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利用发芽大麦的植酸酶去除大豆中的植酸。试验表明:将发芽3d的大麦与浸泡1d的大豆以6:4的比例混合粉碎后,在55-60℃,pH=5,5条件下酶解3h,麦豆混合物中植酸去除率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4.
5.
酶法水解大豆中植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植酸酶在不同酶解条件(pH值、温度、时间、加酶量)下对大豆抗营养因子——植酸盐的水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酶解条件为:温度37℃,酶加量3750U/kg豆粉,酶解时间45min,pH值6.1。在此条件下,酶解后每克大豆粉游离无机磷的含量增加208μmol(约占总磷的66.4%);可溶性金属离子Zn2 、Ca2 、Mg2 和Fe2 的释放量分别达到73.0%、69.6%、62.9%和23.7%;植酸的降解率达到56.6%。结论:酶法水解大豆中植酸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营养效价。 相似文献
6.
7.
研究利用发芽的方法使大豆中的植酸含量下降,以植酸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大豆最佳发芽条件,同时测定大豆在温度30℃、发芽3 d过程中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和V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植酸的主要因素,时间次之;大豆发芽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0℃、时间3 d;此时植酸含量为2.68 g/L,降低率达62.8%. 相似文献
8.
9.
10.
研究低浓度乳酸钙对大豆发芽过程中植酸降解以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在大豆发芽4?d期间,施用0.27?mmol/L乳酸钙喷淋对大豆植酸降解效果显著,并且提高锌、铁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利于人体对其吸收。此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不断下降,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随着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而上升。总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总量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但氨基酸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在17?种氨基酸中,天冬氨酸和组氨酸含量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他氨基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乳酸钙处理条件下,促进了天冬氨酸和缬氨酸等氨基酸的累积和其他氨基酸含量的降低。乳酸钙作为优质钙元素补充剂,用低浓度喷淋处理可促进大豆发芽并大量降解抗营养因子植酸,提高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12.
13.
探讨了以DEAE 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树脂为纯化介质的大豆植酸快速测定方法,主要对测定过程中植酸的纯化、消化方法进行了优化。在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料液比1∶50(质量体积比)),6 mL的树脂体积能够充分交换上样液中的植酸;用15 mL蒸馏水、15 mL 0.05 mol/L NaCl淋洗,能够较好达到除游离磷效果;植酸溶液经过消化炉300℃浓缩后,加入3 mL浓硫酸以400℃消化0.5 h,回收率达到90%以上。此方法的加标回收率达108.4%,3个大豆样品中植酸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1%、2.82%和1.24%。 相似文献
14.
15.
大豆植酸分离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大豆植酸的浸提、离心和离子交换条件对其测定结果的影响。大豆经磨粉、过筛后 ,用 0 3 5mol/LHCl 0 7mol/LNa2 SO4溶液能充分提取出大豆的植酸 ;沸水浴后40 0 0r/min离心 10min可除去蛋白质 ;阴离子交换时 ,依次用 15mL蒸馏水、15mL 0 0 5mol/LNaCl淋洗 ,而后用 2 0mL 0 7mol/LNaCl以 1 0mL/min的速度洗脱 ,洗脱液的植酸加标回收率达到 98%以上 ;4个大豆样品中植酸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1 2 3 %、4 0 5 %、1 5 3 %和 1 83 %。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开发新型大豆蛋白可食膜,将天然减菌剂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植酸加入到大豆蛋白膜中,研究它们对膜的遮光、隔氧、阻湿功能及蛋白质交联度和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isin会引起大豆分离蛋白膜阻湿性和蛋白质交联度下降,但遮光性和隔氧性增强。植酸对膜的遮光性、阻湿性、隔氧性和蛋白质的交联度的影响与其添加量有关。电镜扫描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膜表面平整光滑,添加了Nisin后,膜中出现复杂纹路,但仍然呈大理石状;继续加入植酸,膜的大理石状结构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17.
Phytic Acid Determination in Soybean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everal established methods of phytic acid determination in soybeans were evaluated. Iron analysis methods, which rely on a 4:6 molar ratio of Fe:P, were eliminated because this ratio was not dependable. Three assay methods relying on phosphorus analysis were then compared. The anion-exchange method was considered most accurate but not convenient for routine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ferric phytate precipitate and a new method, analysis of the supernatant before and after ferric chloride precipitation, were judged against the anion-exchange method under different extraction conditions. Based upon good agreement with anion-exchange column results and acceptable reproducibility, the best methods were (1) precipitate analysis of phosphorus after extraction with 3% TCA + 10% sodium sulfate, or (2) the supernatant difference method after extraction with 1.2% HCl. 相似文献
18.
对影响大豆粕残油的浸出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单因素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原理对多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正交实验获得了较优的浸出工艺参数,在含水量为6%,浸出时间为80min,浸出温度为55℃时,可得到粕残油为0.6%的大豆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