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龙鹏 《中国矿业》2007,16(6):46-48,52
本文以华东最大能源基地——淮南矿区为例,基于“三大基地”和“生态淮南”建设背景,贯彻持续发展观,科学确立基于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大型生态矿区建设战略思路,及以凸显“一个目标、两个主题、三大分区、四项原则、五类工程”的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2.
采煤沉陷的岩层控制与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兴华  石富源 《采矿技术》2010,(Z1):181-183
根据湖南资兴煤田开采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现状,采取岩层控制沉陷技术与生态修复景观技术,为煤矿地表沉陷的防治及生态修复景观再造提供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利平 《能源科技》2021,19(3):27-29
煤炭开采破坏土壤结构,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土壤正常的生态功能,进而影响矿区植被恢复,微生物重建等,研究煤炭开采沉陷对土壤生态修复的影响,对矿区复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煤炭开采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对土壤水份、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对矿区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外,从生态修复层面...  相似文献   

4.
采用适宜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能有效地解决采煤沉陷引起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以淮南潘一矿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不同类型沉陷地的治理模式,分析了该工程取得的治理效益,总结该工程获得的有益启示,以期为我国其它采煤沉陷区的治理提供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孙凯华  靳婷 《矿山测量》2022,50(1):88-92
针对东部高潜水位矿区长期高强度开采引起的土地损毁、潜水位下降、生态破坏、景观变化、覆岩失稳及地表存在残余变形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文中以兖州矿区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的技术需求为导向,通过采煤沉陷区现状调查和综合监测,开展损害边界识别及治理利用适宜性评价、水体保护与维系技术、微地貌整治与土壤构建技术、沉陷区土地利用与建设用...  相似文献   

6.
平原矿区采煤沉陷地复垦耕地生产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采煤沉陷区复垦耕地质量不高和缺乏科学合理的验收标准问题,从土壤学、植物学角度选取了与复垦耕地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有机质、pH、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和与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层厚度、地下水埋深、农田水利、坡度等外部环境指标共同构建复垦耕地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评价模型,在兖州采煤沉陷区对该评价模型进行了实地应用验证,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关性显著,表明建立的耕地生产力评价模型可用于高潜水采煤沉陷区复垦耕地生产力的评价定级。  相似文献   

7.
根据淮北市的自然资源条件,总结了淮北市修复培育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的模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生态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煤炭开采大都处于黄土沟壑和丘陵山区,其采煤沉陷及地表破坏具有和平地不同的破坏特点,产生的多种形式和不同大小的地表裂缝、槽形塌陷及采动滑坡,使地形地貌及景观产生较大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等。因此,研究适宜山西地貌和气候特征,以及山西采煤沉陷损伤规律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构建山西省黄土丘陵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黄土丘陵采煤沉陷区的地表破坏的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合黄土丘陵地貌分析研究了开采对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沉陷区土地及植被的影响和破坏。地下采煤形成的覆岩及地表裂缝为水资源运移和流失提供了通道,采排矿井水对土地造成了污染,采动土地破坏及地表水土流失的加剧,是造成地面生态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对于采动生态环境破坏,采煤岩土体损害是根本,水资源和植被的破坏为开采损害的延续性影响,而单一类型的损害修复方法无法达到良好的修复状态,因此提出了以地形修复、水资源保护、植被重建等相结合的黄土丘陵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山西某矿区黄土丘陵地表的土地复垦实践,证明了黄土丘陵沉陷区结合地形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复垦技术的有效性及适宜性,研究成果对山西黄土丘陵矿区的地下开采与生态环境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中以安山矿区的自然状况和地质采矿条件为前提,建立了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安山矿区采煤沉陷破坏土地复垦利用方向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安山矿区采煤沉陷破坏土地的复垦利用方向,对类似条件下的矿区采煤沉陷地复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菌根对干旱区采煤沉陷地紫穗槐根系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地干旱缺水、植物难以定植的特点,通过野外大田试验,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生长及其根系自修复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接种菌根提高了紫穗槐根系侵染率和菌丝密度,促进了紫穗槐的生长。接菌组紫穗槐根系的总长度、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总体积、总根尖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接种时间延长根系各项指标增加迅速;菌根侵染率、菌丝密度和紫穗槐地上部参数(成活率、株高、冠幅)与根系指标相关参数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菌丝长度、总根尖数、总根长、成活率是反映采煤沉陷地植被生态修复状况的主要因子。接种菌根缓解了煤炭开采对紫穗槐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增强了紫穗槐根系自修复能力,促进了矿区生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煤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的技术,指出在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应特别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煤塌陷区是影响地区生态环境、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以某采煤塌陷区为案例,在详细分析塌陷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塌陷区的主要特征.研究了当前阶段比较常见的采煤塌陷区生态功能重构模式,结合实际情况该塌陷区采用的是农林渔配制模式.将采煤塌陷区划分成为4个单元,基于理论方法分别对这些单元适宜的复垦方向进行了评价并...  相似文献   

