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提取3种常见大豆加工副产物豆腐渣、大豆蛋白渣和大豆皮中的水溶性大豆多糖(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s,SSPS),比较分析不同来源水溶性大豆多糖进行功能特性和基本结构。方法通过抗氧化性、乳化性和起泡性评价3种水溶性大豆多糖的功能特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3种水溶性大豆多糖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豆腐渣中的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Ⅰ)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性、乳化性和起泡性,大豆皮中的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Ⅲ)次之,大豆蛋白渣中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Ⅱ)的抗氧化性、乳化性和起泡性最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图谱表明,3种来源水溶性大豆糖在基本结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来源的水溶性大豆多糖功能特性存在一定差异,而基本结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是一种高效的食用变性淀粉胶,被广泛应用于乳化香精、软饮料、调味色拉油、酸乳和乳酪、糖果等食品中。本文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镜、HPLC等仪器,测定国内外不同来源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分子键类型、紫外吸收特征、糖组分、DE值、粘度、表面张力、乳化性参数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这些样品均具有较好的水溶性、表面活性、乳化性能和高浓低粘性,不同来源的样品组分不同,DE值差异较大,形成了DE小于5.0和DE大于20.0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产品。   相似文献   

3.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是一种高效的食用变性淀粉胶,被广泛应用于乳化香精、软饮料、调味色拉油、酸乳和乳酪、糖果等食品中。本文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镜、HPLC等仪器,测定国内外不同来源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分子键类型、紫外吸收特征、糖组分、DE值、粘度、表面张力、乳化性参数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这些样品均具有较好的水溶性、表面活性、乳化性能和高浓低粘性,不同来源的样品组分不同,DE值差异较大,形成了DE小于5.0和DE大于20.0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产品。  相似文献   

4.
《粮食与油脂》2017,(5):55-57
研究不同冷冻温度下大豆分离蛋白吸油性、乳化性、黏度和溶解性等功能特性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的吸油性在-30℃条件下波动相对较小,性质相对较稳定;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在25 d之内,波动范围不大,25 d时乳化性最低,30~35 d时乳化性上升并保持稳定。大豆分离蛋白的黏度整体呈下降趋势,30~35 d时,黏度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均未达到初始状态最大值;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在0℃的储存条件下较稳定,波动较小,但超过30 d溶解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利用转谷氨酰胺酶催化酪蛋白和可溶性大豆多糖发生糖基化反应,通过各理化指标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内源荧光光谱分析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交联产物的理化性质和结构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酪蛋白与可溶性大豆多糖质量比为1∶1、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为5 U/g时,糖基化反应程度较高,其中褐变指数为0.542,中间产物含量为0.907,接枝度达到19.9%;交联产物的理化性质较单一酪蛋白得到改善,其中溶解度由47.2%增加至67.0%,乳化活性从116 m~2/g升高为123 m~2/g,乳化稳定性由16.9 min升至37.6 min;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可溶性大豆多糖成功接枝在酪蛋白上;内源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交联反应的程度以及交联产物中蛋白结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交联产物呈现非均匀的、疏松多孔的混合网络结构;将酪蛋白-可溶性大豆多糖交联产物用于制备水包油乳液,其物理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交联产物乳液液滴较单一酪蛋白乳液液滴具有更高的表面电荷和更强的空间位阻,因而其可以抵抗不同环境因素。本研究结果对改善酪蛋白乳化性能,提高酪蛋白-可溶性大豆多糖水包油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开发应用酪蛋白及糖类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面筋蛋白中分别添加1%的茶多酚、大豆异黄酮、原花青素、黄芪多糖4种抗氧化剂,探讨了4种常见天然抗氧化剂对面筋蛋白的主要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品组相比,茶多酚、原花青素都显著提高了面筋蛋白中游离巯基含量(P<0.05);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扫描电镜均显示4种抗氧化剂导致面筋蛋白的三级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蛋白质结构的变化也导致了其功能特性发生了改变,4种抗氧化剂均导致了面筋蛋白的持水性、乳化性和泡沫稳定性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持油性和起泡性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7.
以阿拉伯糖、果糖、海藻糖和麦醇溶蛋白为原料制备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扫描电镜、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及乳化性分析等试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低分子糖种类对复合物结构、性能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乳化性结果表明,3种低分子糖-麦醇溶蛋白复合物的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显著高于麦醇溶蛋白(p<0.05),且海藻糖-麦醇溶蛋白复合物乳化性最佳(乳化活性指数45.86 m2/g;乳化稳定性指数19.20 min);红外光谱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氢键对维持3种低分子糖-麦醇溶蛋白复合物结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且海藻糖-麦醇溶蛋白复合物的平均氢键寿命(11.07 ps)高于果糖-麦醇溶蛋白复合物(7.16 ps)与阿拉伯糖-麦醇溶蛋白复合物(6.94 ps);此外,结合能结果表明,海藻糖-麦醇溶蛋白复合物的结合能最低,为-40.65 kJ/mol,其中范德华相互作用能对维持海藻糖-麦醇溶蛋白复合物结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是指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如制取、配制、加工、烹调、贮藏。销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化特性的总称。其功能特性主要有乳化性、水合性、吸油性。胶凝性、溶解性、发泡性、粘性、结团性、组织性、结膜性、调色性等十一大功能,现分述如下:一、乳化性:乳化性是指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乳状液的性能。大豆分离蛋白是表面活性剂,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张力,易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油滴表面的蛋白质所稳定,形成一种保护层,这个保护层,可以防止油滴聚集和乳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粒径电位、起泡性与乳化性及其稳定性测定等方法,探究黑米花青素(cyanidin-3-glucoside, C3G)对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 7S)和大豆球蛋白(glycinin, 11S)的相互作用对7S/11S蛋白结构及界面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3G能够猝灭7S/11S蛋白的内源和外源荧光,使蛋白表面疏水性降低,并改变氨基酸微环境,诱导多肽链解折叠。在一定程度上,C3G使2种蛋白的平均粒径减小,ζ电位绝对值增大,起泡性和乳化性及其稳定性得到改善,但可能会引起7S(C3G>1 mg/mL)和11S(C3G>0.5 mg/mL)蛋白的广泛聚集。尽管C3G对11S蛋白改性效果更明显,但C3G-7S蛋白复合物的界面功能特性仍优于C3G-11S蛋白复合物。  相似文献   

