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蒸汽熏醅(120 ℃,21 h)和传统炭火熏醅(80~90 ℃,5 d)2 种山西老陈醋的香气成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未熏醋醅中检出48 种香气物质,蒸汽熏醅后增加到83 种,而炭火熏醅后减少到46 种,其中杂环化合物在蒸汽熏醅21 h后增加了27 种,炭火熏醅5 d仅增加了2 种。在2 种熏醅工艺中,随着熏醅时间延长,酸、酯、酮类和醇类化合物总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与熏醅前比,蒸汽熏醅21 h后分别降低了35.72%、68.14%、67.91%和57.87%,炭火熏醅5 d分别降低了67.10%、76.00%、67.12%和71.84%;总杂环和四甲基吡嗪含量均呈现增高趋势,与熏醅前比,蒸汽熏醅21 h后分别增高了21.58 倍和56.07 倍,炭火熏醅5 d仅增高了0.09 倍和0.39 倍。蒸汽熏醅相比炭火熏醅不仅极大的缩短熏醅时间,减少香气成分损失,还可以显著提高杂环类香气的生成,此工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主要比较了山西老陈醋传统炭火熏醅池和现代蒸汽熏醅罐两种熏醅工艺的风味物质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熏醅过程中,传统炭火熏醅池共检测出7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远高于现代蒸汽熏醅罐检测的53种。由于传统炭火熏醅池的开放熏醅工艺,随着熏醅时间的延长,其酯类、醇类、酸类和酮类物质的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到熏醅末期,相比于现代蒸汽熏醅罐工艺,其酯类物质含量低4.35%,醇类高2.59%,酸类低3.12%,酮类低1.14%,醛类及其他挥发性香气物质等高3.20%、7.16%,尤其是四甲基吡嗪和糠醛的含量远远高于现代蒸汽熏醅罐工艺。  相似文献   

3.
张春杰  张茜 《中国酿造》2019,38(1):204-206
熏醅是山西老陈醋生产中一道独特的工序,赋予老陈醋独特的色、香、味、体,也是老陈醋位居四大名醋之首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炭火熏醅方式在新时代产能需求及环保政策形势下,逐渐被蒸汽和电加热等熏醅方式替代,相应的工业化装备也在山西各大醋企业中不断创新发展。该文系统分析了熏醅工艺对山西老陈醋未来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研究了熏醅工艺装备提升对山西老陈醋品质及功能成分的作用,指出智能化熏醅装备将成为未来熏醅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洁琼  王爱莉  李再贵 《中国调味品》2012,37(2):109-111,115
对以山西老陈醋传统工艺酿造的燕麦醋熏醅过程中抗氧化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紫外分光亮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熏醅阶段多酚、黄酮、类黑精、皂苷和川芎嗪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熏醅处理使这些抗氧化成分的含量明显增加,且随着熏醅时间的延长,其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熏醅工艺对提高燕麦醋的抗氧化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熏醅工艺是山西老陈醋酿造工艺的精髓,是山西老陈醋色、香、味的主要来源。作为山西老陈醋酿制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工序,熏醅除了赋予山西老陈醋独特的风味,还为老陈醋带来了丰富的营养价值。通过对熏醅工艺的原理及产物的分析,加深了对熏醅工艺重要性的认识。为提高生产效率,践行环保理念,出现了新型的加热方式和熏醅设备,在保证熏醅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生产时间,减少了环境污染,是对传统熏醅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了传统食醋产业向工业化、智能化生产迈进。  相似文献   

6.
浅谈熏醅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茜  赵红年  李丽华  林汲  王保军 《中国酿造》2013,32(12):125-127
熏醅工艺是山西老陈醋传统技艺精华之一。通过阐述熏醅工艺的主要作用及原理,分析影响熏醅工艺的主要因素,指出熏醅过程主要产生的风味物质,加深对熏醅工艺的理解以及熏醅过程及熏醅设备对食醋质量的影响,从而利用现代工艺和设备对传统熏醅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提出应利用精密检测仪器对熏醅前后风味物质变化进行研究,建立熏醅的质量评价标准,在模拟传统熏醅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标准化熏醅设备的研发。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熏醅工艺条件(温度、时间)对老陈醋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测定了不同温度及时间(80~120℃,1~3 h)熏醅后老陈醋的褐变度、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和多酚含量。结果表明,与未熏醅相比,熏醅后的老陈醋其褐变度、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多酚含量均随着熏醅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显著提高,同时,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这四个指标呈现了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熏醅有利于提高老陈醋的抗氧化活性,熏醅产生的美拉德反应产物类黑精及溶解性多酚为老陈醋抗氧化活性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监测山西老陈醋醋酸发酵和熏醅过程中川芎嗪及其前体物质的变化,并对高产乙偶姻及川芎嗪菌株进行筛选及共培养,优选高产菌株组合,在醋醅模拟培养基中添加优良菌株组合联合底物及前体物质,考察其对乙偶姻和川芎嗪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丙酮酸、2,3-丁二醇和乙偶姻在醋酸发酵阶段呈现上升趋势,在熏醅阶段,2,3-丁二醇和乙偶姻呈下降趋势,丙酮酸含量变化不大;川芎嗪则主要在熏醅阶段生成,从熏醅第2天的6.78 μg/g急剧上升到熏醅第5天的43.52 μg/g。在醋醅模拟培养基中添加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B15+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B6+丙酮酸组合,川芎嗪生成量最高,达到15.76 μg/g,比对照组提高132.79%。  相似文献   

