙子 )无因次浓度的径向分布及其沿轴向的发展与细颗粒 (FCC)有明显的不同 ,重颗粒无因次浓度的径向分布沿轴向没有明确的相似性 ,环核流动结构也发生变化 ,其环区缩小 ,核心区扩展到边壁处附近。采用间歇指数 (IntermittencyIn dex)对提升管内气 -固混合程度进行的定量描述表明 ,随着床层高度的增加 ,间歇指数逐渐减小 ,径向分布更加均匀 ;在相同Gs1.2 /Gg2 .0 条件下 ,确定截面上间歇指数的径向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研究石油炼制工业中转统催化裂化工艺普遍存在油品质量不高的不足的问题,综述了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介绍了两段提升管技术的现状与改进,阐述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在石油炼制工业中的改善产品分布的重要作用及其优势,总结了两段提升管技术在进料方案、装置优化等方面的现状及应用.为石化行业催化裂化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反应的机理及动力学,着重讨论了原料的选择、预处理、所用催化剂及醚化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并对国内外各石油公司的醚化工艺做了简单说明,同时对我国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双氧水与乙酸为氧化剂,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氧化脱硫。按正交设计方法考察双氧水的体积分数、双氧水与乙酸的体积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脱硫率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反应温度>双氧水与乙酸的体积比>双氧水的体积分数>反应时间;各因素对收率的影响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双氧水与乙酸的体积比>双氧水的体积分数。并得到氧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双氧水的体积分数为5%,双氧水与乙酸的体积比为2∶3,采用两段温度反应,先30℃后50℃,反应时间各为10min。此时,硫的质量分数由112.2μg/g降至7.038μg/g。 相似文献
14.
随着原油储量的递减及原油的深度开采,世界性原油质量逐渐变重、变劣,轻质油品含量降低,必须进行重油轻质化。焦化和催化裂化技术得到的轻质油品均存在着外观颜色差、杂质含量高、安定性差等问题,达不到出厂最低标准,也不利于保护环境。加氢工艺以其原料适应范围广、产品性质好及操作灵活等优点,成为劣质产品优质化、重质油品轻质化的重要加工手段。使用加氢处理与催化裂化工艺协同,对不同原料油选择不同工艺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加氢裂化与催化裂化协同,可生产出优质的清洁燃料,且能提高轻质油品效率,增加炼厂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催化裂化汽油中的酚类化合物对催化裂化汽油诱导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氨基安替比啉直接光度法测定了化裂化汽油中的酚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通过对催化裂化汽油组成的研究,发现催化裂化汽油中的酚类化合物对催化裂化汽油诱导期产生重大影响。催化裂化汽油酚的质量分数越高,则催化裂化汽油的诱导期越长。催化裂化汽油经碱脱除酚后,诱导期大幅度下降。催化裂化原料经加氢处理后,其中的大部分氧化物被脱除。利用渣油加氢裂化装置生产的加氢重油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时,所得的催化裂化汽油含酚质量分数较低,诱导期较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催化汽油的简单蒸馏、硫含量测定, 进行了催化汽油硫含量分布的数学模拟研究.研究
结果表明, 催化汽油馏分越重, 其硫含量越高, 轻催化汽油基本不含硫, 硫主要分布在重汽油中.经
过模型方程推导和参数估值, 建立了硫含量分布数学模型.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硫含量模型(n =1)
的模拟计算精度较高, 是较理想的数学模型.硫分布预测结果指出, 催化汽油的氧化和萃取处理对
汽油脱硫均有贡献, 轻重催化汽油的氧化萃取脱硫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循环床气固提升管中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以16m循环床提升管中气固两相流压力梯度的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从能量耗散的观点分析研究了平均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特征及其操作条件的影响,并与相同条件下6m高提升管中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加颗粒循环量Gs或减小表观气速Ug时,由于单位质量颗粒加速和输送的能量减少,提升管各高度位置的颗粒浓度εs增大,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亦更不均匀;提升管高度对平均颗粒浓度及其轴向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提升管高度增加,提升管各高度截面上的平均颗粒浓度减小,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也更加均匀,给定表现气速对应的颗粒饱和夹带量也将提高。 相似文献
18.
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催化剂失活原因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催化剂失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结果表明,轻汽油中的碱性氮化物中和催化剂的酸性及二烯烃聚合是造成醚化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碱性氮化的存在促进二烯烃的聚俣,硫醇对醚化催化剂活性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轻汽油醚化技术提高催化裂化汽油质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催化裂化汽油是我国车用汽油的主要组分 ,提高催化裂化汽油质量是提高车用汽油质量的关键。采用轻汽油醚化技术可以显著地提高催化裂化汽油的质量 ,研究法辛烷值可提高 1 5~ 2 1单位 ,蒸气压下降 8 7~ 1 0 8kPa ,烯烃可减少 5 5 7~ 9 36个百分点 ,氧含量达2 % ,接近国外新配方汽油标准 相似文献
20.
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对汽油中的烯烃含量限制越来越严格。针对近期的发展动态,从FCC技术、醚化改质技术、芳构化改质技术及加氢精制 改质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催化裂化汽油汽油降烯烃生产技术的进展。对FCC汽油生产过程本身进行改造的方法简单易行。轻汽油醚化和芳构化改质技术不仅降低了FCC汽油中烯烃含量,同时大大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但汽油中醚类及芳烃的含量都有一定的限制。FCC汽油全馏分加氢精制从根本上解决其烯烃含量过高的问题,但汽油辛烷值损失较大。因此,研究人员研究开发了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及工艺,可使汽油的安定性有较大的提高,且其辛烷值无大的损失,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