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蓝莓为原料,向初始发酵液中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可同化氮进行果酒发酵,发酵结束后低温陈酿1个月,测定果酒酵母数量、pH值、残糖含量、酒精度、醇类与酯类含量。研究结果显示:随初始发酵液中可同化氮浓度增加,果酒中酵母总数增高、生长速率加快、果酒残糖含量降低、酒精度增加,酒精发酵效率增加;随初始发酵液中游离氨基酸浓度增加,醇类、酯类含量均增加;随初始发酵液中磷酸氢二胺浓度增加,醇类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酯类含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化学培养基和糖液培养基培养木醋杆菌产细菌纤维素的产量和发酵液内有机酸的变化,并分别将这些有机酸添加到化学培养基内测定发酵液的总糖、总酸及糖的转化率,结果显示:糖液培养基的细菌纤维素产量较高且发酵液内的有机酸种类较多;乙酸、丙酮酸、乳酸可以增加细菌纤维素的产量并提高糖的转化率;柠檬酸、苹果酸、丁二酸可以提高细菌纤维素的产量但不能提高糖的转化率;草酸和酒石酸对木醋杆菌产细菌纤维素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木醋杆菌(Acetobacter xylinum)产细菌纤维素(BC)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增效因子,考察增效因子椰子水、玉米浆、Tween-80、羧甲基纤维素(CMC)、烟酸和生物素对发酵液中细菌纤维素产量、总糖、总酸和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玉米浆及60%椰子水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增效作用最强,细菌纤维素产量分别为8.534 g/L、6.008 g/L,与空白组相比,分别增加了4.67、2.99倍;添加60%椰子水,可以促进总糖含量降低,有利于木醋杆菌合成BC。添加各增效因子后发酵液内总酸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整体均呈下降的趋势。10%玉米浆试验组有机酸含量最高,且其中葡萄糖酸、乳酸、乙酸和丁二酸等主体酸所占比例大,这与10%玉米浆对BC产量较为明显的增效作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细菌纤维素对淀粉凝胶老化的影响,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测定添加不同量细菌纤维素的大米淀粉凝胶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结晶性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细菌纤维素添加量的增加,大米淀粉糊化时崩解值、回生值、糊化焓值显著降低,显示细菌纤维素抑制了大米淀粉凝胶的短期老化;随细菌纤维素添加量的增加,大米淀粉凝胶老化焓值显著降低,而重结晶从13.26%降至7.93%,说明细菌纤维素抑制了大米淀粉中支链淀粉的重结晶;大米淀粉凝胶微观结构显示细菌纤维素的添加使大米淀粉凝胶的表面更加完整、结构更加致密。由此表明细菌纤维素对大米淀粉凝胶老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葡糖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利用黄水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可行性,将黄水按不同体积比添加到传统发酵液(HS培养基)中,接种葡糖醋杆菌至发酵液中30 ℃静置培养7 d,测定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纤维素产量、还原糖含量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在HS培养基中添加黄水可以显著地增加细菌纤维素的产量(P<0.05),黄水的最佳体积比为40%。在此条件下,细菌纤维素产量为5.93 g/L,比HS培养基(2.20 g/L)提高了169.5%;糖转化效率提高了148.9%;从第2天开始,单日细菌纤维素产量均>0.70 g/L,第5天产量最高为1.14 g/L,单日糖转化效率均高于同时期的HS培养基;pH值维持在4.60~5.50之间。在扩大浅圆盘发酵中,40%黄水-HS培养基中细菌纤维产量为3.48 g/L,比HS培养基(1.62 g/L)提高了114.8%。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苎麻在乙二醇有机溶剂脱胶中纤维易被氧化而导致性能下降的问题,在乙二醇溶剂中添加助剂蒽醌对苎麻进行脱胶,并对蒽醌不同添加量下制得的纤维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纤维中半纤维素含量随蒽醌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纤维的聚合度、结晶度、物理力学性能先升高后降低,纤维的残胶率和线密度先降低后升高;当蒽醌质量分数为0.3% 时,这些性能均达到最佳值,此时纤维的聚合度、结晶度、制成率、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功比不加蒽醌时分别提高了7.32%、20.53%、1.46%、9.55%、6.89%、33.33%,纤维的残胶率、线密度比不加蒽醌时分别降低了17.91%、7.24%。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色素和不同比例乙醇对蒽酮-硫酸法测定出芽短梗霉发酵液残糖、总糖含量的影响。方法配制不同比例的乙醇蔗糖溶液,以蒽酮-硫酸法测定蔗糖含量;发酵液稀释300倍620nm处测A值;2倍乙醇沉淀发酵液,沉淀上清稀释100倍,620n m处测A值。结果纯化水∶乙醇为1∶1和1∶2时可用蒽酮-硫酸法测其中蔗糖含量;发酵液稀释300倍,乙醇沉淀上清液稀释100倍后,620 nm处A值均接近0。结论蒽酮-硫酸法可用于出芽短梗霉发酵液残糖、总糖测定。  相似文献   

8.
