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渗储层物性压力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渗透率的压力敏感性特征。随着有效压力(上覆岩石压力与孔隙压力之差)的增加,渗透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初始渗透率岩心的渗透率随有效压力增加下降的幅度不同,且都存在不可恢复量。对实验取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渗透率随有效压力(净围压)变化的关系式,对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确定储层的渗透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低渗裂缝性油藏渗透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深入研究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渗流规律,结合某油田某断块岩心进行渗透率的实验研究与分析,得出地层压力、温度及流体性质等参数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随地层压力的升高,裂缝逐渐开启,渗透率先降低后逐渐增大,裂缝开启压力大约在8~10 MPa范围内。对实验曲线定量回归拟合得到渗透率与地层压力的关系式;随着地层温度的升高,各岩心渗透率逐渐降低;同一岩心对地层水的渗透率值要大于对纯净水的渗透率值。实验结果为低渗透储层开发选择合理的地层压力、生产压差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将不同渗透率的含微裂缝与相同渗透率、不含微裂缝低渗透砂岩岩心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空间形态、喉道半径、微观均质系数和相对分选系数等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孔隙度渗透率性质、可动流体体积和压力敏感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孔道与孔道之间主要靠微裂缝连接,连通性较低,主要由微裂缝提供渗流能力。气测渗透率和微裂缝宽度、微观均质系数、相对分选系数和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等都有明显的幂律关系。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差,气测渗透率与水测渗透率比值较大,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严重,压力敏感性较强。渗透率低不是低渗透油藏的本质特征,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应该根据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和压力敏感特征等多个因素综合评价其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蕾 《中外科技情报》2004,(47):751-752
本文是关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轻质油热采热组分模拟的研究。与水驱相比,蒸汽驱的横向和垂向采收率都有提高。采收率增加值的大小与渗透率分布有关,而渗透率的均质分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国内64个油气田(藏),按采收率高低划分三类:选择3个油气田(藏)作了简要介绍:对油水运动机理进行了基本方程的推导并由此推论了地层倾角、砂体韵律性、层系划分对水驱油气田(藏)采收率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储层非均质性吋采收率影响的定量关系;以64个油气田 (藏)为样本,每个油气田 (藏)选20多项参数进行采收率与多变量的回归,确立了回归方程,由此得出水驱控制储量是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流体在裂缝性油藏基质岩块中的流动速度和压力梯度成二项式关系,基于此分析了二项式中各项式作用及意义,进行了裂缝性低渗透介质非稳态压力动态分析建立了流体在裂缝性低渗透介质中的运动方程和双重渗透介质非稳态渗流数学模型,并采用隐式差分格式形成了渗流方程的数值求解形式,对其进行了求解研究结果表明:二项式系数对压力及压力导数有着较大的影响a值和6值越大,等产量条件下压力及压力导数变化幅度越小、越缓;a值同时影响着窜流发生的时间和程度,而b值则主要影响窜流发生的时间;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夹定着基质岩块向裂缝窜流的难易程度,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基质岩块向裂缝窜流的程度越 低;而渗透率比对压力及压力导数的影响和普通油藏类似。  相似文献   

7.
非均质油藏各层的渗透率和孔隙结构不同,当有效压力变化时每一层的渗透率压敏性也不同,这必然会影响注入流体的分布.利用并联岩心模型,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CO2驱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分别讨论了渗透率和渗透率级差与有效压力的关系以及有效压力对流体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压力变化后,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其渗透率压敏性不同,低渗透岩心渗透率压敏性比高渗透岩心的强;有效压力增加,渗透率级差变大,非均质性增强,高渗透岩心中分流率增加,低渗透岩心中分流率减少,波及体积减小.因此,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开发过程中应该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尽量避免因压敏性而导致的波及体积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根据数值试井分析方法,建立了低渗压敏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渗流的数学模型,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压力敏感效应、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系数的情况下,通过块中心网格和隐式差分格式对定解问题离散后求出了数值解。用该模型对西部某油田SP35-99井进行解释,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井底压力复杂的变化过程,能较准确地解释低渗压敏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流动期或恢复期的测试资料。  相似文献   