9.
熏醅是山西老陈醋的特有工艺,是形成其独特风味的关键步骤.文章采用顶空吹扫捕集和气质联用-嗅闻技术对山西苦荞老陈醋不同熏醅阶段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熏醅对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香气物质在熏醅前3天大幅上升,但从第四天开始迅速下降.香气物质的含量变化主要是由于加热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或strecker降解反应.通过熏醅时间和温度的调整,可以为山西苦荞老陈醋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熏醅工艺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不同酿造工艺和原料中寻找新的方法,将山西老陈醋传统酿造技艺与国内名醋酿造工艺相融合,尤其是在不进行熏醅工艺基础上,利用保温压醅后熟、恒温长时煎醋替代熏醅,增加食醋的香气,研制出鲜香风味突出的白醅香醋,增加了中国醋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对绿茶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三重串联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对比杀青方式、揉捻时间、干燥方式等对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规律,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得出减少丙烯酰胺生成量的最佳加工方式。结果:通过L_9(3~4)正交试验,对绿茶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热风干燥温度揉捻时间滚筒杀青温度,滚筒杀青温度150℃、揉捻时间30 min、热风干燥温度150℃为优选工艺。结论:茶叶加工过程中,常规热处理方式较微波热处理方式更不利于丙烯酰胺的生成;其中,随着滚筒杀青温度的升高丙烯酰胺的生成量增加,揉捻时间延长和热风干燥温度升高则丙烯酰胺的生成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西老陈醋熏醅过程中理化指标、风味物质及功能活性成分的测定,分析讨论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熏醅温度呈现上升趋势,水分含量和pH值呈下降趋势,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酸和不挥发酸呈现上升趋势。有机酸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于第4天达到最大值3.35 g/100 g。熏醅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共检测出64种,其中31种酯类、6种醇类、5种酸类、10种醛类、3种酚类及9种其他物质。多酚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熏醅第5天最高为533.06 μg/mL;总黄酮、乙偶姻和川芎嗪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第5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27.42 μg/mL、1.06 mg/mL、53.64 μg/mL。  相似文献   

13.
对经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分析确定的山西老陈醋机械化工艺关键点工艺参数进行标准化研究。确定酒精发酵阶段控制初始淀粉含量14%,入罐温度28 ℃,粮水质量比1∶4,主发酵时间3 d,期间每天进行通气搅拌,之后进行密封发酵,总发酵周期14 d;醋酸发酵阶段控制初始醋醅密度0.53 t/m3,初始酒精度4.50%vol,麸皮∶谷糠∶稻壳质量比1∶1∶0.4,每天通过翻醅机翻醅一次,醋酸发酵至第13天向醋醅中加盐并翻匀;熏醅温度120 ℃,添加量占熏醅罐比例70%,熏醅时间12 h。可得到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国标要求且质量安全卫生的山西老陈醋产品。最后拟定了山西老陈醋机械化酿造的工艺参数和企业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款烟熏炉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烟熏效果不佳、加热仓内各部分食物熏制的成熟及着色不同步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对烟熏炉加热仓的结构改进来改善加热仓内流场分布、从而提高烟熏效果的方法。采用CFD技术建立了加热仓的二维、三维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对加热仓结构改进前后的烟熏气流场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加热仓结构可有效改善加热仓内烟熏气流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NO熏蒸对冷藏枸杞鲜果品质的影响,以"宁杞七号"为试材,采用0、200、300 μL/L和400 μL/L的NO气体对"宁杞七号"熏蒸处理,熏蒸时间为3 h,以探究不同浓度NO熏蒸对低温3 ℃冷藏枸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O处理均可有效抑制枸杞品质下降的速度;300 μL/L相比200 μL/L和400 μL/L的NO处理更能有效降低枸杞鲜果的腐烂率,抑制果实呼吸强度上升及减缓果实硬度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速度;较好地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使枸杞鲜果在贮藏结束后仍然保持较好的贮藏品质。相比较而言,300 μL/L的NO熏蒸处理对冷藏枸杞鲜果贮藏品质的保持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6.
油炸温度-时间对鸡肉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油炸温度-时间对鸡肉表面和中心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分别测定了在160℃、170℃和180℃油炸过程中鸡肉内外温度变化。油炸18min后,中心温度没有超过115℃,而表面温度升高很快。结果显示,鸡肉表面和中心丙烯酰胺含量差别很大,在160℃、170℃和180℃油炸18min后,表面丙烯酰胺含量分别为3.03μg/g、6.62μg/g和8.59μg/g;而中心丙烯酰胺含量在180℃只有2.26μg/g。虽然在160℃下油炸18min,表面温度没有超过130℃,但在此温度下也能产生丙烯酰胺,说明在低于130℃下也能产生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crust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on acrylamide formation was studied during the baking of white brea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over-baking, we used a full factorial experimental design in which the baking time was increased by 5 and 10 min at each baking temperature. Addition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steam baking and falling temperature baking. Immediately after baking, the crust was divided into the outer and inner crust fractions, and the water content and acrylamide concentration of each fraction was measured. The outer crust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water content and higher acrylamide concentration than the inner crust did. Crust tempera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water content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crylamide formation, higher temperatures resulting in higher acrylamide concentrations. However, at very high temperatures and lower water contents, acrylamide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to decrease, though the bread colour was then unacceptable for consumption. Steam and falling temperature baking, on the other hand, decreased the acrylamide content while producing bread crust with an acceptable colour. The lowest acrylamide values and an acceptable crust colour were produced by steam b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