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巷小桥、精致园林、江南小调、吴侬软语都是苏州闻名于世的标志性言语。时代在变迁,生活在进步,人们不仅要沉浸在古老的文化之中,现代的苏州人,也需要有现代的标志,既与现代生活接轨,又要融合古典苏州传统元素的标志。如何从原有的文化中提取精华,传承精髓,开辟现在的苏州标志性语言,  相似文献   

2.
沈晨翀 《园林》2008,(3):46-47
早在2003年就欣闻由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承担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而在此之前关于苏州博物馆选址与建筑设计风格等问题已经引发人们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等历史遗产的继承和创新的思考。众所周知,贝聿铭的代表建筑包括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北京的香山饭店等,都反映了明显的中西传统交融的美学标准,对于几何形体与简单秩序的追求是贝大师一生执着的建筑符号。  相似文献   

3.
纯净的完型——苏州博物馆新馆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青  薛求理  贾巍 《新建筑》2010,(5):106-111
通过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作品及其与周围环境之拓扑布局关系,对照贝聿铭其他设计作品,尝试以"道"与"器"、"名"与"实"的中、西方古典哲学视角,再度挖掘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内涵及其设计手法,解读分析这一"完型"之作中所体现的主题,并发现其对当今建筑实践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墨 《室内设计》2013,28(4):102-106
当代中国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城市建筑呈现同质化的趋势。本文以"本土设计"立意,从空间和意境两个方面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进行比较,认为前者全面深刻地传承了后者的风格特点,非常熨贴地嵌入了特定的建筑环境,从而延续了苏州的地域历史文化脉络。苏州博物馆新馆渗透着贝聿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的创新理念,是一次本土设计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建筑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绝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彭源芳 《城市住宅》2022,29(3):118-120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占据重要地位,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通过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美学范畴,分析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以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探讨古典园林四大美学在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16)
在传统园林的建造中,框景是一种常见的造园手法,它在现代新中式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主要探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框景艺术的应用,分别从设计概述、艺术应用和艺术展示三个方面总结了园林设计中框景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首先通过分析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羌族的生活方式、军事防卫及宗教信仰的相生互动关系,揭示了羌寨聚落的美正是这三大因素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进一步阐述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羌寨所表达出的山地聚落的和谐美、居住形态的质朴美及碉楼建筑的特异美;认为羌寨聚落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展现了一种悲剧艺术的巨大震撼力,表达了羌民族在困境中的创新精神和这种创新所形成的地域建筑文化达到的至高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8.
梁雪 《南方建筑》2012,(3):38-41
本文结合作者的现场调查,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角度论述了位于旧金山市中心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重点分析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外部形态,内部空间组织,展厅的采光设计和中厅上部的趣味空间,可以方便我们理解博塔的设计手法和他对经典性建筑语言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祝晓峰 《世界建筑》2007,(4):118-118
无论对苏州,对中国建筑界,抑或对贝聿铭先生本人,苏州博物馆都是一件意义特殊的作品。我的写作目的是一篇单纯的建筑学评论,需屏蔽上述增枝添叶的特殊意义,专注于讨论建成作品本身,以及它对当下建筑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春晓 《现代装饰》2012,(9):108+110
本文通过地域性在建筑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从地域性的概念出发,层层剖析二者关系,总结地域性对设计的现实意义,以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从文化、科技、材料等多方面分析探索地域性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随着艺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归属感的缺失,努力寻求文化的认同感,这便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设计谈景观设计中的新乡土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峻 《华中建筑》2008,26(1):124-128
“新乡土建筑”是抵御建筑“国际化”多元建筑思潮中的重要一支。“批判的地域主义”则是理论界对其的响应。在此背号之下,景观设计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带有“新乡土倾向”,该文试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景观设计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博物馆老馆加固改造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博物馆老馆建成于1959年8月,占地面积5.05万m2,建筑面积6.5万m2,为建国初期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由于受建设时期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建筑规模、材料、质量、设施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现在国家博物馆发展的需要和安全使用要求。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检验报告》可知:老馆结构梁、板开裂较多,裂缝最大宽度梁为1.5mm、板为2.3mm,并有少数地方出现露筋现象。抗震验算表明:原结构在8度多遇地震作用下不能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部分区段的结构安全可靠度已经较低,必须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老馆加固改造工程的结构设计,运用结构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和多种最新的加固手段,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实现了提高抗震能力和改善使用功能的协调,取得了重大工程加固改造的良好经验。  相似文献   

13.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上海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对周边地区旧城改造、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苏州河环境整治工程的综合效应。建议通过城市整合设计。开发苏州河沿岸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商业价值,创造多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4.
谢崔昀  薛林 《华中建筑》2010,28(2):124-127
该文通过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例,探讨设计如何表现闽台两岸建筑特色,传达"五缘"文化诉求,在运用现代技术材料、营造现代空间、满足现代功能的同时恰当合理地融入地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5.
传统建筑与城镇的“适灾”理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适灾"先强调主动适应自然、适应灾害环境,再通过改造局部环境,以减弱甚至避免灾害损失,达到趋吉避害、化险为夷的目的。单纯工程防灾措施,重在改造自然,而"适灾"重在顺应自然,回避环境的潜在灾害威胁,是实现生态环境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透过科技博物馆看似奇异、夸张、神秘的建筑形象,寻找形成与影响建筑形象设计的主因,总结科技博物馆形象设计的特点,为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博物馆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中国国家博物馆老馆是20世纪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受当时经济、技术、施工条件所限,建筑本身存在不少缺憾,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经过专家的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不改变老馆主体外观的同时,通过改扩建对老馆存在的功能局限性进行改造,力求使新老建筑和谐统一、浑然一体.老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本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加固改造工程之一,当前结构工程领域中的大部分加固技术在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8.
毕雪婷  韩锋 《风景园林》2022,29(3):112-116
地理和文化层面的荒野之争促使自然保护的核心目标由"野地"转向"野性".从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论入手,不仅肯定了生态系统中非人成员的内在价值,而且进一步论证成员之间共生共存的价值关系,从而整合科学与审美建立起一种"人类–环境作用的模型".可以发现,"人走进荒野"的结果是"哲学走向野性",强调由自然体验深入自然本质,完成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