10.
豆渣中水溶性大豆多糖提取及组分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远景  张倩  朱昺 《食品科学》2007,28(9):295-298
大豆多糖是大豆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性、食品稳定性等作用。本实验从大豆豆渣中提取可溶性大豆多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正交实验,对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TLC)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的单糖组分与结构分析。通过对提取温度、保温时间、pH值、固液比等对大豆多糖的提取影响4个因素的正交试验,结果是最佳提取组合条件为提取温度在100℃,保温时间为3h,固液比1:2,pH值为5时为产率最高。并将提取的多糖经过初步纯化后,经薄层层析分离的纯化制备样品与半乳糖、阿拉伯糖和鼠李糖等部分单糖的组分分析和红外光谱的样品糖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超声微波辅助酶法提取黑豆皮水溶性膳食纤维,并分析其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超声微波辅助下,以料液比1:25(g/mL),纤维素添加量20 mg/g、温度为60℃条件下提取23 min,黑豆皮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可达19.12%±0.23%。黑豆皮水溶性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研究表明,黑豆皮水溶性膳食纤维的膨胀力为585.71%,持水力为11.89 g/g,持油力为10.52 g/g,乳化稳定性的乳化能力(EC)为42.45%,乳化的稳定性(ES)为64.76%,葡萄糖吸附值为19.72 mmol/L,在30、60和120 min时,葡萄糖延迟指数分别为34.65、30.48和25.72 mmol/g。浓度为10%的黑豆皮水溶性膳食纤维溶液的粘度为0.0093 Pa·s。微观结构研究表明黑豆皮水溶性膳食纤具有表面具有大量的孔隙和褶皱,这有利于提高其吸附能力。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黑豆皮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典型的多糖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该文考察超声功率大小对大豆油预乳化处理效果的影响、探讨超声波处理的作用机理,探寻提升乳化型肉类产品品质的新方法。将纯净水与大豆油按1∶1(体积比)混合,添加2 g/L酪蛋白酸钠,乳化均质后以不同功率的超声波间歇处理3 min,然后测定乳化活性和表观稳定性、乳液黏度等指标。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对大豆油预乳化液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有显著影响,超声功率为360 W时乳化性能最好、乳化性达到最大值59.95 m 2/g;超声波处理能增加乳液的黏度、减小乳滴的粒径、增加乳滴表面蛋白质的吸附量,从而增强了乳化效果。超声波处理是一种增加预乳化液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该文采用微波辅助糖基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乳化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微波时间、大豆分离蛋白与葫芦巴胶质量比、糖基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糖基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在微波时间3 min、SPI与葫芦巴胶质量比1∶3、反应时间41 min、反应温度58℃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达到最高,糖基化程度达到最佳的水平,与只进行微波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乳化活性提高了51.33%,乳化稳定性提高了294.14%;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乳化活性提高了88.67%,乳化稳定性提高了788.84%。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表征改性产物,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与葫芦巴胶发生了糖基化反应。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处理对水溶性猪肝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提取猪肝水溶性蛋白,配制成2.5 mg/mL蛋白溶液,分别以300、360、420、480、540 W的功率超声波处理7 min和以420 W的功率超声波处理4、7、10、13、16 min,然后测定乳化性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超声波对猪肝水溶性蛋白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表面张力、界面蛋白种类和吸附量、液滴粒径大小及分布、乳化液乳析指数和分子作用力均有显著性影响,且在超声波功率为420 W、处理时间为7 min时乳化性能最好,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为45.55 m^2/g和93.32%。综上,适宜功率和时间的超声波处理能有效改善水溶性猪肝蛋白的乳化性,超声波处理改善了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效果和蛋白质的分子作用力。  相似文献   

