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威胁着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平衡。近年来,如何高效地去除水中的藻类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将预氧化和混凝法进行联用可以起到协同效果,从而有效去除水体中的藻类,而不同的预氧化方法在除藻机理、效果上均有很大差别。文中主要探讨了高锰酸钾、臭氧、二氧化氯、高铁酸盐、紫外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时的不同特性、效果以及安全性,为水厂除藻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富营养化水中藻细胞的去除,研制了通量大、强度符合使用要求的无机陶瓷膜。所研制的陶瓷膜具有通量大、过滤精度高、易反冲再生等优点。过滤压差为0.08MPa时,清水通量为15.79m^3/(m^2·h),对水中微型颗粒物的分离精度为0.06μm,且可反冲再生。对富营养化湖水深度处理实验表明,该陶瓷膜可有效去除“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出水中残存的藻细胞;对水中CODMn、TP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为富营养化源水中藻细胞的去除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刚毛藻-生物膜共生系统修复富营养化湖水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富营养化源水中有机物、氮、磷污染物的去除,将着生藻类刚毛藻(Chadophorasle)与生物膜相结合,组成刚毛藻(Chadophorasle).生物膜共生系统,实现同时去除富营养化源水中各种污染物。用两套系统分别模拟富营养化湖泊湖水透光区和湖水的生物修复过程。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刚毛藻(Chadophorasle).生物膜共生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中的有机物、氨氮、总氮、总磷含量及uv捌吸光度和浊度值。生物修复系统在透光区具有良好的抗污染冲击负荷能力,可在短时间内将水质恢复正常。此外,生物修复系统还可降低浮游藻类生物浓度,降低微型藻百分含量,增加浮游藻类生物的多样性。所以,该生物修复系统不仅可改善水的物理化学指标,而且可降低水中浮游藻类生物的浓度,降低微藻的百分含量,促使生物系统向多样化方向演替。这种技术为水源水的保护、富营养化水的生物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混凝、沉淀、生物接触氧化、超滤膜过滤组合工艺对长江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混凝沉淀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原水中大部分的浊度和有机物质,对于实验中的长江原水,投加14.88 mg/L的PAC混凝剂,可以使出水浊度降低到4 NTU以下,并且可以去除50%的有机物质。后续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可以进一步去除水中60%左右的有机物。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主要是去除水中蛋白质、富里酸等易造成膜污染的有机物质,因此可以减轻后续膜处理工艺的膜污染程度。超滤膜出水浊度一般低于0.1 NTU,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反冲洗前后的膜表面可以发现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粉末活性炭颗粒几乎不会堵塞超滤膜,因此不会加剧膜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组合水处理工艺除藻效率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复旦大学基于藻毒素MC-LR在饮用水中的限值为1μg/L提出的饮用水源水中蓝藻细胞密度的限值为9.1×105个/L,并导出出厂水总藻细胞密度的限值应为(1.52-9.12)×106个/L,介绍了出厂水中叶绿素a的限值 0.3-0.5μg/L。按此三类限值(藻毒素,总藻密度,叶绿索a),对组合工艺(3个水厂的常规水处理工艺,3个水厂的强化常规处理工艺,3个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的除藻,除藻毒素,除叶绿素a的效率进行了评价,认为水源水中藻细胞密度是出厂水藻密度是否符合限值要求的主要因素。故要加强水源防护。作者根据藻细胞尺寸及藻毒索,藻的致臭物, 叶绿素a的分子量大小,提出强化絮凝沉淀,采用高分子絮凝剂流化床接触絮凝澄清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气浮池等工艺可有效去除藻细胞及其所含藻毒素。不采用预氧化,防止破坏藻细胞,释放藻毒索,增加消毒副产物。以叶绿索 a评价净水效率测定方法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除藻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综述了目前用于除藻的几种方法。对湖泊、水源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有待进一步朝着将从植物中提取的化感物质直接施入水体抑制藻类研究。另外,利用“噬藻体”与“藻病毒”控制藻类生长也有广阔的前景。对于水厂水除藻,应注重改善预氧化条件、强化混凝、优化投加粉末活性炭及组合工艺等,此外还应加强对藻及藻病毒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水厂安全供水。  相似文献   

