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今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及建筑文化引导世界建筑的主流。上海一直受西方文化很大的影响,其当代建筑作品在整体特质上,传承了西方现代主义的价值体系,显现出延续现代主义脉络的传统。随着自身发展成熟的需求,上海当代建筑实践将自身文化及社会现实接轨,出现一批“新现代主义建筑”。文章通过分析解读六个新现代主义建筑在上海的实例,试图呈现这一现象本身。  相似文献   

2.
黄云峰 《建筑与环境》2007,1(4):112-114
本文主要论述“新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代表人物的作品,阐述“新现代主义”建筑的成就与不足,以及普利凯建筑奖对当代建筑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万书元 《新建筑》1999,(4):66-69
主要论述了新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基础,内涵,美学特征及其对当代建筑实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建筑发展出现了多元、多价的特点,建筑创作中的新观点、新倾向层出不穷。新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作趋向,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设计理念和代表作品对中国建筑创作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流派特征 新现代主义这一概念1982年由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明确提出,但其设计实践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纽约出现“纽约5人小组”这个以晚期现代主义为特点的建筑集团以来就开始了。新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以包豪斯校舍、萨沃伊别墅等现代主义经典建筑为楷模,发展白色的、无装饰的、高度功能主义形式的风格。新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目前新大学建筑的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设计实践,提出大学建筑应注重教学主体关系和教学技术手段变化的观点,阐述了新大学建筑中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转换的可能性。以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教学空间为指导提高大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质量,使大学建筑空间不再是单纯满足基本功能要求,而是同时也满足现代教学活动对教学场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着重在建筑生态语境中探讨“新三届”建筑学人的历史角色.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生态语境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复兴型知识群落,占据了优势“生态位”的“新三届”建筑学人承担了中国建筑“新启蒙”的时代使命,从建筑学的学科再造、建筑实践的疆域开拓及建筑界的系统组织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生态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其历史贡献极为突出,而发展局限亦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王信 《华中建筑》2002,20(1):8-10
新简约主义建筑强调建筑的坚固、耐久和简洁的特性,已成为当代欧洲建筑思潮的主要流派之一.新简约主义建筑的思想内核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一脉相承,该文试图以瑞士一典型的新简约主义建筑为例,对此剖析一二.  相似文献   

8.
以当代全球化理论成果引入城市研究领域来解释普遍的“城市趋同”现象,归纳了全球化时代城镇特性的分类.通过对历史性建筑与城市文脉的反思与澄清,提出了塑造当代城市特色的主观性和包容性的路径,并介绍了城市特色控制的若干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按照通常的概念,全球化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和地域化的共存,全球化与地域化、多中心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按照通常的概念,全球化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和地域化的共存,全球化与地域化、多中心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批判性生存     
范东晖 《建筑师》2006,(3):34-37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文化转型,建筑理论在对建筑社会意义的重新思考中,走上了一条“批判性生存”的道路。本文概述了批判理论对建筑学的影响,并对目前批判建筑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批判”与“生存”两难处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又是建筑业在新形势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可持续理念的不断深入使得现代建筑设计内涵日益更新。而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对于当前建筑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更带来了发展契机。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本文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在现代建筑教学中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引入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昌勇 《建筑与文化》2016,(10):235-237
本文分析国内新建筑语言探索的现状,总结出目前建筑语言探索存在标志性的过度泛滥、参数化的本末倒置和具象化的现实反讽等三方面现象,分析了其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存在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与批判,进而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叶芬 《城市建筑》2014,(8):288-288
中国传统建筑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也随之形成。建筑艺术体现时代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使其在继承中成长。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如何在外来建筑的影响下保留自己的风格并且合理的运用,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从大邑刘氏庄园看外来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邑刘氏庄园这座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仔细分析其带有的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并回顾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与刘氏庄园有关的历史,指出外来文化从传入到推动中国建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在中国是多阶段共存。而认为中国建筑要发展就必须解决对外来文化“消化不良”的现象,化被动为主动,寻找中国的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旨在于阐明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它是认识今日台湾面对的建筑与都市规划问题的关键。尤其面对1950-1970年代的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这段"最近的过去"的历史,更是塑造我们当前的、新的建筑与都市经验的一部分。作者先对现代建筑本身的历史做一简要交代,铺陈必要的知识脉络,然后面对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1950-1970年代的台湾建筑。最后,当后现代转向时,台湾的现代建筑的范型转移是随着空间全面商品化,被商品与符号的创造性破坏的大势所淹没了。  相似文献   

17.
日本建筑在当今世界建筑中独具一格,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不同历史阶段日本在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是基于一定的模式进行吸收和采纳,并与自身本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发生交织与碰撞,使建筑跳脱出单一的仿造和复制,而是发生质变产生全新的内涵。日本建筑得以重生,在于建筑师找到了民族性与外来文化共生的发展途径,大胆创新,形成富有意蕴的新建筑。文章纵观日本建筑史,结合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对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如何把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浅谈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拥军  冯国龙 《工业建筑》2003,33(1):84-85,12
在信息社会中 ,人们的观点、信仰和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筑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在此 ,展望了信息社会中的城市生活和相应的建筑设计新趋势。同时 ,肯定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令建筑设计更直观真实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 ,由此也改变了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社会让人们以新的视点和新的观念去看待、理解乃至操作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对于专业人员 ,面临的将是紧迫而诱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以后,我国建设了许多公园,随之出现了新功能的景园建筑,传统类型的景园建筑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导致了现代景园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现代景园建筑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现代式和民居式这两种基本的类型,它们在1970-80年代成为中国景园建筑的主要形式。无论从中国建筑史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创新的角度,这批现代景园建筑都是一笔宝贵的遗产。然而,与许多1949年以后设计建造的中国新建筑一样,它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随意拆毁,对它们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在今天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20.
郑力鹏 《新建筑》2004,(6):64-67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人规划建设的一所中国式的高校山水校园。对该校的历史概况和石牌校园的规划建设作了简要介绍,对校园规划建设的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旨在弘扬前辈们可贵的创造性实践,并为我国当前高校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