9.
水气交替注入提高低渗裂缝性油藏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气交替注入应用于裂缝性油藏,注入的气体可以维持地层压力,交替注入的水可以增加注入气体的粘度,减少气窜,从而提高驱油效率。水气交替注入主要有二氧化碳水气交替注入、烃混相水气交替注入和氮气水交替注入等方面的研究。裂缝是气水发生突破或窜流的主要通道,因此,在该类油藏中进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需要对水气的窜流与突破进行特别的对待,注意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以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穿过水平井的裂缝长度、裂缝条数、裂缝间距和裂缝网络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以及通过物理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水平井的几种典型布井方式下的井距、水平井段长度、注采井位、布井方式与裂缝的匹配关系等因素对油藏渗流的影响规律,探索水平井开发低渗油藏的地质与物性约束条件,为实际油田开发井网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牛20、纯41、桩74、大芦湖等低渗透砂岩油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胜利油区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该模型充分利用三维地震、地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要方法,以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和储层模型研究为基础。裂缝模型研究是关键,主要包括野外和岩心裂缝研究、测井方法研究裂缝密度、古构造应力场模拟方法预测裂缝走向、现今应力场模拟方法研究裂缝的连通性及分析压裂裂缝的展布方向和储层裂缝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等。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研究主要包括测井资料解释模型的建立、层间非均质研究、层内非均质研究和平面非均质研究。该模型在胜利油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以裂缝性油藏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了注入水悬浮物和含油量对储层的伤害。研究结果表明,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含油量是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当渗透率伤害率上限为20%,缝宽≤50 μm时,注水水质要求为: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粒径中值)不应超过10 μm,悬浮固体含量不应超过10 mg/L,含油量不应超过10 mg/L;当缝宽介于50~100 μm时,注水水质要求为:悬浮物粒径中值不应超过20 μm,悬浮固体含量不应超过10 mg/L,含油量不应超过20 mg/L;当缝宽介于100~200 μm时,注水水质要求为:悬浮物粒径中值不应超过50 μm,悬浮固体含量不应超过50 mg/L,含油量不应超过40 mg/L;当缝宽大于200 μm时,注水水质要求为:悬浮物粒径中值不应超过60 μm,悬浮固体含量不应超过80 mg/L,含油量不应超过50 mg/L。研究结果可为裂缝型油藏高效注水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低渗透裂缝油藏岩石应力敏感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乌南油田的低渗透油层取心岩样,模拟油层条件,试验研究了有、无天然裂缝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分析了应力增加过程中有、无天然裂缝岩样的渗透率保持率的差异性和应力恢复过程中有、无天然裂缝岩样的渗透率恢复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应力增加过程中,有效应力增加,有、无天然裂缝岩样的渗透率均迅速下降,有天然裂缝岩样的渗透率保持率小于无天然裂缝的岩样;应力恢复(应力增加到最大时,逐渐降低应力)过程中,有效应力降低,有、无天然裂缝岩样的渗透率均略有上升,有天然裂缝岩样的渗透率恢复率远小于无天然裂缝的岩样。为低渗透裂缝油藏开采过程中保护油气层提供了合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渗透率是影响储层性质的主要物理参数之一,根据大量国外研究成果和本人的实践,参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通过地质统计理论对渗透率平面区域变化特征参数,渗透率的分布特征,各种均值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参数的合理性和代表性分析,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标定以及地质因素对参数计算的影响等,它为油藏模拟和开发过程中渗透率参数的合理选取以及油气储量的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注入水中悬浮固体含量对低渗油藏的敏感性进行岩心流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对悬浮固体含量的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悬浮固体含量达到临界值,油藏的渗透率将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低渗特低渗油藏划分界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渗透油层具有非达西型渗渗注特征,存在“启劝生产压差”现象。本文通过塞、马岭油田岩心室内流体流以试得到的启动压差及临界压差资料,对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分类标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划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世故渗透率界限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7.
18.
储层内结构的复杂性是影响油藏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对储集层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可以准确再现地层内部结构.对八面河油田某断块Es4段2砂组1小层进行了储层内部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小层并非均质砂岩体,而是由4个非同期沉积的滩坝相砂岩体叠合而成,每个单独的滩坝相砂体均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依照这一研究结果,对另外一个断块上的一口已关生产井进行试生产,结果日产油11.8t,含水仅7%.  相似文献   

19.
应用并联岩心模拟油藏纵向非均质性,比较了低渗非均质岩心中水驱与CO2驱替特征,在非均质岩心中CO2渗流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CO2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O2驱能启动低渗层中水驱没有波及到的原油.随着压差的增大,高渗层内气体流量比逐步减小,低渗层内的气体流量比逐步增大.气驱油过程中,随着气体驱替压差的增大,高渗层产油量比逐步减小,低渗层产油量比逐步增大.驱替压差的增大有利于启动低渗层原油,提高低渗非均质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低渗油藏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储层严重非均质性,目前低渗油藏大多通过调驱调剖技术来提高油藏采收率。本文通过详细梳理我国低渗油藏调剖体系研究现状和现场实施方案,分析了各类调剖体系优缺点,总结了矿场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和启示。随着低渗油藏开发难度的逐渐加大,需要两种或多种调剖体系复合,设计新型复合调剖体系。同时,应同步开发出配套的工艺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