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当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氧化钛为添加剂的硅粉结合镁质浇注料进行试验研究。进行不同配料组成,对镁质浇注料的体积密度和显气孔率试验。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一些性能优良但是对人体和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的传统耐火材料受到挑战。近年来,提出了环境友好型耐火材料这一崭新的理念。环境友好型耐火材料就是要求耐火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损于环境和人体的致癌物质和有毒物质,施工过程中不产生大量的粉尘,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有害气体和有毒物质,使用后的残留材料应具有再生价值,不能成为工业垃圾。主要针对国内外近年来在环境友好型耐火材料的开发上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汇总,综述了新型无氟耐酸料、无铬耐火材料、新型生物可溶性耐火纤维、低温碳素捣打料和湿法无尘喷涂料等环境友好型耐火材料,以推进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熔渣对铝-镁系耐火材料侵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铝-镁系耐火材料是钢包村用主要材料,损坏的主要机理是熔渣的侵蚀与渗透.综合分析了近年来熔渣对铝-镁系耐火材料侵蚀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不同成分的熔渣对刚玉、方镁石、尖晶石以及由它们组成的耐火材料的侵蚀,并对今后钢包用耐火材料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Al2O3、SiC和碳3种主要原料在Al2O3-SiC-C质浇注料中的作用,详细综述了不同氧化物及非氧化物添加物、结合剂、粒度分布及分散剂对其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了Al2O3-SiC-C质浇注料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纤维独石陶瓷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陶瓷材料,具有独特的三维微结构排列和力学性能,尤其是高韧性,在结构陶瓷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纤维独石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组成与结构及性能,提出了仍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耐火材料是一种典型的多相非均质材料,在成型或烧成等工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裂纹、气孔等缺陷,理论上提高表面断裂能或降低抗张强度是提高材料抗热震稳定性的有效途径。现有研究表明,耐火材料的抗热震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和骨料与基质之间的界面结构相互关联,在细观尺度上对材料界面结构进行设计和裁剪,已成为当前耐火材料研究的一个新趋势。细观力学结合有限元的材料设计方法能直观有效地揭示材料内部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在复合材料尤其是混凝土领域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可为细观力学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提供思路,促进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一体化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7.
含碳耐火材料不仅热导率较高,具有较好的抗热冲击性能,而且与熔渣不润湿,具有良好的抗侵蚀性能,因此大量生产并在冶金工业中广泛应用。酚醛树脂因具有与石墨润湿、残碳率高、环境友好、结合强度较高的特点而广泛用作含碳耐火材料结合剂。然而,酚醛树脂热解碳为脆性的非晶结构,不仅在应力作用下易脆性断裂,而且在高温下容易氧化。很多研究致力于酚醛树脂的化学改性。为提高酚醛热解碳的抗氧化性能或力学性能,提高酚醛树脂残碳率,通常添加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碳、半导体陶瓷作为催化剂以提高热解碳的有序度,或者在其酚醛树脂热解碳基体中生成具有较高石墨化度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以及Si C纳米线。  相似文献   

8.
整体式Al2O3载体结构实测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组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块体具有不同的结构,但孔隙尺寸均满足分形标度律,是一种分形.本文构造了整体式载体分形体,提出了整体式载体的一种分形模型--蜂窝分形体,导出了关联表面积和体积增量的分形表达式,并分析了表面分维数的几何意义.本文在测得载体孔径分布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的表面积与体积增量分形表达式,从压汞法的实验数据,研究了整体式载体分维数:实验得到的比表面积、体积增量及样品制备条件、孔隙尺寸等性能与分维数的关系,与模型提出的结论符合得很好,此方法对优化制备条件与块状载体的性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尹洪峰  党娟灵  辛亚楼  高魁  汤云  袁蝴蝶 《材料导报》2018,32(15):2618-2625, 2639
耐火材料作为高温窑炉的内衬,对其节能降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瓷行业中,使用轻质隔热材料砌筑的窑炉和窑车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且实现了快速烧成。但对于工作衬与金属液、熔渣直接接触或与物料间有侵损反应的窑炉,要求工作衬致密度较高,以保证窑炉具有较好的抗侵蚀性能和长的使用寿命,这导致该类窑炉热容量大、热耗散大,热效率较低。高温窑炉工作衬用耐火材料一般由致密骨料和基质组成(熔铸耐火材料除外),骨料相对致密,而基质较为疏松。通常侵蚀和损毁首先从基质开始,无论骨料是否损毁都会因变质层热物理性能变化而发生剥落,造成材料整体损毁,故重质骨料适当轻量化应该不会大幅降低耐火材料的强度和抗介质侵蚀性能。轻量耐火材料是指引入具有较高气孔率(尤其是闭气孔率)的骨料代替致密骨料,制备的致密度介于轻质和重质耐火材料之间的一类耐火材料,它的开发旨在不严重影响耐火材料高温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耐火材料的热容量和导热系数达到保温隔热、节能降耗的目的。基于上述原因,轻量骨料对轻量耐火材料的制备工艺过程、显微结构和使用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轻量耐火骨料的制备方法、材料体系和相关性能,包括部分烧结法、造孔剂烧失法、反应物原位分解造孔法、发泡法、引入纳米粒子烧结法、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法等。进而给出轻量骨料在耐火浇注料、不烧含碳耐火材料以及烧成定形制品中的应用、相关性能和使用效果。已有研究发现,在制备轻量骨料的过程中,在追求降低其热导率和体积密度的同时,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该矛盾成为目前轻量耐火材料获得广泛推广和使用的技术瓶颈。文章还介绍了氧化镁碳热还原输运氧化结合反应烧结的方法,其无需制备轻量骨料,即可获得外层致密内部多孔的具有密度梯度的刚玉-尖晶石轻量耐火材料。文末围绕轻量耐火材料从轻量骨料的制备、轻量耐火材料的制备技术、使用效果评价以及标准和规范制订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The Luoyang Institute of Refracto-ries Research(LIRR) under the Ministry ofMetallurgical Industry was founded in1964 and is a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refracto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Itis located in Luoyang on the southern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in Hena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The institute has atotal staff of about 700 members, includ-ing 350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ith 57 senior engineers. The founderand first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wasProfessor ZHONG Xiangchong (H. S. Chong)who had worked at the United Steel Co.,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inSheffield and received his Ph. D. degree atLeeds University, England in 1949. He hand-ed over his directorship at the end of1984 and is now adviser and chief scien-  相似文献   

11.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fractorie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Chinese Society of Metals and the ChineseCeramic Society was held in Hangzhou,China, on November 15--18, 1988. The Techni-cal Association on Refractories, Japan,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the Refrac-tories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 andthe German Refractories Association sup-ported the Symposium as internationalcosponsors. The main theme of the Sympo-sium was "Refractory Raw Materials andHigh Performance Refractory Products". Itsmain purpose was to bring together refra-ctories scientists, engineers, manufactur-  相似文献   

12.
腐蚀磨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最近几年来,腐蚀磨损的测试设备,影响因素以及利用表面改性提高腐蚀磨损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状况,并指出未来研究腐蚀磨损主要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