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筑光环境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艺术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建筑中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等共同构成的光环境是如何影响人们对于建筑的体验这一问题却少有人关注和研究。然而,我们知道,不同的建筑对光环境的设计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实践当中,建筑师必须了解光环境设计目标和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目前,现有与建筑光环境设计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人体工学、心理因素、环境问题。着眼于建筑光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从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视觉心理学等理论出发,讨论了建筑光环境和心理原理之间的关系,为建筑师设计和改进光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全文分四部分:简介、与光环境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建筑光环境与视觉心理学及实例、总结。  相似文献   

2.
刘鸣  李建斌 《新建筑》2008,(3):120-124
根据工业建筑的特点,探讨了夜间灯光元素在工业建筑再生与创新应用中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手段,以通过“光”来展示工业建筑的体量美、质感美和情趣美;并用实例展示了灯光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工业建筑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分析了夜间灯光对工业建筑与环境设计所带来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阿尔托灯具设计进化史为入手点,对阿尔托所设计灯具的照明特征加以总结,探究其光环境设计的部分手段。从灯具设计结合建筑到运用局部照明形成光场,再到将灯具作为室内光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调光器;阿尔托为光赋予形态,用体积光将建筑空间分出层级,并建立了光与建筑空间之间一种慎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建筑大师作品阅读,从光限定空间、连接空间、制造空间序列三个方面分析光与空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每种关系中具体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5.
自然光是室内外沟通交流的必要条件,建筑的立面设计与光环境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中自然采光的匮乏也显示出设计者对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关怀不够,忽视其主观评价。从国内目前对于建筑光环境的研究和建筑实践来看,大部分研究停留在建筑材料与技术领域的层面上,很多成果并未能很好地为建筑设计所利用,从建筑光环境出发的建筑设计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结合使用者的主观评价意愿,从使用者的角度对中学教室光环境进行评价;并结合实地物理测量,从主观意愿和客观数据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广州中学教室光环境质量及特点,探索立面设计与建筑光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是对光与照明有特殊要求的一类建筑,视看与展示是人与空间的基本关系,文中主要对人的视觉、展示特征与空间光环境的关系作了分析,特别是对展示照明最新的设计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最后对我国博物馆目前的光环境现状做了调研分析并对工程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光的重要性,光的分类及光的特性的调研,阐述了光与建筑的关系。根据亲身感知体验,得出光在建筑中的应用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提倡建筑师关注光,并利用光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并已跨入人口老龄型社会。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严重滞后的问题却远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现有的养老设施建筑光环境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定为老年人创造良好光环境的设计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该文是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新型养老设施建筑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研究"的研究中,对于养老设施建筑光环境的设计策划与设计方针,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光的基本概念、表达方式,以及通过建筑实例分析来探讨光与建筑的关系,并从建筑内部空间、建筑外在形象、建筑意境三个角度来阐述光是建筑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光的场所"理念融合了斯堪的纳维亚传统与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突出地域环境特质"光"的表达。其对光的运用体现在对建筑形体比例与材料的表现把握和人们生活情感的表达,同时对可持续和自然资源利用方面也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从建筑师亨宁·拉尔森个人背景、社会人文和时代因素等角度,探讨"光的场所"设计理念成因,从形态特征、场所体验、地域价值三个层面,对亨宁·拉尔森及其事务所这一设计理念的实践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以期激发对当代建筑地域性设计表达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印象派绘画的基本观点和发展过程,并从独特的视觉艺术角度与建筑进行类比,从而找到相互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共通点——光与色,于是将产生具有普遍意义存在的印象派绘画与建筑空间之间对话,探讨空间视觉设计的观念与方法,分析艺术与建筑美的内涵与关联。  相似文献   

12.
王丁 《建筑创作》2004,(11):112-115
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大楼中标方案构思过程?分析建筑与文化.使用人群乃至社会的互动关系,着重探讨了如何使建筑在城市环境中对人们的感应过程与结果起到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乐 《城市建筑》2013,(22):43-4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简要论述了城市建筑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五律协同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五律协同的新理念出发,阐述建筑与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目前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指出只有获得这五个方面规律的协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了五律协同下可持续建筑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节约型园林建设为背景,从节约型园林的本质入手,以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为出发点,从多个层面探讨设计要点,集中总结了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原则及规划设计策略,这些对促进节约型园林、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谈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拥军  冯国龙 《工业建筑》2003,33(1):84-85,12
在信息社会中 ,人们的观点、信仰和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筑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在此 ,展望了信息社会中的城市生活和相应的建筑设计新趋势。同时 ,肯定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令建筑设计更直观真实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 ,由此也改变了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社会让人们以新的视点和新的观念去看待、理解乃至操作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对于专业人员 ,面临的将是紧迫而诱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祝晓峰 《时代建筑》2013,(4):98-103
文章以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为线索,介绍了山水秀建筑事务所新作上海市徐汇区华鑫展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通过回顾山水秀的过往作品,解析了新作品的思考脉络和呈现出来的新态度:与自然合作,并指出未来建筑的根本目的,是在人、自然及社会之间建立平衡而又充满生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李庆平 《城市建筑》2013,(12):23-2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对于生活环境也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热门行业。科技文化的发展促使建筑设计中不断的将艺术设计融合其中,逐步的提高建筑的品质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的需求。本文深入地对建筑设计和艺术设计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重构建筑学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建筑现代转型问题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家与建筑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一关联的现代转变及其影响至今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还鲜有讨论。本文考察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性质的变化对中国现代建筑专业的影响。文章论证,在近代中国,伴随着外来势力和文化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多元的公民社会出现并成为建筑商品化和多元化建筑价值取向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的话语权的把持者,即建筑职业标准和审美评判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建筑师职业在中国社会分工中的独立。传统国家与建筑业的主宰与被主宰关系被以租界为代表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取代,建筑形式从传统等级社会的制约下获得了发展的自由。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不仅延续了外国租界对于建筑活动的法制化管理方式,还出于国家认同和改造国民的需要,推动了建筑中关于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对于政府行政建筑、纪念物和国民教育空间等特殊类型建筑的建造。国家与建筑学形成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限于当时的建设条件,国家与建筑再次经历了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多元化格局为中国建筑业的繁荣提供了新的条件,国家正在重建与建筑之间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卢琦 《华中建筑》2007,25(1):128-130,136
建筑与文化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筑是文化的反映与创造,文化是建筑的表现与灵魂.建筑通过对于文化理论的借鉴和应用,以实现对文化的反映.当代建筑的表现就是建筑的文本化倾向,该文将从符号与象征的角度来阐述此倾向.建筑的行动就是建筑对文化的反作用与创造.并认为当代建筑行动的表现是建筑对社会的能动职能,通过建筑行动与社会的整体结构及社会的有机联系--这两个层次的探讨,建构了当代建筑文化的可能性框架.最后,提出了"制度建筑--无主体建筑"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