RBD反应器生产细菌纤维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RBD反应器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优化试验菌株在RBD反应器中的工艺条件。当培养基中的初糖浓度为3%时糖转化率较高,为1∶5.3;RBD反应器转速为20 r/min、发酵过程中发酵液pH值控制在4.5时细菌纤维素的产量较高;发酵液限制糖浓度为1.5%,维持该浓度时细菌纤维素的产量可达到7.63g/L。  相似文献   

9.
探究发酵条件对红茶菌发酵品质及发酵液风味的影响。以发酵产酸率、感官评分为指标,考察红茶品种、茶叶浸提方式、糖添加量、茶叶添加量及红茶菌膜接种量的影响;同时,对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水煮沸后,加0.5%醇香红茶浸提15 min,加入7%糖,冷却后加8%红茶菌膜于30℃条件下发酵10 d,得到的产品感官品质好,发酵液呈清澈淡黄色,酸甜适中,微酸,口味纯;茶汤经发酵后风味物质显著改变,共检测到19种风味成分,其中醇类7种、酯类6种、酸类4种、酚类1种、烷烃类1种,即风味物质多为醇类、酯类和酸类。醇类的含量为25.09%,其中乙醇含量为21.51%;酸类的含量为46.40%,其中正辛酸含量为19.41%;酯类的含量为15.91%,其中乙酸乙酯含量为9.47%。  相似文献   

10.
以豆腐黄浆水为原料,木醋杆菌为发酵菌种,研究葡萄糖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以及初始p H对细菌纤维素产量及总糖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细菌纤维素的适宜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为8%、发酵时间7d、发酵温度30℃、接种量6%、初始p H5.0,在此条件下,细菌纤维素的产量为1.21g/100m L;木醋杆菌对总糖的利用率达94.38%。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条件对酵母发酵蜂蜜过程中高级醇生成的影响,以蜂蜜、麦曲、酵母为原料,以高级醇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发酵温度、酵母添加量、发酵时间、磷酸氢二铵添加量和发酵液糖度对酵母发酵蜂蜜过程中高级醇生成的影响。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当麦曲添加量为4%,干酵母的加入量为0.2%,磷酸氢二铵添加量600 mg/L,起始发酵液的糖度为30.0%,pH为4.5,培养温度为34℃,培养时间为4 d,在此条件下得到高级醇的最低值43.72 mg/L。  相似文献   

12.
多元醇对分散染料喷印墨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元醇的种类和用量对超细分散染料喷印墨水的印花效果有很大影响。选择甘油、二甘醇、乙二醇和1,2-丙二醇配制墨水,并进行喷墨印花,测试了墨水的稳定性、保湿性和粘度,探讨其印花效果。结果表明,甘油、二甘醇和乙二醇在一定的用量范围内适宜用作墨水的保湿剂,能提高超细分散染料的稳定性、保湿性和织物的K/S值;而1,2-丙二醇虽然能提高超细分散染料墨水的稳定性和保湿性,但会降低分散染料的转移率和织物的K/S值,不宜用于超细分散染料墨水。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传统化学脱胶污染大、损伤纤维等弊端以及生物脱胶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使用高沸点醇类有机溶剂对大麻麻皮进行脱胶处理,提高脱胶选择性,确保反应安全环保;同时针对脱胶后大麻纤维残胶率及物理力学性能不足的问题,引入碱性钠盐助剂辅助脱胶。研究了4种不同醇类(乙二醇、1,2-丙二醇、丙三醇和1,4-丁二醇)和3种不同碱性钠盐助剂(碳酸钠、碳酸氢钠及硅酸钠)对大麻麻皮脱胶效果的影响,对脱胶后纤维的各项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经乙二醇脱胶的大麻纤维性能在4种醇类中最好,木质素去除效果最佳,纤维残胶率为8.67%,断裂强度偏低,为3.92 cN/dtex;3种碱性钠盐助剂中,碳酸钠辅助乙二醇脱胶的大麻纤维残胶率为7.71%,断裂强度为4.84 cN/dtex,符合大麻精麻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烟油的溶剂组成对电子烟气溶胶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采用电子低压冲击仪(ELPI)分别测试了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乙二醇、1,2-丙二醇、1,4-丁二醇、丙三醇、1,2,4-丁三醇、PEG200、PEG400等常见醇类溶剂在相同雾化条件下的烟雾颗粒粒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烟油中1,2-丙二醇和丙三醇的配比对电子烟雾化气溶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醇类溶剂的羟基数目小于3时,溶剂雾化气溶胶粒径分布曲线是单峰,颗粒数浓度峰值在0.02~0.05 μm范围内,且正丁醇>正丙醇≥乙醇;1,4-丁二醇 > 1,2-丙二醇 > 乙二醇。2)丙三醇和1,2,4-丁三醇雾化气溶胶粒径分布曲线呈双峰分布;分别位于0.02~0.05 μm和0.1~1 μm范围。