7.
李引 《广州化工》2012,(1):16-17,21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早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藻类及其副产物给传统除藻工艺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本文对国内预氧化与化学混凝联合去除颤藻的研究和应用动态进行了概括总结,并系统分析各技术去除效果、局限性,展望了颤藻去除技术发展前景。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便于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蔡海清 《广东化工》2010,37(5):191-192
饮用水水源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利用常规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藻类。文章介绍水源水质处理技术和强化的饮用水处理技术,比较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几种处理手段工艺特点和效果差异,并评价了各种除藻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单一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饮用水目标。因此,生物法是与常规法结合是藻类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湘江流域长沙段夏季藻类频繁暴发,然而常规混凝工艺对原水中的藻类及其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前驱体的去除效果欠佳,对供水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预氧化混凝法由于除藻效果较好,而且不需在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增设处理构筑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中以长沙市水厂藻类暴发时的主要藻种——铜绿微囊藻为例,探讨了预氧化混凝法的除藻效果和消毒副产物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混凝时,10 mg/L聚合硫酸铝(PAS)的除藻率为92.7%,分别使用K2FeO4、ClO2、KMnO4、O3或NaClO对藻类进行预氧化处理后再混凝,除藻率最高提升至100.0%、99.1%、98.2%、98.2%或96.4%。0.2 mg/L K2FeO4或KMnO4使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率较单独混凝分别提高了12.3%和19.4%,而同等用量的ClO2、O3和NaClO则造成藻液中的DOC水平增加。质量浓度≤1.0 m...  相似文献   

10.
藻类在净化污水中的应用--水力藻类床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力藻类床是针对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系统,由生长水生附着生物的水渠、脉冲布水装置、旋转筛网、滤池、紫外消毒单元等组成,藻类由收割机定期收割。细菌、藻类和附着水生物在水渠中自然组合。藻类在水力藻类床中对磷的去除起主导作用。一年中优势的藻类种群为藻青菌和硅藻属,丝状藻类能够通过过滤、吸附、同化(包括过度摄取)和沉淀作用去除污水中的磷。  相似文献   

11.
模拟人工湿地去除富营养化湖水中藻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藻类及其胞外分泌物对净水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原水中常见蓝绿藻及其胞外分泌物的基本性质为基础,概述了目前净水工艺除藻的一般方法和原理,以及藻类及其胞外分泌物对净水工艺的影响,指出应特别关注胞外分泌物在净水处理中对消毒副产物的贡献及去除方法,采用组合工艺优化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传统的藻类去除方法而言,低温等离子体氧化法是一种集光、电、化学氧化于一体的新型并具有广阔前景的水处理技术.在综述水体中藻类去除常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优缺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低温等离子体的去除机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苯胺有机废水的试验中,针对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处理效果下降问题,采用了调控反应器的温度以抑制藻类繁殖的方法,使藻类密度由4 262~5 124 mL~(-1)降至213~662 mL~(-1).试验发现,当光合细菌反应器中的温度控制在27~29℃或31~33℃时,可明显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而温度为29~31℃时,可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5.
混凝-气浮除藻工艺中絮凝方式选择及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采用聚合氟化铝(PAC)作为混凝药剂,利用混凝-气浮技术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试验对共聚气浮、一级絮凝、二级絮凝3种絮凝方式的出水效果和能耗进行比较,选择出共聚气浮为较好的絮凝方式,并进一步对整个工艺的参数进行优化,得出最优参数组合:混合G值为80 s-1、混合时间90 s、溶气水回流比10%、气浮接触时间75 s、气浮紊动强度G值9.5 s-1时,出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in three normally operating activated sludg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having only moderate industrial inputs. The removals of the soluble and particulate fractions varied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treatment, and in one instance a tertiary sand filter.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生物絮凝剂B-16对低浊度黄河水进行了絮凝净化实验研究.并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聚丙烯酰胺、壳聚糖等絮凝剂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16具有用量少(常规絮凝剂用量的20%~30%)、适应性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B-16与聚硅酸氯化铝(PASC)复配使用,浊度去除率最高可以提高28%,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最高可以提高19%.动物急毒性试验表明该絮凝剂无急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生物法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微生物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是微生物利用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微生物的这种性质在处理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溶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原理,去除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溶液pH值、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生物去除剂的预处理、去除时间、去除温度以及重金属离子的回收和重复使用等作了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高强磁技术在景观水体中灭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高强磁化处理技术在景观水治理中杀藻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磁场强度为3700Gs的高强磁水处理器的作用下,水体中藻类数量由50万个/mL降到5万个/mL,蓝藻基本消除;COD、氨氮、总磷的含量分别由处理前的56.lmg/L、3.37mg/L、1.53mg/L降到28.0mg/L、0.26mg/L、0.96mg/L;7R体溶氧量和透明度则分别由原来的2.40mg/L、40cm提高到7.20mg/L、75cm(见到池底),水体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纳滤对水中有机微污染的去除效果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综述了纳滤技术对水中微量的天然有机物、有毒有害有机物(农药和三致物质)、挥发性有机物、可生物降解溶解有机物与可同化有机物等的去除效果、影响因素及应用.指出纳滤作为一种先进的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微污染的去除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安全优质饮用水的生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