13.
煤炭资源的开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在全国形成了大量的采煤沉陷区,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本文运用文献归纳法,收集相关法规政策、行业数据、论文资料等,系统梳理当前我国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治理工作进展和模式。分析了我国采取沉陷区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治理政策不完善、监管缺位、治理资金严重缺乏、产业转型困难等。结合实际提出健全治理体系,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开展示范区推广等对策建议,为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西南喀斯特地貌采煤塌陷区水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水稻种植试验和野外调查,运用虚拟水理论和生态经济分析方法,分析了采煤塌陷区水田水流失量及原因,并以采煤塌陷区水田生态系统恢复为目标,引入虚拟水贸易理论来确定水田水流失生态补偿标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The target of the text is to scientifically apprais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surface deformation in subsidence area and its influence on groundwork stability of natural pipe and then adopt some technological measures to ensure safe circulation of natural pipeline. Analysed the influence on natural pipeline from coal mining subsidence in the way of pipeline grade variation, vertical curve variation, transverse deformation, horizontal pull and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and pipe stress variation etc., and described detailed surface subsidence product and its used time among initial phase, active phase and decline phase in the course of surface movement deformation time. In the context of considering surface subsidence that doesn't reach basic latter end and residual subsidence quantity, the text confirme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residual deformation in surface subsidence area, and gave the technological measures about building natural gas pipeline in subsidence area finally.  相似文献   

16.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采煤塌陷地的特点和目前采煤塌陷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不足,在初次划分的采煤塌陷区基本评价因素同质评价单元的基础上,叠置采煤引起的各种因素得到采煤塌陷地评价单元.根据评价单元之间带权重的欧氏距离,依次将面积较小而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同质单元合并到相邻的最相似单元中,并以单元的面积为权重计算合并后的单元的因素评分值,得到适合于采煤塌陷区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单元.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市采煤塌陷地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对平顶山市采煤塌陷地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条件分析,并从主导产业链的确定、园区产业链网模型和生态工业园区构建模式三方面进行了规划分析。  相似文献   

18.
矿区土地生态质量评价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嘉兴  李钢  陈国良  赵华 《煤炭学报》2013,38(Z1):180-186
以徐州市贾汪矿区为研究案例,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遥感、GIS技术,综合评价了2001年和2010年徐州市贾汪煤矿区土地景观生态质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生态质量总体呈变好的趋势。2010年的土地生态质量达到好和较好的面积比2001年增加了1 549.42 hm 2;从总体变化看,变好和略微变化的地区约占32.51%,变差和略微变差的地区约占20.69%,变好地区比变差地区增加了4 036.11 hm 2。随着土地复垦工程的实施,采煤塌陷区经复垦后土地生态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大部分复垦区生态状况良好。由于城镇的快速发展,煤炭开采的继续,复垦地区二次塌陷等原因,使得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仍在下降。为此,从矿区高效复垦与生态重建、景观生态修复角度,提出了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淮北矿业集团拟建办公中心在采煤沉陷区进行建设为例,提出了针对老采空区的综合勘察技术;基于老采空区残余空间、破裂岩体裂隙分布规律、建筑荷载作用下老采空区的变形破坏规律及地表变形的时间效应,提出了采煤沉陷区建设用地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工程实践,提出了老采空区注浆治理的设计和检测方法,并初步形成老采空区治理效果检验标准;最终形成了包括老采空区勘察技术、采煤沉陷区地基稳定性评价技术、老采空区注浆治理技术、注浆效果检测及后评价技术的采煤沉陷区建设用地综合治理成套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为采煤沉陷区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采煤沉陷区工程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采煤沉陷区地基空间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的概念及采煤沉陷区地基稳定性分析的4个要点,详细分析了地基主要受力层与老采空区裂缝带的空间关系、采煤沉陷稳定时间、采煤沉陷区残余残余移动变形的计算及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以北票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为例,说明了采煤沉陷区地基稳定性分析在指导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