3) PEG200、PEG400雾化气溶胶粒径分布曲线呈双峰分布,分别位于0.05~0.1 μm和0.1~1 μm范围内。4)碳链长度相同时,羟基数目从1增加到3,雾化气溶胶大颗粒数增多。5)随着烟油中1,2-丙二醇比例降低(丙三醇比例增加),雾化气溶胶的大颗粒有增多趋势,雾化气溶胶的每口粒子数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以固定化酵母作为发酵菌株,研究了甘蔗生产燃料乙醇的预处理、发酵工艺。获得了最适工艺参数:甘蔗经切断、撕裂、压榨机压榨和板框过滤后得到甘蔗汁,在甘蔗汁中加入1 U/mL的青霉素,发酵及酒母培养的pH值为3.5~4.0,添加0.01%的硫酸镁。32~35℃,发酵21 h,乙醇浓度达到9.5%vol左右,糖醇转化率在96%左右。采用单浓度双流加连续发酵工艺进行生产试验,与淀粉质及纤维质燃料乙醇工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甘蔗生产燃料乙醇的连续发酵工艺在生产上是完全可行的,工艺路线简单,生产成本低,是目前最适于大规模推广的燃料乙醇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6.
全稀释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辛酸甘油酯为油相,通过拟三元相图方法,研究了吐温20、60、80以及单硬脂酸甘油酯、尼泊金乙酯等表面活性剂,乙醇、丙二醇、正丁醇等助表面活性剂对于微乳体系增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醇有助于形成微乳体系,油相中醇的比例越高,微乳相越大,但表面活性剂相中醇的含量不易过多;微乳体系的水相全稀释性主要取决于油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Wo/Ws,在单辛酸甘油酯/吐温80/乙醇/水和单辛酸甘油酯/吐温80/丙二醇/水体系中,当Wo/Ws>1时,即使添加足量的醇也无法形成全稀释微乳。而且,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不一定具有增效作用。最后,确定微乳配方为油相∶单辛酸甘油酯与丙二醇质量比2∶1;表面活性剂相:吐温80与乙醇质量比为2∶1;水相∶双蒸水。该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单相区面积为73.81%,具有3条可无限稀释通道。盐离子浓度和pH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该微乳体系在NaCl浓度0.1~0.6mol/L范围内稳定性较好,且受pH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以啤酒酵母S-6为实验菌株,研究了主发酵温度和原麦汁浓度对啤酒发酵的残糖、酒精度、风味物质和絮凝性等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麦汁浓度一定时,主发酵温度对高级醇和乙酸酯的含量影响较大,主发酵温度由10 ℃提高至16 ℃时,高级醇含量提高了10%~20%,乙酸酯含量提高了8%~16%,但CO2累积质量损失、残糖、酒精度和絮凝性基本不受温度的影响;主发酵温度一定时,原麦汁浓度对酵母絮凝性影响较大,原麦汁浓度越高,酵母絮凝性越低,将高浓(18 °Bx)发酵液稀释50%至常浓(12 °Bx),残糖、酒精度和高级醇的含量与常浓发酵液基本相同。该研究为选育高温高浓发酵低产高级醇同时强絮凝性酵母菌株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产酸能力较强的醋酸菌,并明确发酵基质中乙醇浓度对醋酸菌细胞增殖和产酸量的相关关系。实验以腐烂的菠萝果实为原料进行醋酸菌分离纯化,选取溶钙圈较大的菌落进行发酵产酸对比实验,经过对发酵液含酸量的测定,找出产酸量最大的菌株,然后将目标菌分别接种到不同乙醇浓度的发酵液进行恒温发酵,经过一定时间后检测各个发酵液的醋酸菌细胞总量和产酸量,所得数据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处理,通过计算获得醋酸菌细胞增殖和产酸量与乙醇浓度的关联度,并比较两者的关联序。实验结果获得一株产酸能力相对较强的醋酸菌S1,发酵液乙醇浓度与S1产酸量和细胞增殖的关联度分别是0.655、0.517。结果表明:乙醇对S1产酸量关联显著(关联度>0.6),而对S1细胞增殖关联不显著(关联度<0.6),乙醇对醋酸菌产酸的影响效果大于对其细胞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Various polyols were evaluated as plasticizers for starch-polyvinyl alcohol films. Glycol glycoside, an experimental polyol made from starch and ethylene glycol, and sorbitol were highly effective plasticizer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small amounts of glycerol. Glycol glycoside is an especially attractive plasticizer because of its low production cost. Glucose and sucrose performed well in combination with glycerol or sorbit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