15.
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物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珊  黄立新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12,(10):1290-1293,1318
以原淀粉为原料用湿法工艺制备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糊的粘度较高,采用洳淀粉酶进行水解得到低粘度的酶解产物,类似于纯胶的变性淀粉产品。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HPLC等方法,测定研究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酶解产物(OSA-SH)的结构、组成、DE值、粘度、表面张力、乳化性参数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试验的OSA-SH的DE值为3.06,无定形结构,分子中含有C=C、COOR官能团,具有较好的水溶性、高浓低粘性、表面活性和乳化性。  相似文献   

16.
阳离子淀粉乳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半干法合成阳离子淀粉。重点研究阳离子淀粉在大豆油与水乳液体系中的乳化性及乳液稳定性。考察了取代度、阳离子淀粉的质量分数、油水比等条件对阳离子淀粉乳化性及其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取代度0.145时,阳离子淀粉的乳化性及乳液的稳定性均较好;阳离子淀粉质量分数为2%时,乳液的颗粒均匀大小一致,乳化效果较好;当油水体积比为4:6时,乳液呈现较好的乳化性,颗粒不会发生聚集,而当油水体积比为5:5时乳液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的2-3种大豆分离蛋白/淀粉进行可以表征其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凝胶性等功能优劣的参数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初步判断大豆分离蛋白/淀粉的生产性能。通过初步的比较,淀粉中木薯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大豆分离蛋白中SL-906P的性能最优。其中木薯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的糊化温度、峰粘度、谷粘度与终粘度、回凝度、溶胀(膨胀)度以及溶解度均优于玉米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SL-906P的氮溶解指数、乳化活性指数以及红外光谱信息(α-螺旋特征谱带积分面积)均优于SUPRO590和杜邦。  相似文献   

18.
干燥方式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醇洗豆粕为原料制备大豆分离蛋白,着重探讨了冷冻和喷雾干燥两种干燥方式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如溶解度、凝胶性能、乳化性能、起泡性能与粘度等的影响。实验表明,冷冻干燥样品具有较低的粘度和溶解度,且凝胶性能和泡沫稳定性明显高于喷雾干燥样品;两种样品的乳化稳定性和起泡能力比较接近,但喷雾干燥样品的乳化活性略高于冷冻干燥样品。  相似文献   

19.
Polysaccharide was isolated from Cordia abyssinica and its effect, at differing concentrations, on its emulsifying ability was determined. Emulsions of vegetable oil containing up to 1% of the polysaccharide in phosphate pH 7.4 buffer, were prepared by using a hand piston homogenizer. Emulsification was assessed by diluting samples of the emulsions in sodium dodecyl sulphate and measuring absorbance at 500 nm. Addition of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the polysaccharide up to 1% enhanced emulsification and emulsion stability. Above 1% concentration the polysaccharide solutions were too viscous for making emulsions conveniently. At a constant concentration of the polysaccharide, addition of up to a 1% concentration of salt enhanced emulsion formation. Further addition of salt above 1% resulted in no further changes in emulsifying ability, but 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s formed decreased on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salt above 1%. The effect of pH on emulsifying ability was investigated by preparing emulsions using buffers of different pH, from pH 3 to pH 13. The polysaccharide had poor emulsifying ability below pH 7. Emulsifying ability increased with pH between pH 7 and 11. At pH above 11 there was a decrease in emulsifying 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